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蓓 李元臨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2021-2025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①(或簡稱“十四五”綱要)提出以來,中國文化領域產生了許多新變化與新現象,電視劇創作環境與行業生態也經歷了一系列的挑戰和變化,包括追求短期回報的跨界資本退潮、觀眾對劇本需求的多樣化、視聽技術的快速多次革新、市場循環完善與產業升級、新媒體沖擊下傳媒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社會經濟形勢變化等等。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和變化,電視劇制作方不斷創新、適應社會發展變化,提高中國電視劇的品質和內容質量,以滿足觀眾的需求并提升市場競爭力。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在不斷提高的觀眾需求和審美標準下,2023年國產電視劇發揮中國影視作品一貫立足現實、展現真實人物形象與真切情感的傳統深耕現實題材領域,同時著眼近年來文化藝術的新變化、新需求,不斷創新類型題材和創作方式,推動技術革新以尋找新的優勢內容,著力擴大中國電視劇的文化影響力和市場份額。
一、優化行業發展,整體減量提質
近幾年里,全媒體格局的不斷演進和社會文化的進步促使觀眾的觀劇習慣與審美需求發生了新的轉變。一方面,傳統的電視媒體正在受到網絡媒體的強烈沖擊,網絡媒體呈現出多元化、碎片化的特性,對電視劇的制作和傳播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網絡視聽節目影響下的觀眾對電視劇的需求日益多樣化,他們對劇情、人物塑造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另一方面,隨著中國電視劇市場的日益成熟,曾有大量跨界資本涌入電視劇制作行業,追求短期的高回報,但這種追求往往導致作品的質量下降、行業整體的產能過剩與市場的無序競爭等問題。從歷史數據來看,中國電視劇發展自2000年突破萬集開始便以極高的速度持續上升,以每年千集的速度持續增長,在接連拿下產量世界第一,播出量世界第一,觀眾數量世界第一等“數據冠軍”的同時也造成了行業的生產粗放問題[1]:大量電視劇拍攝制作完成后沒有合適的播出平臺播放,成為“積壓商品”的電視劇又影響了后續的生產,導致大量產能與資源浪費;同時,一味追求速度與數量的制作模式也導致模板化、流程化的制作方式,忽視了電視劇本身的藝術質量,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加劇了觀眾的流失。為適應新的變化、解決長期以來產能過大、數量大于質量的問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積極調整政策意圖調控電視劇的存量積壓問題,而電視劇的生產供給側也積極響應“減量提質”“降本增效”的國家號召。電視劇制作發行數量在2018年至2022年期間從323部降至200部以下,2023年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國劇制作發行數量為109部。[2]
隨著政策引導與行業整體環境的變化,電視劇行業開始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十四五”中國電視劇發展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電視劇行業需要統籌電視媒體與互聯網平臺,健全電視劇全媒體播出發行和宣傳推廣格局,“提升電視劇市場主體活力、創造力和競爭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電視劇企業,關心支持民營電視劇企業,精心培育電視劇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打造10—15家具有較強創作生產能力的電視劇企業”[3]。這也意味著中國電視劇產業今后要在節約行業產能、減少不必要產出的前提下深入提高電視劇質量,深耕細分題材領域,向追求類型多樣化和文藝精品化的方向轉變;在供需均衡的基礎上,中國電視劇最終要向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水平產業生態的目標邁進,最終更加充分有效地滿足當下觀眾個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精神文化需求。
優化行業發展,整體減量提質后的國劇行業迎來了創新發展的新賽道,創作以反映真實需求、呈現真實問題、呼應真實情感為主題的電視劇作品已成為市場中的新選擇與新趨勢。2023年,中國電視劇行業遵循《“十四五”中國電視劇發展規劃》的要求,將提高質量作為電視劇的生命線,打造出了一批以反映真實需求、融匯真實情感為其內容生產根本原則,兼具主流價值引領與現實主義氣質的優秀電視劇作品。這些作品在題材、類型和風格上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在主題創作、激勵機制、精品供給能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等方面都迎來了更加完善的發展機遇。通過創新性的表達方式,2023年的諸多優秀電視劇作品深入挖掘主題立意,展現了新時代中國電視劇的優秀品質和生動氣韻。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電視劇出口數量達到803部次、14.2萬集共10萬小時[4],展現了中國電視劇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將中國故事與中國經驗傳遞向全世界,以更加昂揚的姿態與優秀的藝術品質廣泛吸引著全球觀眾。《三體》(楊磊,2023)、《狂飆》(徐紀周,2023)等劇集用創作展現中國情懷,用深厚的感情處理中國IP、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時代精神。2023年優秀電視劇在海外市場的表現也十分亮眼。“這批優秀的現實題材電視劇作品在社會關照上立足現實社會背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講好故事;在創作美學上凸顯作者個性,以中華美學塑造國劇風范;在作品的媒介性上也與初具雛形的全媒體格局遙相呼應,展現出團結一心構建公共傳播共同體的行業共識。”[5]在海外播出后,引發觀眾的熱議和追捧。《狂飆》入圍了第28屆釜山國際電影節最佳流媒體原創劇集,《漫長的季節》(孟凡,2023)、《去有風的地方》(丁梓光,2023)也在第18屆首爾國際電視劇大賞上分別獲得最佳迷你劇獎和最佳電視劇獎。[6]這批憑借深刻的內容和精湛的制作質量脫穎而出的優秀作品,在藝術風格、題材類型、制作成色和演繹呈現等方面都有所突破,顯示出中國電視劇行業近年來精品供給力量顯著增強,也展現了中國電視劇的創新能力和奮進態勢。
在創作生產方面,繁榮的景象和豐富的題材類型成為常態,創新與創意活力四射,整體質量水平有大幅度提升,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與社會性。伴隨著跨界資本影視投資熱的退潮,更多創作者得以在更加成熟的行業生態之中進行長期性的打磨創作。當下,不斷提高的扶持門檻、日趨多樣化與類型化的引導與支持,都說明中國電視劇的內容建設與生態建設重心已從內容數量的擴展轉為內容品質的提升。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23年度電視劇引導扶持專項資金項目,也在現實題材創作、革命題材創作、歷史題材創作、創新題材創作等方面[7]引導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這些專項基金意在于除面向所有電視劇的普惠性政策之外逐步加大對精品電視劇創作扶持力度的傾斜,鼓勵更多精品創作帶動中國電視劇量質齊升。2023年度優秀作品的集中涌現呈現出中國電視劇積極進取、百花齊放、長期奮進的創作理念與奮進態勢,也顯示出中國電視劇市場逐漸回歸理性,由量轉質的一次成功產業升級。
二、堅守主旋律陣地,守正創新
《“十四五”中國電視劇發展規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中國電視劇的幾大發展目標,其中首要一條就是:“主題創作引導激勵機制更加完善。把握重要節點,圍繞黨和國家大事要事,以重大現實、重大革命、重大歷史題材為重點,電視劇選題規劃、創作指導、播出調控、組織保障機制更加健全。”[8]以黨和國家的重大歷史事件、重要團體與人物為創作對象的電視劇延續著左翼電影以來的優良創作傳統,一直是中國電視劇創作中最能代表社會主義國家性質的優勢題材之一。2023年電視劇創作在把握重要節點、圍繞黨和國家大事要事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傳遞主流社會價值觀。2023年的《冰雪尖刀連》(康洪雷,2023)、《問蒼茫》(王偉,2023)、《破曉東方》(高希希,2023)、《大道薪火》(宋業明,2023)、《鯤鵬擊浪》(劉飚,2023)等主旋律題材作品,涉及的歷史節點更多,視野也更加寬廣。這批主旋律作品圍繞多個重大歷史節點,重新深入開掘、描繪重大歷史事件主題,運用先進的拍攝技術和獨特的視角,為觀眾呈現了極具視覺沖擊力和藝術美感的畫面,生動書寫每個時代下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風貌。
在把握重要節點、圍繞黨和國家大事要事方面,2023年電視劇行業不斷完善選題規劃、創作指導、播出調控和組織保障機制,主旋律題材電視劇布局進一步優化,聚焦不同革命歷史時期與時間節點,相繼推出在內容上具有深度和廣度,在制作上也展現高超水準的優秀作品。從選題來看,電視劇選題規劃更加科學和系統,相關部門加強了對創作者的思想引導和培訓。2023年度的優秀電視劇作品通過深入研究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以及時代發展潮流,明確唱響主旋律的重點方向和領域。從“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到紀念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再到毛澤東誕辰130周年、鄉村振興戰略等有針對性地開展選題策劃和項目論證。這證明了電視劇的創作工作得到了更加精準和有力的指導,從而避免了創作領域盲目跟風和低水平重復,在降低數量、節約產能的同時提高了創作質量和效率。從電視播放和調控機制來看,2021年建黨百年的關鍵節點之后,2022年聚焦建黨百年的新上劇集數量減少,2021年廣受觀眾好評的《覺醒年代》(張永新,2021)在多個電視臺及網絡衛視頻道復播;與2021年緊扣“建黨百年”重大節點的創作不同,2022年的主旋律電視劇更加注重講述普通人在重大歷史時刻的經歷與選擇,通過日常生活視角展現社會變遷和歷史事件,直到2023年才有更多以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的新劇與觀眾見面。因此在電視劇播出上,可看出政府、行業協會和播出平臺等多方主體共同參與,在調控上形成合力以確保優秀作品能夠得到廣泛傳播和認可。在相關部門對播出電視劇數量與播出平臺進行指導調控后,電視劇播出安排和宣傳推廣得到優化,這有助于擴大優秀作品的影響力和覆蓋面,整體上增強優秀電視劇作品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在創作過程中,創作者們尤為注重細節的精致呈現與人物性格的深入塑造,以嚴謹的態度和敏銳的洞察力捕捉歷史事件中充滿人情味的細節,并通過生動的畫面和感人的情節,將人物的喜怒哀樂和命運變遷展現得淋漓盡致。為了給觀眾帶來真實的代入感,紀念毛澤東誕辰130周年的獻禮劇《鯤鵬擊浪》(劉飚,2023)摒棄了傳統寫法常帶有的“偉人光環”,將青年毛澤東還原到他的生活起居、喜怒哀樂中,觀眾可以感受到他與普通人無異的情感。劇中還展現了毛澤東和他的學生們在風云激蕩的年代里共同成長的經歷,在展現青年偉人的青春形象和氣息外突出成長的中心主題。劇中反復加強對社會和人生的叩問思考,對生命意義的積極追尋主題,都可以讓觀眾從一代偉人身上獲取真實的能量,感受到他身上少年立志的遠大情懷、青春激蕩的生命活力以及堅韌頑強的拼搏精神。《破曉東方》則改編自已故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劉統的紀實文學作品《戰上海》,精準聚焦上海革命文化資源,彌補了此前同類劇集創作的空白,注重歷史背景的還原和時代精神的傳遞,讓觀眾能夠更深入地了解這段歷史的背景和意義。通過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塑造,這批優秀主旋律電視劇作品讓觀眾深刻領悟到歷史的厚重感和時代的精神內涵。這樣的處理方式讓作品具有正確核心價值觀的同時兼具藝術性和觀賞性,助于創作者更好地把握時代脈搏和觀眾需求,歷史角色的經歷對當下觀眾的成長也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中國主旋律電影在堅持優勢題材傳統,向社會輸出正能量的過程中,巧妙地處理“守正”“創新”、“變”與“不變”的平衡。這種平衡不僅體現在內容與形式的創新上,更體現在中國影視劇深厚的人文底蘊中。2023年的諸多主旋律作品以柔克剛、見微知著,以澎湃的精神力量激活艱難困苦的貧窮時代,以溫暖的人文關懷情結將苦難悲痛轉化為奮進的時代力量。在衍生自電影《長津湖》(陳凱歌、徐克、林超賢,2021)的電視劇《冰雪尖刀連》中,攝影機鏡頭借鑒電影的拍攝手法,從不同視角再現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這場重要戰役,在藝術上實現了突破,在人物刻畫、場景描寫和敘事方式等方面均有創新。戰友與敵人、高空部隊與地面部隊的視角來回穿插,畫面靈活切換在高與低、遠與近、大與小等不同尺度的敘事視角中,讓真實可感的歷史真實與影片的藝術真實相得益彰。同時,導演將觀眾喜聞樂見的電影人物群像進行更為細膩的刻畫,生動地講述了“鋼七連”的革命英雄事跡。這些英雄心中都有自己想要守護的人,他們為了抗美援朝的勝利奉獻了自己的生命,無法實現對親人的承諾,但他們無愧于自己,無愧于國家。例如“雷公”心疼年輕戰士們在冰雪中被凍住雙腳,將潮濕的鞋墊捂在胸口,默默烘干才分給戰士們;以開玩笑似的態度叮囑年輕的伍千里不要對家人提起在外想家和在戰場上受傷的事,粗獷的外表下飽含著細膩的心思與對待戰友的真摯情誼。而在首次全面展現20世紀30年代初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歷史畫卷《大道薪火》中,劇集深入挖掘根據地革命戰士們生活建設的細節,栩栩如生地呈現了革命者在艱苦環境中的奮斗精神和創新實踐。通過日常化的書寫方式,觀眾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革命者的思想高度和情感深度,以及他們對理想和信念的堅定不移。這樣以柔克剛的創新手法不再是“濃厚的政治說教和英雄的高大偉岸”,而是以“多元化的視角回歸平凡個體和溫暖小事講述”[9],進一步強化守正創新,讓觀眾自然而然地進入影片描繪的藝術情境之中。
三、發揮現實書寫的傳統優勢,豐富題材類型
現實題材與現實主義電視劇一直是我國電視劇中具有創作優勢與創作經驗、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類型之一,在我國電視劇創作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在習近平總書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10]的號召下,諸多經典現實主義電視劇創作者著眼于現實社會中的真實事件,將藝術創作與扎根現實事件、展現時代風貌的時代主題相結合,在講述中國故事與中國經驗的同時,也傳遞了中國電視劇的價值觀和精神內涵,近年來以現實事件為基礎創作的中國現實題材電視劇市場不斷擴大,市場不斷繁榮,涌現出一大批反映現實、謳歌時代的現實佳作。
2023年,現實主義電視劇在行業發展的優化過程中,借助供給側改革的推動,題材內容更加豐富多樣,精準捕捉時代主題。這些作品深情回顧了中國人民共同經歷的歲月,穩步走向精品化的發展道路。從選題構思到調控機制,政策與行業的宏觀管理為電視劇創作提供了全面支持和服務,為行業的健康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這一階段中,更加健全有力的保障機制為優秀電視劇保持高質量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而電視劇的思想藝術水平也在持續提高,出現了許多高揚時代旗幟、反映人民呼聲、展現改革與奮斗精神、振奮民族情感、陶冶高尚情操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形成了供給與需求、投資與消費之間的良性循環。2023年《父輩的榮耀》(康洪雷/劉翰軒,2023)、《狂飆》(徐紀周,2023)、《人生之路》(閻建鋼,2023)、《追光的日子》(韓天/蘇浩旗,2023)、《去有風的地方》(丁梓光,2023)、《后浪》(韓曉軍,2023)等優秀電視劇作品持續展現出深沉的情感,不斷記錄著偉大的時代,塑造出現實生活的鮮活形象,關注并反映現實,進而撫慰觀眾心靈。創作者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更加關注廣大受眾的多樣化需求。他們平衡了現實題材創作中的寫實與寫意,以獨特視角和方式展現時代和行業的面貌,激發了奮進的力量。這些作品不僅豐富了電視熒屏,也為中國電視劇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現實書寫重在展現現實題材,以時代變遷中的現實事件與現實成就體現中國人的責任、擔當、奉獻,謳歌中國人開拓進取的精神與巨大成就。《父輩的榮耀》以青年一代視角回溯父輩歷史,通過展現父輩們在艱難歲月中的堅韌與奮斗,將觀眾帶回充滿傳奇色彩和深厚情感的年代;《狂飆》則在現實主義手法下聚焦掃黑除惡的斗爭歷程,真實再現了政法干警的英勇奮斗與犧牲精神;《人生之路》采用上海與陜北農村雙線敘事模式深入挖掘人物心靈變化和精神升華,講述平凡人如何通過努力和奮斗創造不平凡的人生;《追光的日子》以一位特立獨行的老師為主人公講述高三學生的奮起“逆襲”,為現實題材劇注入教育類型特有的青春活力。這些充滿現實主義氣息的新作品不僅以多元的歷史事件豐富電視熒屏,還為中國電視劇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現實書寫也重在堅持熱烈的理想主義情懷,2022至2023年的優秀現實題材劇從更為廣闊的社會視野觀察年輕群體的職業、情感、生活等方面,既體現人文關懷,也抒寫積極向上精神。《富春山居》(劉濤,2023)、《去有風的地方》巧妙地將鄉村振興與青年人返鄉創業的主題相結合,在新一代主人公砥礪前行的奮進歷程中展現出溫暖美好的生活景象藝術再現鄉村振興的景象;《雪蓮花盛開的地方》(劉建華,2023)同樣以大學生參與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的故事展現了他們與當地人民共同奮斗的歷程。該劇講述了一群大學生在參與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的故事,在西藏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中展現當代大學生的擔當和奉獻精神以及與當地人民共同奮斗的歷程;《故鄉,別來無恙》(彭晨/王光,2023)則敏銳地捕捉到“返鄉”這一社會現象,通過四名成都女孩在畢業后不約而同回到家鄉的選擇,展現當下青年選擇社會責任的思考。這些優秀的現實主義電視劇作品在制作和內容方面均表現出高水準,不僅在深度和廣度上具有優勢,還通過深入挖掘歷史變遷和現實語境,生動展現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和精神風貌。這些劇集成功弘揚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民族精神等價值觀,呈現出中國社會的多樣面貌和時代精神。
結語
2023年,電視劇創作者響應國家號召,通過深入挖掘歷史和現實題材,聚焦時代主題和民生熱點,持續創新內容并提升質量,以更好地滿足觀眾的審美文化需求,現實題材電視劇的創作力度進一步加強。在這些創作中,現實主義手法的應用也更加熟練,影片中的中國社會也具有更為多元的真實面貌。目前,在傳統的現實主義創作外,中國電視劇的各種題材都在嘗試與現實主義相融合,這一趨勢不僅豐富了創作類型,使電視劇成為反映現實、引發深思的重要媒介;更推動創作者將不懈追求藝術創新和技術突破,與觀眾審美水平的提高和對現實問題關注度的增加同頻共進,抓住這一機遇呈現出更精彩的視聽盛宴。
參考文獻:
[1]復盤60年來中國電視劇發展史[EB/OL].(2019-08-22)[2024-01-07].https://www.sohu.com/a/240641980_351788.
[2]陳旭光,范志忠,尹鴻.中國影視發展的現況,趨勢與未來——中國電影藍皮書2023[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2024:107.
[3][8]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十四五”中國電視劇發展規劃[EB/OL].(2022-02-08)[2024-01-07].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2/10/content_5672956.htm.
[4]《廣電時評》編輯部.“2023中國電視劇選集”公布[EB/OL].(2024-01-05)[2024-01-07].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513430.
[5]李冬青.中國現實題材電視劇中的社會觀照,作者美學與媒介意識——以2022年電視劇創作實踐為例[ J ].
電影評介,2023(16):18-22.
[6]趙桓.中國影視作品的海外傳播策略與發展方向[ J ].戲劇之家,2023(08):145-147.
[7]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關于2023年度電視劇引導扶持專項資金項目申報評審工作的通知[EB/OL].(2023-04-11)[2024-01-07].https://www.nrta.gov.cn/art/2023/4/11/art_113_63957.html.
[9]王一川.順應時代大潮 回應人民呼聲[N].光明日報,2024-01-03(15).
[10]中國政府網.習近平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19-08-22)[2024-01-10].
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