摘要:生豬養殖近年來受到非洲豬瘟、溫和型及遲發型豬瘟、圓環病毒、流行性腹瀉、偽狂犬等疫病暴發和混合感染的危害,導致養殖業虧損嚴重,養殖風險增大,養殖效益縮水及恢復生產遲緩等問題,嚴重影響生豬養殖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探索創建生豬健康養殖新模式,建設生豬優質種源網狀核心基地,分散覆蓋,促進畜牧產業長期穩定發展。通過在生物安全屏障獨具的西南山區建成生豬優質種源儲備基地,應對動物疫情威脅下的種源供應不足和高感染風險,從而在新疫病突發、生物安全控制措施有限及優質種業發展滯后等背景下解決,生豬優質種苗供應和種源安全儲備問題。為國家生豬產業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種業基礎。
關鍵詞:西南山區;疫病脅迫;生豬優質種源;種源基地
自2018年8月暴發非洲豬瘟疫情以來,3年內全國所有省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疫情的影響,養殖戶和中小型養殖企業受到毀滅性打擊,集約化養殖企業也不同程度的受損,由此導致全國豬肉產品有效供給不足,生豬價格從16元/kg上漲到40元/kg,仔豬價格更是一度達到200元/kg以上,嚴重影響豬肉產品的安全供給和生豬養殖業的持續發展。由于疫情蔓延和混感疫病頻發,有效防控措施不足,造成全國生豬養殖行業疫病防控風險增大、成本增加、優質種源供應不足等系列問題[1]。如何推進生豬養殖業的健康發展,確保豬肉產品的安全有效供給[2],應根據全國地域特征、資源分布、飼養規模等合理布局生豬養殖和種源供應基地,為節能、健康、安全和高效的新型生豬養殖模式探索方向[3]。由于原國有和集體所有的優質種源供應基地的改制以及企業的介入,公益性供種組織逐漸減少,非公益性的種源供應基地受成本、技術、利益、資金和疫情等因素的疊加影響,供種能力和質量下降,無法滿足生豬健康養殖發展對優質種源的安全需求[4]。建立覆蓋全國的生豬優質種源供應網絡和儲備庫,形成以公益性組織為主,企業、專業戶為輔的多元化、立體化供種網絡,宏觀調控生豬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緩解疫情脅迫下的生豬種源不足和種源安全風險問題[5]。
1 發展機遇
依托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現代種業發展計劃、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創建中長期規劃[6]和鄉村產業振興等發展規劃的精神指導,結合當前非洲豬瘟、流行性腹瀉、偽狂、圓環等疫情混合感染給養殖業健康發展造成嚴重損害的實際風險,創新打造生豬優質種源基地供應網絡體系,創建國家級、省級及區域性生豬種質資源分布及供應的時空雙效體系,或將成為我國生豬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性保障措施[7]。西南山區地處江漢平原西部,四川盆地東部及云貴高原東北麓的武陵山區域;植被茂密、氣候溫暖濕潤,水資源豐富,由山脈起伏延綿和河水沖刷淤積形成的壩、淌、沖、槽和小盆地資源豐富,由此形成的天然生物安全防護屏障多樣,是發展優質生豬種源基地和創建生豬養殖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的得天獨厚的地區。建設西南山區生豬優質種源基地,打造成覆蓋全國生豬優質種源供應網絡的西南一級,保障或補充供應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對生豬優質種源的需求,解決疫情威脅下平原地區優質生豬種源供應緊張和后備種源染疫和易感等問題。
2 西南山區生豬優質種源基地建設意義
建設西南山區生豬優質種源基地,對當前和今后種源匱乏、疫病暴發、種源壟斷背景下的生豬產業健康發展有戰略緩沖作用[8],能確保豬肉產品健康、持續、有效供給。緩解我國生豬優質種源供應不足、質量不高、疫病多發、價格昂貴和優質種源推廣利用面小等系列問題[9]。探索生豬規?;?、集約化、現代化養殖環境下的種源生產隔離,實現生豬種源生產和商品生產分離的區塊化養殖新模式,減輕高密度飼養條件下,種豬和仔豬疫病防控風險及環境控制壓力,促進生豬養殖產業鏈的精細化分工發展。在國家構建優質種源供應網絡核心區體系中,對區塊間的創新、交流、共享發展具有協調和聯動作用[10];對因地制宜發展畜禽產業促進東西部產業融合、交流和資源互補利用具有銜接推動作用。
建設優質種源供應基地為國家對生豬產業產能宏觀調控的重要抓手和防控生豬價格市場大幅波動的重要手段;通過調節種源數量控制生豬產能,防止蜂擁式生產、斷續式生產、斷崖式停產等導致的供需平衡失調、產業鏈中斷、資源閑置浪費等造成相關聯產業和社會經濟紊亂。養殖業是西南山區鄉村產業振興基礎好、發展快、接受度高、就業面廣和就業率高的傳統支柱產業,對生態循環農業建設,食品安全、防制工業轉移擴展污染等具有積極建設性作用。發展畜禽養殖業,促進糞污等有機肥資源還田,提升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結構,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不斷提升糧食品質,促進農業大產業鏈發展模式的良性健康循環。
建成西南山區生豬優質種源基地對國家現代種質資源建設、種源網絡供應體系建設、健康養殖模式體系建設、優質種源高效利用體系建設等具有指導、示范和推廣作用,是利國利民的基礎性工程[11]。
3 發展思路
建設西南山區生豬優質種源供應基地,應擬定設計規劃、編制技術綱要和制定預期目標等步驟穩步推進。需由國家統籌協調,省際合作,省、州聯合規劃部署及組織實施才可能實現,需上升到國家級生豬種源儲備建設高度,才有可能建設成功,也才能應對突發動物疫病暴發情況下,協調生豬種質資源的調配和供應[12]、有序恢復行業生產,實現資源宏觀調控和重點保障的作用。
3.1 規劃設計
建成以重慶市、湘西州和恩施州為主的生豬優質種源生產基地,以重慶市為龍頭,湘西州和恩施州為支點的三角形發展結構,充分利用重慶市的人力、財力和技術優勢帶動其它兩地的發展,創建重慶市、湘西州、恩施州優質生豬核心繁殖種群50萬頭(重慶市30萬頭、湘西州和恩施州各10萬頭),形成優質種豬單次生產能力達到250萬頭(年生產過500萬頭的能力),商品代仔豬年生產能力過1億頭的目標 。穩定核心群和擴繁群數量,并根據生豬行情變化和疫情動態逐年調整商品父母代種豬群的數量,保障生豬優質種源核心基地的穩定產能和儲備。并依托西南山區生豬優質種源基地建設,以重慶市為中心帶動周邊山區鄉鎮有條件的地區實行商品父母代種群和商品代仔豬生產,促進養殖產業發展,推動種業振興。
3.2 技術體系
1)構建模式和選址。建立原種核心繁殖區,原種擴繁區,商品父母代生產區三級,以市州為轄區建設原種核心區,以縣為轄區建設原種擴繁區,以鄉鎮為轄區建設商品父母代生產區,以金字塔形式單向流動生產。基地分別選址在自然屏障完備和動物防疫條件合格的雙層防護區域。
2)品種選擇。根據全國生豬養殖品種分布情況,分別引進長白豬、大約克夏豬、杜洛克豬構建原種核心繁育群,通過核心群選育、原種擴繁、商品代繁育和雜交繁育等不斷擴大種源數量,適應市場需求。同時逐步發展優質黑豬資源,利用湖川山地豬、湘西黑豬、太湖豬、里岔黑豬、萊蕪黑豬等,開展提純復壯,雜交改良,回交固定等技術培育我國優質瘦肉型黑豬新品種[13]。
3)繁育技術。核心群組建,種群必須經過生產性能測定后選留優秀種豬組成,采取純種選育和品系選育技術,世代選育留種作為核心群的更替;擴繁群根據生長速率,瘦肉率、飼料轉化率、繁殖性能、抗病力等綜合性能選育優質種豬組建商品父母代種豬群;商品父母代生產群進行商仔豬的生產,為市場提供優質種豬資源。雜交繁育模式可采用長大外二元雜交及杜長大外三元雜交;大本、長本、長大本、杜大本和杜長本等內二元和內三元雜交等模式。對突出性狀可采取回交和橫交技術固定,探索雜交品種選育。規劃優質黑豬資源的保護及選育培養,打破生豬品種資源的固化、壟斷[14],促進新品種資源的培育,加強種源創新、豐富生豬種質資源庫[15]。
4)生物安全防控技術。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動物防疫條例》的相關規定執行。并依托西南山區地理防護屏障建立核心群、擴繁群和商品父母代群,各場及各群之間實行單向定點流動,杜絕橫向、逆向及交叉流通,降低感染風險。各場之間建立水陸并用型隔離帶,設置進出專用通道,場外設置“先鋒豬”監測位點等預警體系,定期檢測,防止疫病傳入。加強地理防護屏障的改造升級并與人工防控網絡有機結合,增加防控強度。
5)疫病防控技術。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按照《動物防疫法》和《種畜禽管理條例》等進行程序免疫,并根據疫病流行情況進行加強和補充免疫。定期開展常發疫病檢測篩查,消除潛在疫病風險,通過持續凈化、封閉管理、消毒滅源、早期淘汰、環境控制和健康保健等復合技術處理,達到疫病防控的要求,杜絕疫病傳播。
6)網絡檢測預警技術。核心群和擴繁群采取自動化投料和清糞系統,實現智能投喂和糞污處理。通過芯片信息、紅外線傳感、高清成像、數據運算分析系統、環境智能監控系統等,實施全天候檢測和自動控溫、通風、清洗、預警等一體化,提升疫病防控、檢測和管理能力。
7)銷售保障技術。加強供需雙方畜牧獸醫主管部門的聯系、協商,促進建立長效供應機制和安全供應平臺,確保優良種質資源的高效、廣泛利用。并根據供應區養殖習慣,市場利好等定向培育,定區域供應,盡量減少交叉供應,避免品種混雜。建立供應品種登記制度,便于問題反饋、追蹤和生產性能的調查和育種改良。建立覆蓋州、縣、鄉鎮的三級生豬種質資源聯動綜合供應體系,確保供應的時效性、安全性和延續性。
3.3 預期目標
西南山區生豬優質種源供應基地,力爭通過5~10年的發展,建設成西南地區生豬種質資源國家級保護中心,以應對新疫情突發、國際種源壟斷[16]、區域供給失衡、國際供應間斷、品種研發和保護滯后等不利因素對生豬產業發展的影響[17],促進我國生豬養殖產業的持續穩定發展,保障全國生豬肉產品的有效供給,實現國家對生豬產業產能的宏觀調控。建成能不斷滿足長江中下游平原等區域的種豬直供體系,打造升級成國家級生豬育種、保種核心研發示范基地。
4 建設西南山區生豬優質種源供應基地的建議
建設西南山區生豬優質種源供應基地,需要國家在政策、資金、人才和科技等方面的支持和全面統籌,科學設計、合理布局,并依托自然資源優勢,建成生豬優質種源的儲備庫和供應站[18],滿足新形勢下,畜禽健康養殖對優質種源的需求。避免因疫情、生產、貿易等因素影響豬肉等大宗動物性食品的安全供應。
4.1 政策支持
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和東西部互促發展等政策機遇下,積極推動生態農業建設、環境保護、健康養殖、種質資源保護、食品安全等相關制度的健全完善和執行實施,出臺畜禽種質資源發展保護計劃,保護即將瀕危的地方畜禽遺傳資源[19],保持畜禽種質資源多樣性[20],促進國家畜禽種業持續健康發展。鼓勵推進西南山區基礎條件好的地區發展“種養結合型”,“種養、加工、營銷連鎖型”等相關產業發展,保障農業質量安全、食品安全。避免在產業振興的驅動下,盲目引進工業,污染鄉村環境,造成損害性發展,持續邊緣化生態循環農業建設。
4.2 資金支持
西南山區地處老、少、邊、窮地區,發展產業必須要有持續的資金投入,才能保障產業的持續發展。應創建融資平臺、資產評估體系、閑置資產抵押貸款平臺和機構,加強鄉村固定資產、權屬等資源抵押兌現,促進產業發展。
4.3 人才支持
基地建設需要規劃設計、資源管理、生態環保、建筑工程、網絡技術、生物育種、營養飼料、動物醫學等人才的綜合支持,才能規劃建設好現代生豬優質種源基地。只有長期植根于山區的人才隊伍,才能把山區的產業發展好。
4.4 科技支持
基地建設要不斷引進現代生物育種技術、分子生物和基因工程技術,不斷培育畜禽新品種,加快育種速度,提高育種效率,滿足高效健康養殖的需求。需引進智能化的管理、檢測和測定系統,在畜禽的自動化飼養、環境控制、疫病檢測上實行綜合利用,達到實時檢測、自動防范和精準測定的目的,持續提升育種質量。
5 小結
建設西南山區生豬優質種源供應基地,對國家種質資源保護和建設具有支撐和促進作用;對疫情脅迫下種質資源供應緊張具有協調、保供作用;對生態農業建設和健康養殖產業的發展有循環推動作用;對鄉村產業振興有拉動和助推作用等,是國家種質資源戰略儲備、育種研發、自主創新的種源保護示范基地,是種質資源區塊發展和網絡發展的先行,是利國利民的基礎性事業。
參考文獻:
[1] 里雨曦,張赫書.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實現生豬種源自主可控是當務之急[J].豬業觀察,2022(1):16-18.
[2] 徐燕,錢麗梅,朱智,等.江蘇省畜禽種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中國畜禽種業,2023,19(2):23-25.
[3] 蘇農友.促進現代畜禽種業發展[J].農家致富,2016(14):48.
[4] 尹鐸,劉杰威.中國畜禽種業基地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3,44(3):527-539.
[5] 王獻偉,張家慶.河南省生豬種業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思路[J].中國豬業,2022,17(4):23-27.
[6] 農業農村部關于印發新一輪全國畜禽遺傳改良計劃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報,2021(6):20-43.
[7] 防控非洲豬瘟恢復生豬生產關鍵技術(6) 保障種源供給與嚴把飼料關[J].湖南農業,2020(6):18-19.
[8] 劉學通,張宏興.陜西省畜禽種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中國畜禽種業,2023,19(2):19-22.
[9] 王以中,辛翔飛,林青寧,等.我國畜禽種業發展形勢及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22(7):52-63.
[10] 秦禮政,韓洪雙.我國畜禽種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及應對策略[J].中獸醫學雜志,2022(1):89-91.
[11] 鞏志宏,楊帆,趙鵬昊.盡快補齊短板" 推動本土畜禽種業振興[J].中國食品,2023(15):94-95.
[12] 王獻偉,張家慶.河南省生豬種業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思路[J].中國豬業,2022,17(4):23-27.
[13] 吳買生,潘凱,夏敏,等.湖南生豬種業創新發展的現狀與建議[J].湖南畜牧獸醫,2022(2):1-4.
[14] 劉玉明,李傳君.國家區域生豬種業創新中心項目暨1200頭共享公豬站在三臺開工 四川本土黑豬有了優質“芯片”[J].豬業觀察,2021(5):14-15.
[15] 常力強.國人每吃兩枚蛋就有一枚源自這里[N].中國畜牧獸醫報,2022-04-24(004).
[16] 胡偉,唐中林.加強生豬種業自主創新,助力養豬產業高質量發展[J].豬業科學,2022,39(11):33-36+4
[17] 郭志強.生豬育種現狀調查 商品豬超80%來自國外,行業陷入“小而散”困境[J].中國經濟周刊,2021(14):57-59.
[18]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廣東建設畜禽種業基地 助力種源自主可控[N].農民日報,2022-11-23(006).
[19] 夏艷陽,雷書彥,陳沫.加快振興湖北省現代畜禽種業的思考[J].中國畜禽種業,2021,17(7):3-5.
[20] 顧學哲,劉志新.我國畜禽種業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建議[J].中國畜牧業,2022(21):70-71.
作者簡介:譚德俊,男,湖北巴東人,中級獸醫師,主要從事動物疫病防控研究,Email:1793970464@qq.com。
*通信作者:馬進,男,湖北恩施人,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牧草栽培研究,Email:277866985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