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小玲
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宣傳中心、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聯合攝制的紀錄片《望見山水——綠水青山生態興》(以下簡稱《望見山水》)于2023年8月15日在央視紀錄頻道首播。該片一共六集,每集一個主題,前五集以林、土、沙、草、澤為內容,對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進行分類描述,最后以“家”為主題,喚起人們建設美麗中國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該片創作歷時4年,主創團隊涉足我國20余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力圖從宏觀角度繪就一本立體多維的中國地理圖冊,其中全景畫面采用高科技交互式攝影、造景攝影、無人機拍攝等方式俯瞰對象,特寫畫面依托特拍延時攝影、微距拍攝等手段,讓植物的精細紋理纖毫畢現。俯仰之間,幀幀山河皆成畫,轉瞬之際,四時美景盡入眼,客觀科學的知識科普,如詩如畫的鏡頭藝術,展示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對生態治理方案的具體描述,樹立了中國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的實干形象,高效務實的態度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寫下了生動注解。
一、組合與聚合:從局部到整體的和諧共生
(一)生態系統的分類敘述與整體概覽
組合段與聚合系概念由結構主義學家德·索緒爾提出,目的在于闡釋語言內在層次與整體之間的關系,索緒爾認為“對語言結構系統的分析不能從要素的角度出發,而是應該從相互連接的整體出發。”[1],并將組合與聚合看作語言結構的兩根基本軸,其中聚合系是可以互相替代的一系列詞系,它們在表達功能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互相關聯的語言單位可以聚合成為一類,構成語言要素的組合段。組合段指的是語言聚合類在言語鏈條上的同時排列,它們是相互關聯的語言單位組合而成的整體。概言之,聚合系關注的是語言結構的縱向替換,結構關系可以總結為“或者”,組合段則著眼于語言結構的總體規則,表現為“和”的形式。影視語言作為一種視聽語言,具有獨特的序列性和表意性,因此,組合段與聚合系理論也被應用于影視語言研究。在該領域,聚合結構一般用來表現某一個具體的對象,或者一個具體對象的某個面向,每個主題采用單點敘事策略,不同的單元主題彼此獨立,匯聚在一起組合成一部完整的、具有統一指向的概括性作品。
《望見山水》在結構鋪排上遵循聚合與組合原則,以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為基點,每集以林、土、沙、草、澤為單位,對我國數十年的生態治理實踐分而述之,然后將不同的內容匯聚在一起,指向紀錄片的核心主題,即中國高效務實的生態治理措施和不負青山、不負江河的生態保護決心。不管表現對象是人或事,還是知識科普,紀錄片每集均采用單點敘事策略,從細節處入手,秉承一事一議的創作原則,描繪千姿百態的山水中國。其中《林》是一封來自樹的邀請,內蒙古露天煤礦大面積的煤層暴露面,經過上億年的風吹日曬,還保留著木材的清晰紋路,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忍受七個月的漫長冬季,以休眠狀態博弈殘酷的寒冬,西雙版納一望無際的望天樹繃直根須、直沖天際,只為獲得一方土壤和一絲光照?!锻痢肥谴蟮氐钠つw,它們與水相生相克,共同孕育高大且繁盛的生命,《澤》是地球靈動的脈搏,鏡頭下兩千多萬公頃中國濕地潤物無聲、澤被萬物,隱藏在草甸下上萬年的泥炭層,以溫和的方式適時吐納,補充地下水源,調節區域氣候?!恫荨放c《沙》在荒漠戈壁上演一場場生命對抗,寸草不生的干旱沙漠,草木干枯、衰老、風化,但是只需一絲潤澤,盎然生機隨即撲面而來,最后一集《家》,講述國家公園體制的建立為動物的生存提供基礎。
紀錄片將我國生態保護治理方案分成不同的模塊,全面總結數十年生態治理的智慧和經驗,這樣的結構既理清了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種群之間的關系,又完整地展現了國人生態治理措施的方方面面。借助聚合與組合結構,該片對生態系統的凈化、循環進行分類敘述和整體概覽,讓觀眾認識到生物多樣性和統一性共存的根本原因。從一株草木到一粒沙塵,從自然萬物到整個生態系統的逐一放大,繪就了一幅廣闊又多元的生態圖景,以此照見天人合一、天人共生的人地關系。
(二)問題意識:科學與人文的同頻共振
除了展現我國生態環境治理的廣度和深度,《望見山水》還具備嚴肅的問題意識和破題思維,與中國式生態紀錄片的人文屬性相比,該片站在科學與人文的交叉點上,一方面闡述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解析生態保護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非凡意義,另一方面從科學性、知識性入手,對自然萬物的生長規律和大量地理成因做出科學的解釋。該片每集都以強烈的問題意識開篇,生命從何而來?土壤如何誕生?云南野生亞洲象踏過500公里的遷徙路途,為何又折返回西雙版納?在一系列引人深思的問題中,紀錄片向觀眾呈現生態環境保護的緊迫和挑戰。比如該片第二集走進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在專家的帶領下,通過古老的植物化石破解土壤誕生的秘密,緊接著話題轉向石質荒漠化問題,廣西平果市東孟村落實退耕還林政策七年,卻收獲寥寥,當地充沛的降水將巖石表面的土壤沖刷殆盡,即便實施大面積植樹造林,植被也無法通過封山育林的方式自然形成土壤,因此,石質荒漠化也被稱為“土地癌癥”,是我國四大地質生態災難之一。
對此,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迎難而上,從叢枝菌根真菌與植物的共生關系著手,培育出第一批菌根化苗木,接種后當地苗木成活率可以達到90%以上,石質荒漠化問題在退耕還林政策實施12年后終于出現轉機。《望見山水》還向觀眾科普了大量生態學知識,傳遞科學發展觀的積極意義。在漫長的地質時期,層層累積的泥炭層如何憑借強大的保水能力,向黃河中下游地區貢獻上萬年的淡水,內蒙古查干淖爾白茫茫的鹽堿面,怎樣在季風的裹挾下成為吹向京津冀地區的霧霾,司馬相如《子虛賦》中關于云夢澤的記載,與湖北江漢平原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系。紀錄片秉承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證思維,將問題指向現實困境與發展路徑的選擇,讓“經濟發展與生態破壞”之間的矛盾對立貫穿于作品的敘事之中。
在科學實證的基礎上,該片不忘傳遞生態紀錄片的人文情懷,為了呈現真實的生態萬物,近距離感受草木鳥獸的生命歷程,攝制組深入藏北高原、云南原始森林、新疆沙漠等無人之境,捕捉野生動植物的蓬勃朝氣。剛出生的野驢幼崽經過多次試探從黃土中站起,隨后帶著滿身血漬奔跑于茫茫曠野;江漢平原的麋鹿王爭奪交配壟斷權,在鹿角上掛滿水草;遺鷗雛鳥因貪玩離開巢穴,立即成為其他種群的攻擊目標。這些珍貴的生命瞬間與紀錄片每一集要闡釋的主題相映成趣,問題的提出與破解,感性美與理性美的融合,展現了該片自然與人文同構的創作理念。
二、實景與寫意:對自然美景的詩意呈現
我國的生態紀錄片經過多年的創作發展,逐漸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美學風格,《生態秘境》(劉寧寧,2022)、《中國濕地》(2022)、《蔚藍之境》(李勇/唐欣榮/姜蕾/謝宇斌/劉佳/陳紅/張晗,2020)等優秀的國產紀錄片,無論是旁白文案還是鏡頭藝術,都凝聚著國人對“天行有常”“道法自然”等哲學思想的追求。眾所周知,紀錄片的創作之本是展現真實,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真實性與詩意性是相互對立的,實景與寫意的結合,在生態紀錄片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因為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幅五彩斑斕的畫卷,高山流水和四時變化都洋溢著詩意的美感。在后期制作中,每一幀畫面的選擇和畫面與畫面之間的銜接,都融入了創作者對自然與人類的思考和感悟,這種自然之美與創造之美的結合,無疑為生態紀錄片增添了無限魅力。英國紀錄電影學派創始人約翰·格里爾遜在著作中闡明,紀錄電影希望構筑的是一種充滿藝術感的獨特世界,于是“我們就從對自然素材的平鋪直敘的描述,過渡到了對它們進行組織、再組織以及創造性剪裁的階段?!盵2]《望見山水》采用高規格的電影鏡頭再現了大自然的“超高顏值”,同時憑借多視點、簡化、意象化等詩意手法,在客觀記錄的基礎上融入創作者的詩性洞見。
(一)自然之美:詩意拍攝再現原生態美感
運用特殊拍攝手法還原大自然的詩意美,是《望見山水》強化畫面表現力的重要方式。該片采用延時攝影、造景攝影、無人機拍攝、微距拍攝等手段,以及衛星遙感影像與數字技術結合的手法,為觀眾帶來幀幀精美的千里江山美景。其中航拍視角下的壯麗河山像一幅氣勢恢宏的畫卷,黃渤海之濱大大小小的潮溝肆意鋪展,是候鳥越冬的最后補給站,新疆胡楊林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勾畫出一條生命河道,逐漸拉遠的航拍鏡頭讓草原上的蘑菇圈清晰可見,還有藏北高原令人驚嘆的雪域世界,西雙版納水天一色的叢林秘境,諾爾蓋濕地濕氣氤氳的自然風光……全景視角還原了一個蔚為壯觀的遼闊山河,讓觀眾看到了一個更豐滿、更立體的大美中國。
微距攝影下,植物的根系脈絡清晰可見,附著在恐龍牙齒上的微體化石放大數百倍后,為禾本科植物的誕生節點提供了有力證據,特寫鏡頭跟隨一株風滾草越過公路和農田,慢鏡頭下一顆水滴落向地面,映照一團春綠,高原上的滴雪冰融匯成磅礴浩蕩的江水,溯河洄游的魚群、來去無蹤的長臂猿、集體北遷的云南象群都成為人文中國的魅力寫照。同時特拍延時攝影捕捉了各種視覺奇觀,無論是波詭云翳的氣候變幻,還是新芽破土而出的過程,時光的魅力都被濃縮在鏡頭之中?!锻娚剿窂摹巴弊种郑瑢⑿聲r代大美中國的壯麗畫卷徐徐展開,在拍攝方式上融會貫通,突破了簡單、機械的自然主義記錄方式,新奇的表現角度和多樣的拍攝方式,再現了山、水、人之間的相依相存,綠水青山的詩意化表達,呼應了國人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二)融情于景:文本意蘊營造詩性美感
“詩意紀錄片在客觀記錄的基礎上,注重以獨特的創作手法挖掘‘詩意”[3],《望見山水》強化畫面表現力之余,創作組還將中式美學理念和中國傳統哲學觀融于文本內容,用主觀的形式創造美景、喚醒美景、照亮美景,在客觀實物與主觀想象之間展現生態美的余韻悠長。該片營造大美中國的方式非常多樣,最值得稱道的是將天圓地方的“鏡中像”模式,當成影像敘事的特別“逗號”,既搭建了文本之間的敘事橋梁,又體現了中華文明的方圓之道。在我國古代的方圓文化中,方代表堂堂正正的浩然氣度,圓是海納百川的開闊胸懷,以方圓之道營造紀錄片的詩意意蘊,其根源來自國人天地無涯、萬物齊一的精神境界。在方中有圓、圓中有方的隱喻中,萬千鏡像里的春夏秋冬,更是展現了方圓理念的無限乾坤。這種“鏡中像”模式不強調對實物的逼真描繪,而是傳達一種超越客體的朦朧質感,它們或是一株蠟梅,或是一抹春綠,同時以莊子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李白的“東風動百物,草木盡欲言”等詩句,傳達中國人自古以來的生命觀和自然觀。除了中國的古文詩詞,該片輯錄的名人諺語還來自法國、日本、美國等多個國家地區,生態災難是美國學者黛博拉·克萊默所言“從一個大陸飛向另一個大陸,但這個梯子上的許多梯級都斷了”,沙塵災害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筆下的“走進風暴,閉上眼睛,塞住耳朵”。這些關注生態環境的警世名言,彰顯全球生態價值觀和責任觀的和諧統一,富有哲理的藝術表達,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積極力量。
《望見山水》的創造美還來源于畫面和節奏的詩意,創作組邀請知名畫家夏克梁以靈動浪漫的馬克筆繪畫方式,繪制大量精美手稿,畫作構圖大膽,色彩鮮艷明快又不張揚,一筆一畫間勾勒出植物色彩的微妙變化:它們是盤旋在日晷上的輪鐘花,是石板夾縫中讓人眼前一亮的筋骨草,也是盛夏時節的草長鶯飛。每一幅畫看似散發著靜謐安然的氣質,實則是對自然萬物生命力的禮贊和頌揚。關于節奏的詩意,創作組邀請法國著名作曲家Armand Amar參與制作,為該片打造具有東方特色的自然之聲,貼合文本內容的背景音樂沒有技巧的繁復,也沒有高亢華麗的音符,它的魅力在于將作品那份樸素而深沉的情感,通過淡淡的空靈清幽傳達而出,為紀錄片增添了一份古韻詩意。在優美的旋律中,觀眾的目光在萬物之間自由游走,探究一草一木、一花一鳥之間的意義關系,山水萬物的自然美與主觀營造的意境美,體現了創作者對生態向好、萬物并育理念的詩性構建和詩意表達。
三、過去與當下:生態環境治理的維度升華
通過紀實影像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生態紀錄片的永恒主題,《望見山水》也不例外,該片每一集都采用過去和當下兩個時空維度,講述國民從蒙受生態災難到享受生態之福的轉變,突顯我國生態環境治理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紀錄片將每一集的內容切割成三個模塊,第一個模塊是理性分析自然萬物的內在生長規律,深入淺出地講解完成對生態自然的理性關照,其中關于生態科學和人文常識的介紹,洋溢著創作者對萬物生靈的贊美和敬畏。緊接著進入該片的第二模塊——回憶過去,通過插入的歷史影像,介紹在過去的年代,因為過度開采、無節制開墾給國民帶來的生態災害。“揭示生態危機的思想文化根源,從生態哲學的角度進行文化批判和社會批判,是我國生態紀錄片發展的主要任務”[4],比如《林》一集,高山林木的郁郁蔥蔥一望無際,濕地的薄霧裊裊似乎要溢出屏幕,此時畫面跳切到1998年的特大洪水,數萬根被砍伐的木材密密麻麻地塞滿幾百米寬的江面,記者溯游而上、追本溯源,看到的是金沙江、大渡河兩岸的廣袤荒原和雅礱江下流所剩無幾的殘次林木,水土流失、堤壩潰決、淹田毀屋的影像觸目驚心。長江流域危機四伏、東北林海雪原無木可伐的窘境、西雙版納原始叢林毀于刀斧的悲劇,這些因為經濟發展造成的生態災難,被真真切切地擺在了觀眾眼前。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呂植講述了一段20世紀90年代村民圍攻毛冠鹿的情景,村民們一句“馬上就有肉吃”的竊喜貪婪與毛冠鹿垂死掙扎的慘烈,震撼了在場的研究學者,此時,保護生態家園這一理念沖破了概念,第一次以活生生的實景形式展現在了他們面前。該片還介紹了眾多本世紀前十年動物棲息地危機的嚴峻形勢,城市、圍欄、村莊等人類活動的領地,成為動植物無法逾越的天塹,“東北叢林里,27只東北虎和42只東北豹被擠壓在面積不足0.6萬平方公里的狹窄區域,超出了棲息地承載能力的3倍”“自1970年以來,全球超過35%的自然濕地已經消失,根據我國濕地資源調查顯示,中國已經損失53%的溫帶濱海濕地,73%的紅樹林和80%的珊瑚礁”。種種詳實的數據和沙地擴張、湖泊萎縮的衛星遙感影像,點明了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濫用產生的消極影響,也揭示了生態保護工作在全球范圍內的刻不容緩。
經過前兩個模塊的科普和鋪墊,紀錄片第三個敘事模塊全方位、多維度地梳理了中國生態治理的方方面面。為了這片珍貴的家園,國人從插草為標、圈水為地到退耕還林、為水讓路,從擴大牧場、蓄養牲畜到以水定林、量水而行,以土地為生的農人,在良田和自然之間做著艱難的抉擇,由此回答了該片最核心的主題,如何平衡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沖突,如何尋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治理模式。面對閉塞的環境與經濟的窘迫,獵殺野生動物、種植更具經濟價值的農作物,一度成為農人青睞的生產方式,對此《望見山水》通過余村的竹藝編織,大熊貓保護區內飼養野生蜜蜂,畜牧業產業升級,增收增綠等措施,展現發展與保護從零到一、從一到無限的良性循環。隨著政策和保護區的建立,靠山吃山的村民再次回歸山林,以新的方式開啟生態與經濟的共贏,二者的辯證統一,證實了生態財富即社會財富、經濟財富的深刻發展觀。
關于我國生態治理的決心,紀錄片還將鏡頭對準了攻堅一線的學者身上,為了培育一株適應當地氣候的草木品種,有的專家團隊在一片土地上駐扎十幾年之久,他們穿梭于戈壁沙漠、踏進原始叢林,歷時多年建立亞洲最大的荒漠植物大棚,將低覆蓋度治沙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黃土高原從以往的荒涼遍野變成了今日的綠意盎然,內蒙古露天煤礦的百年攫取,發展到今天關礦停產、修復生態,國人治理實踐的艱辛和堅持并非一日之功,有的甚至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從歷史看當下,從中國看世界,在推動全球生態保護的當下,中國作為重要的參與者、貢獻者,躬身實踐地走出了一條生態為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徑,為全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注入新動力。該片最后落腳于我國正在實施的國家公園體制建設,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地理單元設立國家公園,讓中國大地上的每一種生靈都能享受大自然的福祉??梢?,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是東方智慧對人類社會向何處去的回答,也為世界各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中國方案。
結語
《望見山水》是我國生態治理成果的又一總結之作,該片系統記錄了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客觀科學地闡釋了自然發展規律,并憑借過去與當下兩種視角,展現我國生態治理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紀錄片將綠色發展理念融情于景,處處詩情畫意,又不止詩情畫意,以中國生態治理的真實案例為藍本,建構綠色中國、詩意中國的精神氣象,彰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蓬勃,在國際舞臺樹立了責任中國的大國形象。從傳播角度而言,該片對可持續發展觀和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理念的弘揚,是主流媒體為生態文明軟實力建設做出的有效示范。
參考文獻:
[1]駱峰.索緒爾語言學思想研究[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7:148.
[2]楊遠嬰主編.電影理論讀本[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135.
[3]楊致遠.影像的“煉金術”:論詩意紀錄片的表意與修辭[ J ].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02):114-118.
[4]黨圣元,劉瑞弘.生態批評與生態美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