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碩 孫亞云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其文化譯介與國際傳播不能受限于傳統翻譯學的視角,而要基于更廣闊的文化背景,從跨學科的視角進行重新考量。本文以拉斯韋爾的5W傳播模式為理論框架,從傳播主體、傳播對象、傳播渠道、傳播客體和傳播效果這五個維度出發,以徐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傳播為案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譯介模式和國際傳播策略提供建議。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譯介模式 國際傳播
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作為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記錄世界各民族歷史文化的瑰麗卷軸。非遺蘊藏著各民族、各群體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質、價值觀念、心理結構、氣質情感等核心要素,是人類創造力和文化多樣性的結晶。自2000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實施“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項目申報工作,全球范圍內掀起了非遺申報、認定、保護和傳承的熱潮,使非遺成為國際傳播領域的一大熱點。
我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非遺文化博大精深,非遺項目數量全球領先,非遺譯介和國際傳播與我國國家形象塑造密切相關,對于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文化走出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自2004年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全國范圍內在非遺保護、傳承、創新和傳播等方面加大投入,取得了豐碩成果。然而,相對于非遺大國的地位,我國非遺國際傳播的效果仍然有待進一步提升。
以江蘇省徐州市為例,截至2022年6月,該市擁有1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徐州剪紙,以及10項國家級、68項省級和159項市級非遺項目,可謂非遺大市。非遺傳播不僅有助于非遺項目的開發、傳承、保護與研究,還能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打造文化品牌,賦能文旅經濟發展。然而目前,徐州的非遺傳播主要局限于國內范圍,國際傳播尚處于起步階段,有關徐州非遺的譯介和國際傳播的研究與實踐亟待加強。
愛德華·霍爾在其著作《沉默的語言》中指出:“文化即傳播,傳播即文化?!闭Z言、文化、譯介與傳播之間天然存在著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內在聯系。譯介通過語碼轉換為文化傳播筑路搭橋,是國際傳播的基礎和關鍵環節之一。而國際傳播作為譯介的歸宿,其根本宗旨之一是傳播優秀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軟實力。由此可見,譯介是中國非遺國際傳播中的重要方式之一。作為一種跨文化傳播行為,對非遺的譯介實踐和研究應當以傳播學為基礎,秉持以目標受眾為中心、以傳播效果為首要考量的原則。
現代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的拉斯韋爾提出傳播5W模式,較為完善地描述了傳播的核心理念與過程。5W模式的要素包括傳播主體、傳播對象、傳播渠道、傳播客體和傳播效果。該模式揭示了傳播行為具有明確的目的性,通過科學控制傳播要素能夠提升傳播效果。非遺國際傳播本質上是一種跨文化傳播過程,涉及文化的編碼與解碼。非遺蘊藏著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基因,因此在編碼過程中,僅僅考慮翻譯技巧和策略等語言問題是不夠的,還必須重視解決源語和目的語之間的文化差異。在選擇傳播主體、傳播對象和傳播渠道等方面要合理取舍,才能有效實現非遺譯介和國際傳播的目標。
基于5W傳播模式的要素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徐州非遺國際傳播行動滯后、效果不佳的癥結主要在于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傳播主體的重視程度不夠,傳播力度不強,缺乏工作統籌。盡管一些研究機構和高校學者致力于徐州非遺的數字化整理、英譯和外宣工作,但缺乏整合統籌,導致一些項目遲遲沒有譯本,而另一些項目雖有眾多譯本,卻缺乏統一、規范的外文表述??傊?,組織者的缺位導致非遺國際傳播在規模化、規范化、統一化方面有較大的短板,這也是當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國際傳播的內容豐富度有所欠缺。僅有少數幾個非遺項目如剪紙、香包等得到了較高程度的媒體曝光??梢哉f國際傳播的內容種類單一、數量有限,信息碎片化,缺乏系統性。例如,徐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徐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等場館以及一些非遺宣傳網站幾乎都沒有提供中文之外的其他語言的展品講解。有些網站雖然提供了展品名稱的英語翻譯,但過于簡單隨意,無法傳達展品的特色內涵。有些網站甚至已經停更三年之久。
第三,國際傳播渠道十分單一,缺乏創新性、復合性、立體性。目前的傳播渠道主要局限于國內官方媒體和傳統紙媒,沒有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形式仍然以文本翻譯為主,受眾范圍有限。同時,非遺的譯介活動相對獨立,與文旅宣傳工作對接不足,導致傳播效果欠佳。
第四,對傳播客體的語言特點、風俗習慣等研究不足,忽視源語和目的語受眾之間的文化差異。徐州是兩漢文化的發源地,其漢文化的典型性和完整性無可比擬,徐州非遺也帶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如何解決獨有文化帶來的語言空缺和文化沖突是國際傳播的一大難點,再加上英漢語言不同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常常造成語境斷裂,導致無效傳播,甚至讓外國受眾對徐州非遺文化產生誤解。
根據5W傳播要素理論,結合目前徐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傳播的現狀和問題,為大力推動徐州非遺國際傳播守正創新,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和研究布局,構筑科學的戰略傳播體系,建議在以下四個方面采取措施。
1.傳播主體通力合作,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非遺國際傳播關乎國家形象的塑造,不能等閑視之。既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出去,又要避免被別有用心者歪曲利用。尤其在自媒體時代,內宣外宣界限模糊,人人都有可能成為非遺的傳播者,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勝任非遺的國際傳播工作。因此,必須嚴格把控傳播主體的資格審核。此外,在中華文化“走出去”背景下,非遺國際傳播的實踐和研究不能紙上談兵,而要借助語料庫、大數據等研究工具,結合翻譯學、傳播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為非遺國際傳播搭建橋梁,讓非遺真正“走出去”,在世界文化舞臺上大放光彩。同時,徐州非遺數量眾多、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其譯介與國際傳播是浩大的系統工程,僅憑個人難以保證質量。徐州非遺譯介和國際傳播絕對不能依靠散兵游勇,更不能各立山頭,必須為建設國際傳播隊伍,促進傳播主體通力合作。
第一,政府應鞏固文化主體性,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履行組織和管理職責。各級政府應該組織好非遺項目的分類、編輯、整理工作,借鑒成功經驗,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專家學者深度參與的翻譯、研究、傳播團隊,出版發行規范明晰的高質量多語種非遺名錄,為非遺的外文表述提供統一標準。同時,舉辦類似“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這樣的大型活動,吸引海外受眾關注,搭建良好平臺,為非遺傳承人和非遺企業提供政策支持。
第二,構建非遺譯介和對外傳播人員隊伍。既要有來自文化界、翻譯界的專家學者,又要有自媒體從業者、海外留學生、海外工作人員,以及在中國學習工作的外國友人,使各傳播主體在不同的傳播渠道發揮各自作用,通力配合。政府要加強對有關人員的資質管理,建立溝通渠道,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確保工作順利開展。
2.豐富、優化非遺傳播內容。非遺國際傳播研究應該細化研究對象,采取實地調研、歷史考證的方式挖掘非遺項目的文化內涵,使傳播內容豐富化、趣味化、時代化、全球化。
首先,提高非遺項目的豐富性,努力涵蓋我國非遺的六大領域十大門類,樹立宏觀、立體的國際形象。例如,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徐州市舉辦了各縣(市)區部分國家級和省級傳統戲劇、曲藝、傳統舞蹈、傳統音樂等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展演,其中包括徐州市非遺項目的圖文展示,非遺項目傳承人的作品陳列和現場操作展示,還有徐州嗩吶展示等特色活動。此次展演內容十分豐富,為多方位、立體化展示徐州非遺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其次,應該關注非遺項目的歷史淵源、流傳區域、人文價值等信息,發掘其精神內涵,凸顯文化底蘊,要把中國故事、徐州故事充分挖掘、具體講述。例如,2022年,徐州市圍繞國家級非遺項目徐州伏羊食俗,舉辦了“水潤江蘇——彭祖伏羊節”活動。在國際傳播時,不能僅著眼于消費促進和社會推廣,更應深入挖掘、推廣華夏烹飪鼻祖彭祖、伏天吃伏羊等徐州飲食文化的歷史淵源和傳統習俗,做到吃得雅致,吃得文明,吃得有文化。
最后,秉承“中國立場、世界眼光”的理念,基于時代性與世界性相融合的原則,選取兼具傳統文化特色與現代審美理念的非遺項目,使傳播內容貼近人類共同的生活本質,體現全人類價值,實現民心相通。同時要改變傳統的“政治話語”,采用“民間話語”,兼顧語言的趣味性、簡潔性與感染力,以打動海外受眾,引起共鳴。
3.整合多重渠道,增加受眾群體。從多模態傳播的角度來看,非遺譯介應突破語言文字翻譯的限制,整合多樣化的渠道與手段,將傳統的單模態文字轉換擴展為融合文字、圖片、聲音、顏色、字體等多種符號的多模態翻譯,以促進國際傳播,讓更多的國外受眾了解非遺項目的具體內容,提升傳播效果。
第一,通過深化文化交往實現非遺國際傳播。例如,可以與駐外使館、孔子學院、徐州當地大型企業海外事業部等機構合作,在海外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有關徐州非遺的專題講座、博覽會、文化周等交流活動,幫助國外受眾深入了解徐州非遺的地方特色和歷史內涵;加強面向在華國際留學生及外籍工作人員的傳播,如開展“非遺進課堂進企業”、國際文化節等活動,主動創造機會使國際人士了解徐州非遺文化,使其成為徐州非遺國際傳播的中介。要增設一些項目,推動文化間有效互動,鼓勵國際人士從傳播客體轉變為傳播主體,提高徐州非遺在國際交往中的認同度。
第二,利用新技術提升徐州非遺的跨文化傳播與外譯。在當今的自媒體時代,單單依靠文本典籍、新聞報刊、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渠道已經無法滿足提升非遺國際傳播效能的要求。要積極拓寬思路,尋求新的傳播增長點。比如,技術賦能非遺國際傳播,通過互聯網、APP軟件、VR、AR等提升傳播的可視化、數字化、互動性,擴大非遺的國際影響力。此外,開拓面向海外兒童受眾的傳播渠道,出版非遺外文兒童讀物,制作外文兒童歌曲,研制兒童友好的非遺互動平臺等。
目前,徐州市在拓寬國內非遺傳播渠道方面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例如,2022年,舉辦了“非你不可”首屆沛縣非遺購物節,結合線上線下多種傳播渠道,增加網上直播、網紅帶貨、云上非遺展銷等傳播手段,為廣大市民和游客提供具有徐州特色的非遺文化盛宴。非遺國際傳播工作可以借鑒這些成功的國內傳播經驗,拓寬國際傳播渠道,結合印刷品、自媒體、電視電影、文創IP、文旅宣傳營銷等多種傳播方式,形成立體多元、增效多贏的對外傳播體系。
4.重視文化差異,重視傳播主體與傳播客體的合作。為了實現預期的傳播效果,傳播主體需要充分了解受眾的文化背景、認知習慣、興趣愛好等,從而盡可能地降低文化差異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國際傳播過程中,更需要充分考慮傳播客體的國家意識形態、文化風俗等因素,才能克服語言障礙,消除文化誤解,并引起國際受眾的共鳴。對此,我們可以通過中外合作來促進非遺國際傳播。目前,文化部已經提出打造“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品牌的頂層設計,實施“一帶一路”中國文化譯介人才發展計劃。徐州市可以邀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進行實地考察和文化交流,與國內翻譯者合作從事非遺文本的外譯,可以先由國內翻譯者完成初稿,再由國外專家進行潤色,最后由國內學者進行總體把關。中外傳播者的通力合作,可以最大程度保障譯文的質量和傳播效果。除了文本譯介之外,在其他傳播渠道中,這種中外合作也十分必要。例如,可以積極尋求與國外官方媒體和個人媒體展開合作,共同撰寫有關徐州非遺的文章,制作介紹徐州非遺的視頻節目。
當前,非遺的國際傳播方興未艾。中國是非遺大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際傳播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內容。我們應該多維度、多層次、多頻次、多樣化地將中國非遺文化推介出去,讓更多的海外受眾產生了解、學習的興趣,真正實現非遺文化“走出去”。只有以政府主導為前提,豐富、優化非遺傳播內容,整合多重渠道手段,才能建立起非遺傳播的長效發展機制;只有以傳播主體與傳播客體的通力合作為基礎,才能優化非遺國際傳播的效果;只有在國際傳播過程中與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進行交融和碰撞,才能為我國的非遺傳承與創新不斷注入活力。
作者陳碩系中國礦業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講師
孫亞云系中國礦業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教授
本文系教育部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非遺傳承背景下新文科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1120019)、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語類課題“文明互鑒視閾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傳播路徑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3SWC-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2]HALL E T.The Silent Language[M].New York: Anchor Books,1973.
[3]李金蘭.“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與對外傳播[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1(01).
[4]田亞亞,付丹亞.基于5W傳播模式的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傳播研究[J].皖西學院學報,2021(06).
[5]許敏,王軍平.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概念的英譯研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6(02) .
【編輯:陳文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