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曉娜
摘? 要:“一例到底”是以一個典型案例為主線索,對零散的教學內容,使該案例和主線貫穿課前導入、問題探究、結尾升華等教學過程。該方法有助于突出課程的內在邏輯和教學立意,也有利于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引導學生從案例出發,層層剖析,自主生成結構化、體系化的知識。實施時需選擇典型“案例”,挖掘課程“主線”,凸顯教學“立意”,更要精選“史料”,精準設置“問題”,為學生提供一種認識歷史、解釋歷史的新視角。
關鍵詞:典型案例 主線索 教學立意 史料研習
“一例到底”,是指教師精選一個典型案例(一件事、一個話題、一份材料),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最終以案例為主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教學方法。相比較傳統案例教學來說,“一例到底”的教學方法,更有利于教師把握課程的內在邏輯,理清教學思路,突出教學立意和線索,從而引導學生從案例出發,層層剖析,自主生成相關課程知識。另一方面,典型案例的應用,也有利于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一、立足教材,挖掘主線,創新教學立意
一節線索清晰的課,才能更好地凸顯教學立意,呈現教學內容,這就需要我們立足教材,基于知識體系和教學內容,找到一個具有提綱挈領作用的主線索,既能將一課的內容串聯起來,又能使得各個教學環節圍繞著線索展開。[1]“一例到底”的教學方法正是通過“一個典型案例”確定課程主線,貫穿和覆蓋一課的主要知識點,引領學生對其做出合理解釋和價值判斷。按照該設計思路和方法,筆者重新整合了《中外歷史綱要(下)》第7課《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以“甘蔗的傳播和蔗糖貿易”為線索,將本課知識點串聯,引導學生透過甘蔗傳播和蔗糖貿易辯證認識“全球航路開辟”帶來的影響,從而讓學生領會本課的教學立意:資本主義的發家史就是一部罪惡的掠奪史,也是被侵略地區人民的血淚史。
甘蔗原產于東南亞和印度地區。中世紀時,由于種植面積有限,蔗糖提取制作工藝落后,蔗糖的產量并不高,最初是作為稀缺的藥品或香料使用,后來才成為一種食品,但也只是供皇室貴族食用的奢侈品。到新航路開辟后,甘蔗被引種到美洲大量種植,發展出種植園經濟。伴隨著蔗糖產量和貿易量的提高,蔗糖逐漸成為普通人的日常消費品。但由于甘蔗種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甘蔗園內容易滋生疾病,繁重的勞動與疾病使得美洲勞動力大量死亡,種植園主用非洲奴隸代替美洲印第安人,從而衍生出罪惡的“三角貿易”。其中,蔗糖就是“三角貿易”中最大宗的美洲商品,也是殖民地利潤最高的產品,由此引發了歐洲主要國家對美洲商業利益的爭奪。在這個以蔗糖為主要商品的貿易體系中,歐洲國家與非洲、美洲等殖民地所受到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甘蔗在美洲的種植,改變了美洲的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態環境,甘蔗種植的需要推動了黑奴貿易的發展,使得非洲成為獵獲黑人奴隸的場所,喪失了大批的精壯勞動力,阻礙了非洲的發展;非洲奴隸的到來,進一步推動了人口遷移,改變了人種分布和人口結構,也相應地帶來黃熱病、瘧疾等傳染病;歐洲人則帶來天花和流感等病毒,于是人口遷移又導致疾病傳播,造成美洲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會的解體,中斷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而蔗糖貿易的興盛卻給歐洲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促進歐洲資本原始積累和社會轉型。
學者彭慕蘭曾說,“甘蔗是不折不扣的國際性作物,結合了亞洲植物、歐洲資本、非洲勞動力、美洲土壤”[2]。甘蔗的傳播和蔗糖貿易,密切了各大洲之間的往來,涉及到人口遷移、物種交換、疾病傳播、大西洋貿易、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擴張、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等多個知識點,充分展現了新航路開辟后全球聯系的建立和世界格局的變動。因此,以“甘蔗的傳播和蔗糖貿易”為線索,可以將本課的三個子目: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商品的世界性流動、早期殖民擴張有機關聯起來。
二、精選史料,問題驅動,落實教學目標
歷史是一門研究過去的學科,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當時發生的事,就需要運用一定的史料創設情境,將學生代入到歷史情境中,通過對史料的研習和解釋,分析解決問題。由此,在運用“一例到底”方法時,需要圍繞案例精選史料,設置體現教學內容邏輯層次的問題,從而使問題成為連接情境材料和教材知識的樞紐。“一例到底”教學方法的中心環節,就是開展以史料研習為基礎的學生探究活動,所選史料和設置的問題,一要呈現案例,二要鏈接教材知識,尤其凸顯教學重難點,呈現出一定難度和梯度,能夠讓學生運用教材知識解決案例材料中的歷史問題。確定“甘蔗的傳播和蔗糖貿易”主線之后,搜集了大量史料,篩選出與本課教學內容——“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商品的世界性流動”“早期殖民擴張”密切相關的史料,進行分類、整合,設置探究題。
第一部分設置為“甘蔗的全球之旅”,意欲從甘蔗的傳播看全球航路的開辟與哥倫布大交換的內容與影響。該部分覆蓋了教材“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子目的知識,需要學生閱讀材料,用箭頭繪制甘蔗的傳播路線,并引導學生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原產于東南亞和印度的甘蔗是如何成為全球性作物的。通過該問題的設置,向前銜接第6課《全球航路的開辟》的內容,向后延伸到早期殖民擴張的知識,將前后相關內容貫通起來,提高學生利用歷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當甘蔗傳播到美洲后,形成“甘蔗+種植園+奴隸貿易”的模式,引發種植結構的改變、人口的進一步遷移、疾病傳播等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從中可以窺見“哥倫布大交換”的面貌。在此基礎上,提供相關史料,設置第二個探究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試著給“哥倫布大交換”下一個完整的定義,并評價“哥倫布大交換”。這樣一來,就以甘蔗的傳播為切入點,覆蓋了第一子目的知識點。
第二部分設置為“蔗糖的甜蜜擴張”,對應的是教材“商品的世界性流動”這一子目。全球航路開辟后,蔗糖成為一種國際商品,開始在全球范圍內流通。以蔗糖貿易為切入點,可以展現新航路開辟后,傳統的印度洋貿易和新興的大西洋貿易、太平洋貿易齊頭并進的發展態勢,引導學生對照地圖自主分析貿易路線。在講述時,首先讓學生觀察地圖,對比新航路開辟前后蔗糖貿易網絡的變化:新航路開辟前,蔗糖主要種植在印度、東南亞一帶,通過傳統印度洋——環地中海貿易路線運往歐洲。但在新航路開辟后,除印度、中國、東南亞等亞洲地區產蔗糖外,美洲成為全球蔗糖的最大產區,可供選擇的貿易路線也變多,除了傳統印度洋貿易外,大西洋貿易興盛起來。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重點分析大西洋貿易的路線與主要商品。之后話鋒一轉,當時歐洲市場的糖多來自美洲的巴西等地,但曾有一段時期美洲糖不能滿足歐洲市場需要,亞洲特別是中國糖大量輸入歐洲。順勢提問:亞洲的尤其是中國的糖輸入歐洲需要經過哪些路線?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層層思考,利用地圖抽絲剝繭地推演太平洋貿易路線。
第三部分“罪惡的糖中帶血”,以甘蔗的種植、蔗糖的制作和貿易為視角,呈現教材第三子目“早期殖民擴張”的知識,重點探究全球航路開辟對殖民地、歐洲和世界格局的不同影響。蔗糖在世界的甜蜜擴張,留下的每一個足印都是斑斑血痕。對歐洲人來說的甜蜜享受,對殖民地的人民來說卻是心酸血淚。據此,提供相應史料,讓學生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論證材料中的觀點:
圍繞蔗糖……形成了一個流動著歐洲商品、非洲奴隸和美洲的蔗糖的貿易體系。西方社會和種植園主成為這一貿易體系中的最大受益方,而被販賣的奴隸和殖民地人民則承受著創造需求和財富過程中所產生的苦難,被無情地剝削著。
——《莫子非評<甜與權力>:糖的流動與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誕生》
通過組織以史料研習為基礎的學生探究活動,學生便能深刻了解蔗糖貿易對殖民地和西歐的不同影響,在實際案例中理解“商品種類與流通量成倍增長”“商路和貿易中心的轉移”“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股份公司與證券交易所”“價格革命”等晦澀難懂的表述與概念,從而將教材知識融會貫通,自主形成對歷史的認識。
“一例到底”教學方法,本質上也是基于史料研習構建教學方式的一種探索,通過引導學生“對有價值的史料進行分析,用實證的方式對問題的要點逐一探討,以可靠的史料作為證據來說明自己對問題的看法”[3]。該方法指導下開展的教學,可以避免一味地知識灌輸,讓學生運用史料解釋問題、論證觀點,從而提升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和學科能力。
三、切題導入,結尾升華,彰顯教學主題
在“一例到底”教學方法中,導入是帶領學生進入“情境”的首要環節,結尾是升華課程主題的必要步驟。鑒于“一例到底”是以一個典型案例為主線,貫穿所有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那么導入和結尾部分也要緊緊圍繞這一“案例”,最好形成首尾呼應的效果,凸顯教學主題。為更好地讓學生了解教師的教學設計思路,盡快地進入歷史情境,教師在開篇切題導入:
人類天生喜歡甜味,從甘蔗中提取的蔗糖,曾被中世紀的歐洲人看做是靈丹妙藥和奢侈品。雖然蔗糖有著古老的歷史,但僅在近500年才流傳開來,并迅速風靡世界。蔗糖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時期一項重要的“世界商品”。甘蔗也成了不折不扣的國際性作物,結合了亞洲植物、歐洲資本、非洲勞動力、美洲土壤。可以說,甘蔗的傳播和蔗糖的風靡,是全球航路開辟的重要歷史見證,見證了歐洲的崛起和亞非拉的苦難。這節課,我們就以“甘蔗的傳播和蔗糖貿易”為主線,學習《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
在課程的結尾,更需要點題升華。既然本課始于蔗糖,也應該終結于蔗糖,同時注意在收尾時,點出“資本主義的發家史就是一部罪惡的掠奪史,也是被侵略地區人民的血淚史”這一主題。為此,呈現了2014年美國當代藝術家卡拉·沃克在一家廢棄制糖廠里,雕塑的裝置藝術作品《微妙》。其主體是一尊白色雕塑,以獅身人面像的形式描繪了一個具有非洲特征的女性,但通體是“霜糖白”,象征了販糖貿易中的黑奴販賣。身邊還散落著由純糖制成的年幼的奴隸工人在走向腐爛,影射著奴隸制、童工、種族主義的罪惡。通過呈現“霜糖白”的雕塑圖片,篇末點題,卒章顯志:
對甜味的狂熱執迷開啟了人類史上最殘忍也最卑劣的罪行之一:奴隸貿易。歐洲人舌尖上的甜蜜,凝結了殖民地的血淚。在新航路開辟后所形成的全球貿易體系中,西方國家成為了最大受益者,廣大亞非拉地區卻承受著創造需求和財富過程中所產生的苦難,被無情地剝削著。然而我們要知道的是,對甜味的追求和資本的追逐從來都不應建立在奴役的基礎上,更不應以人性的泯滅為代價。全球發展,惠及全球,才是可取之道。
“一例到底”的教學方法,以一個典型案例為主線索,將零散的教學內容串聯到一起,更加凸顯課程的內在邏輯和教學立意,避免教師講授時一味地堆砌史實和照本宣科。與此同時,圍繞典型案例開展的以史料研習為基礎的學生探究活動,又能使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參與到課堂中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歷史,在運用史料論證觀點的過程中解釋歷史,從而形成嚴密的邏輯和條理化的知識結構。在實際運用“一例到底”教學方法時,我們不僅要善于利用典型“案例”,挖掘課程“主線”,凸顯教學“立意”,更要精選“史料”,精準設置“問題”,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思考和探究欲望,才能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注釋】
[1] 侯桂紅:《試論歷史教學立意的概念、確定方法和評價標準》,《歷史教學》2015年第7期,第18—24頁。
[2] [美]彭慕蘭、史蒂文托皮克作,黃中憲譯:《貿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會、文化與世界經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95頁。
[3]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