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妊娠母牛流產,也即妊娠中斷,一般指母牛妊娠過程中受到各種因素影響致使胎兒或胚胎同母體間的生理關系被破壞,進一步導致胎兒或胚胎的一系列生理變化,胎兒直接死亡或活胎流出母體,妊娠由此中止。導致母牛流產的原因不拘一格,就這些原因加以分析,并以此為基礎探尋針對性的防控對策是勢在必行之舉,本文主要就此展開探究,以期盡可能地減少妊娠母牛流產問題,提高妊娠母牛的生產率。
關鍵詞:妊娠母牛;流產;原因;防控
隨著居民生活品質的提升,我國牛肉消耗量日益增加,牛養殖也隨之步入新的發展階段,緊抓妊娠母牛的保胎管理是助力牛場養殖規模拓展、養殖收益提升的關鍵所在,牛場方面必須基于妊娠母牛的基本特征,落實好一應保胎措施。
1 妊娠母牛流產原因分析
1.1 傳染性因素
病毒、細菌、霉菌、原蟲以及一些其他傳染性因子均有可能侵襲母體或胎兒,也有可能出現兩者并發感染的情況,部分微生物可以經由血液侵襲妊娠母牛子宮,或者在交配過程中感染,傳染性流產既可以表現為散發性,也可以表現為群發性。一旦群發將引發較嚴重的養殖損失,致病因素一般有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病毒、布魯氏菌、滴蟲、邊蟲、支原體、新孢子蟲以及另外一些還未經過鑒定的微生物類型,對牛場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1]。真菌性流產一般受曲霉菌或毛霉菌屬影響,這一類型的真菌往往可跟隨血液循環進入母牛子宮,使得母牛在妊娠后期出現流產問題,因此大部分流產的胎兒皮膚表面沒有明顯病變,而其他胎兒往往出現癬樣等皮膚病變。
1.2 非傳染性因素
1)飼養管理不當。過于粗放的飼養管理很容易使得整個牛群質量良莠不齊,給妊娠母牛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大,十分不利于胎兒的發育,具體而言,飼養管理過程中的致病因素可概括為如下幾點:首先是養分供應不足,長時間投喂單一類型的飼料或者飼草料投喂量不足,日糧養分不夠充足、有失均衡,微生物、礦物質占比較少,皆容易引發妊娠母牛的營養不良問題,無法為胎兒供應所需養分,影響其發育;其次是機械性損傷,牛群日常監管不到位,諸如出現打架、碰撞、擁擠等情況,很可能影響到母體為胎兒提供的生存環境,致使母牛流產甚至直接造成母牛的死亡問題;最后是誤食霉變飼料,一旦飼料出現霉變問題,便會產生霉菌毒素,給妊娠母牛食用之后,這些毒性成分很容易影響到母牛的繁殖生殖行為,還會加重肝腎部位的代謝壓力,降低牛體免疫機能,導致母牛流產甚至中毒死亡。
2)應激性流產。如果妊娠母牛遭遇應激刺激也容易流產,例如圈舍溫度過高或過低,特別是夏季高溫時段未能妥善采取防暑降溫措施,若母牛身處高于35 ℃的圈舍環境中,便會出現進食量減退、呼吸頻次變快等癥狀[2]。長時間生活在這樣的高溫環境中很容易出現熱應激反應,致使牛體內分泌失調,嚴重時便可導致流產問題,這一原因亦是母牛在夏季、初秋流產概率高的主因所在,必須引起相關人員的足夠重視。此外,夏季氣溫太高還容易導致病菌的大肆蔓延,飼料發霉變質,母牛食用之后刺激機體,出現一系列反應,除去熱應激這一因素外,冷應激諸如圈舍溫度太低、墊草太薄、飲水冰涼等同樣是流產原因所在。
3)用藥管理不當。處于妊娠期的母牛一旦出現身體疾病,在藥物使用上必須格外慎重,一旦用藥不嚴謹,很可能給牛體帶來副作用或引發毒性反應,較為常見的有導致母牛子宮平滑肌收縮的藥物、具有強烈刺激性的藥物等,諸如縮宮素、大黃、酚酞、番瀉葉。這些藥物對妊娠母牛的影響較大、副作用突出,以散養為主要模式的牛場,妊娠母牛如果采食殘余農藥的牧草,往往出現慢性型或者急性型的中毒,對于胎兒則有畸形、癌變風險,導致流產。此外,妊娠母牛在手術過程中如果使用鹽酸利多卡因等麻醉劑或者利尿劑、子宮收縮藥物,食用紅花、烏頭一類的有通暢血脈、祛散血瘀功效的中草藥,疫苗接種管理不到位等,也容易引發流產問題。
2 妊娠母牛流產防控對策
2.1 針對性治療
對于那些顯露流產征兆的母牛,需將保胎管理置于首要位置,將相關母牛進行單獨隔離養殖,創設一個安靜、整潔、適宜的養殖環境,適時為母牛注射鎮靜劑,并避免直腸與陰道檢查,盡量降低努責頻次,與此同時,肌注黃體酮50~100 mg,頻次為1次/d,持續3 d。對于有過往流產病史的母牛,以往史流產日期為參照,提早15 d給母牛注射黃體酮50~100 mg,每隔2 d進行1次,持續4次,以此防范母牛的習慣性流產問題,一旦保胎不成功,則需盡快以有效手段將胎兒排出。先仔細察看母牛的子宮頸口有沒有張開,如果已經張開,且母牛無法順產,需采取一定的人工助產措施,可以向母牛陰道中灌注滅菌液體,石蠟、植物油均是較好的選擇,借助于經過消毒處理的棉繩將胎兒的前肢拴住,在助產器的輔助下將其拉出。如果母牛子宮頸口依然封閉,可以為其肌注50~100 mg苯甲酸雌二醇等雌激素,使得頸口可以盡快張開,為其注射甲基前列腺素F2α注射液溶解黃體以及雌激素,確保子宮頸保持松弛狀態,然后以人工手段助產[3]。
助產過程中注意不要使用蠻力,而要跟隨母牛的努責向后拉,以防子宮或者陰道的脫出問題,將胎兒拉出母牛體內后,還要采取針對性的產后護理措施,如果胎衣24 h后依然殘留于母牛體內,則要及時進行人工剝離。剝離之前必須進行必要的消毒處理,盡可能地保護好母牛子宮,可以以0.1%高錳酸鉀溶液對子宮進行沖洗,內部灌注鏈霉素、頭孢等以殺菌消炎為主要功效的藥物,同時進行全身消炎,操作人員需強化個人防護,以防染上一些人畜共患病。如果胎兒在母牛子宮內浸溶、腐敗分解或者干性壞疽,對于牛體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務必盡快將胎骨與組織取出,有需要時還可以依靠線鋸做截胎處理,將胎兒骨骼組織加以分解,流產后的護理同樣不能落下,護理不當很容易導致繼發性感染。如果母牛出現高燒、進食量減退等癥狀,需進行對癥治療,重點在于給母牛降溫,如果母牛反芻中斷,需促進其瘤胃的蠕動,幫助其恢復正常的消化能力,如果母牛臥倒在地,則需為其補充適量葡萄糖酸鈣,供以充裕養分。
2.2 針對性預防
1)緊抓飼養管理。母牛懷孕之后,其身體會出現較大的生理性改變,除了最明顯的體重加重之外,對于養分的代謝速度也隨之加快,因而,需基于母牛在此階段的養分訴求及生理改變情況,有針對性地為其投喂與之相應的飼料,確保其可以維系較好的體況,為胎兒提供適宜的母體環境。一般而言,處于妊娠初期的母牛在能量與蛋白質的需求方面沒有較高的要求,以原有的能量標準為參照,以此為基礎增加約10%的能量便可:太多或太少皆會妨礙到胎兒的發育,能量太多,母體過于肥胖,胎兒太大,將提升難產概率,能量太少,母體比較瘦弱,胎兒初生重較小,則可能影響到成活率。此時期母牛對于蛋白質質量有更高的要求,氨基酸必須平衡,不然容易降低消化率、影響胎兒器官的發育,日糧當中需添加足量鈣磷元素,為胎兒骨骼的發育供以所需養分,鐵、銅、硒一類的微量元素及VA、VE等物質也要及時補充[4]。伴隨胎兒的繼續發育,對于一應養分的需求量也大量增加,步入妊娠后期之后,特別是產前2個月,胎兒發育速度加快,增重明顯,此時,必須為母牛投喂更多飼料,此外,還要秉持少量多添原則,并補充適量青綠飼料。
2)強化日常管理。對于妊娠母牛,落實好保胎措施是助推牛場養殖收益提升的重點所在:①加大對引進牛只的管理力度,嚴禁從疫區或者出現相關疫病的牛場引入種牛,避免將外來病原引入豬場,新引入的牛只一定要進行嚴格的隔離觀察,未發現異常方可繼續混群飼養;②致力于免疫程序的完善,按部就班給牛只接種各種疾病疫苗,尤其是母牛的接種,此外,還需定期對整個牛群加以排查、檢測,一旦察覺到異常牛只,即刻給以診治,必要時馬上將其淘汰;③重視運動管理,妊娠母牛需保持適宜的運動量,以強化自身體質,胎兒不斷發育,母牛身體也更為臃腫,行動上受到阻礙,應避免對母牛的驅趕、鞭打行為,并避免過于激烈的運動。對于那些以放牧飼養為主要模式的母牛,應強化放牧管理,避免疾走,避免到地勢較低、比較潮濕的區域放牧,避免在氣溫較高、下雨、下雪、寒冷的天氣放牧,以免母牛出現中暑、感冒、跌倒等情況;④注意平時的環境管理,給母牛創設更為整潔舒適、溫度適宜的飼養環境,盡可能地避免應激刺激,諸如夏季要降溫防暑,冬季要御寒保暖,清潔消毒措施要按流程推進,完善防疫程序,落實防疫細節。
3 結語
綜上所述,導致妊娠母牛流產的原因較為復雜,其防控亦是一項涉及細節較多的系統性工作,牛場方面必須將一應保胎措施、諸項管理要點落實到位,方能保證妊娠母牛生產率的最大化?!?/p>
參考文獻:
[1] 閆海燕,王海霞.妊娠母牛胚胎早期死亡或流產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J].飼料博覽,2019(6):67.
[2] 王國江.妊娠母牛發生流產的原因及保胎措施[J].現代畜牧科技,2020(7):60-61.
[3] 張國慶,楊銘,赫海龍,等.妊娠母牛流產原因分析與防控[J].現代農業科技,2023(8):173-176.
[4] 王亮星,廖明永.妊娠母牛流產的因素及預防措施[J].現代農村科技,2023(4):67-68.
作者簡介:王立偉(1972.04— ),男,蒙古族,內蒙古通遼人,大學,高級畜牧師,主要從事畜牧獸醫實用技術的應用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