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歷時一年多,古圣先賢的精神滋養著我,作者們嚴謹認真的創作態度鼓勵著我,“給孩子們展現血肉飽滿的文化名人”的初衷激勵著我,盡己所能,一路前行,完成了《孔子》《陶淵明》這兩本圖畫書的出版。
看著擺在桌上的《孔子》《陶淵明》,除了內心欣喜——能夠參與這兩本書的編輯,也深感榮幸——不免回想起兩本書一波三折的寫作、繪畫和編校過程。謹以此篇,講述這兩本書審稿中的一些故事。
文稿審稿階段的苦與樂
接到這個出版計劃,我覺得還是很有挑戰的一項工作。在十幾個對開的頁面中,把這些耳熟能詳的人物描畫給孩子們認識、熟悉,到底該以什么線索講述呢?到底該展現他們人生中的哪些時刻與故事呢?
雖然找來一些人物傳記類的繪本閱讀、參考,但說實話,一直都沒有確定的思路。直到2022年8月下旬,作家張嘉驊老師發來初稿《孔子:一個君子的堅持》,他給出了一個略微清晰的講述框架:以重要時間節點展現人物的一生經歷、核心品質和重要思想。張老師是文史學者,有著深厚的學養,這份初稿對孔子的一生娓娓而談,夾敘夾議,思想性很強。
我反復閱讀這份初稿,常常把自己想象成這本書的目標讀者,以一個五六歲的孩子的角度琢磨著“這個年齡的孩子能否接收到作者想傳遞的內容”。同時,張嘉驊老師也以“如何讓孩子走近、認識、讀懂這些人物”的初心,在尋找著更優的寫作方案。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被后人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等,一生經歷豐富。我們可以選取的核心故事、相關人物、思想表達素材很多。那么,該選取哪些素材、如何用圖文結合的表述方式向孩子們展現孔子呢?
我想起了李長之先生的《孔子的故事》,他用淺顯輕松的文字,勾畫了孔子一生的基本輪廓。于是,我再次細讀了這本書。隨后的一個長假,我又集中欣賞了人文歷史紀錄片《中國》,很受啟發。在這期間,張嘉驊老師也在不斷思考、調整著文稿。就這樣,在我和張老師一次次的討論后,《孔子》這本書的輪廓逐漸清晰起來——正文講述孔子從出生到成長的故事,選取幾個具有代表性的事件,體現他的成長過程和思想精神。文本上盡力減少大段論述性文字,以畫面感強的故事為主,比如用孔子與其弟子的故事來體現教育思想。另外,補充一些生活化的有趣的細節,比如孔鯉名字的由來等,這樣能讓孔子更平易近人。
在討論與修改稿子的過程中,我邊充實自己對孔子的認識,邊試著提出更優的文本細節,并詢問張老師是否適合納入故事中。張老師總是非常耐心地跟我溝通,在相關史學方面像給學生授課一樣對我諄諄教誨。
10月中旬,張老師發來第四稿,也是最后的定稿,我開始正式編校,同時物色畫家。
創作思路確定后,《陶淵明》這本書的進展就順利多了——11月中旬,張嘉驊老師發來了初稿。我讀完后,很激動。張老師把陶淵明的故事歸結為“尋找心靈的家園”,十分貼切!當然,對于文本細節十分嚴苛的張老師對初稿仍不滿意,我作為陶淵明的粉絲,對于書中的故事選取也提出了一些建議。
比如:正文簡單交代陶淵明的五次出仕,選取一個典型有趣的故事“不為五斗米折腰”,來展現他的氣節以及仕途不順的原因。再者,把陶淵明重視家庭、慈父深情的相關故事納入文稿。陶淵明有著很深的家庭情結,與妻兒同甘共苦。他常帶著孩子一起勞作,培養他們自食其力,不強求孩子走跟自己一樣的路,培養他們樂觀開朗的性格。他的《責子詩》對五個孩子的描述很是風趣幽默。《歸去來兮辭》里的“稚子候門”“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可見陶淵明是一個平和慈愛的好爸爸,他的家庭生活是幸福的,至少精神上很富足。
僅僅一周后,張老師發來了《陶淵明》的第二稿,我開始正式編校。這篇文稿的順利確定,給予我極大的鼓勵。張老師用文字描畫出一位有血有肉、性格飽滿的陶淵明!
兩篇書稿的討論過程,是我向作者不斷學習的過程,也是我不斷理清編輯思路的過程。我認為,圖畫書素材的選擇能夠反映文稿的質量,一定要堅持兒童本位,故事性要強,語言要淺顯易懂,文字要有畫面感。
繪畫審稿階段的精益求精
《孔子》的繪畫作者是沈嘉榮老師、沈杉老師,他們是父女。沈嘉榮老師精神矍鑠,非常有童心,是一位很有名的畫家。
兩位沈老師在2023年5月中旬收到《孔子》文稿后,6月上旬就發來了全部繪圖的線稿,并附言“這次起稿,我們看了很多孔子的繪本,結合自己的繪畫特點,想把構圖畫得平面化些、裝飾性強點兒,追求壁畫效果,這樣可以與現在已經出版的繪本拉開點距離。”
看到這些線稿,我很受感動,心里的石頭終于落地——此前已經找了好幾位插畫師來試畫《孔子》,歷經多番折騰都沒有通過。而“文化名人”板塊中的其余十幾本書的畫圖已經結束或者將近尾聲,《孔子》這本要拖后腿了嗎?幸好,兩位沈老師不但快速完成了線稿,而且質量非常高。
兩位沈老師畫的《孔子》,構圖十分精美,并且借鑒了話劇和明清繡像畫手法,敘事更加通俗易懂并富有趣味,把孔子還原得血肉豐滿,讓他從神壇走入孩子心中。繪畫技法上運用厚薄相間的不透明水彩和具有力度的線條來塑造傳統人物形象,在寫實中摻以寫意性,很傳神,能讓孩子透過藝術形象來了解至圣先師。因為《孔子》的文本有很多跨頁描述兩個場景,他倆采用大樹、山石、建筑等將其分開,追求古籍繡像的味道,畫面非常耐看,幾乎完美。
面對兩位沈老師的畫作,我幾乎提不出優化建議。幸虧有平和嚴謹的張嘉驊老師,他根據史料記載,對有些畫面的構圖提了具體可行的建議,希望畫面與史料相符。他的認真與執著,讓我敬佩不已。
以第18、19頁“化行中都”的場景舉例來說,畫家原本參照漢代畫像磚中《春米圖》的場景來描摹當時的生活生產場景。張老師提出可以按照史書的記載畫一個繁華的街景:商鋪林立,男女老少或駕車或行走,熙熙攘攘。他特別說明,圖畫書閱讀到這里,需要有個細節豐富的大畫面。沈老師果然畫出了幾乎媲美《清明上河圖》的熱鬧景象。
“夾谷會盟”是孔子外交上的高光時刻。臺下,齊國帶來的萊夷舞士手持刀槍劍戟鼓噪而上;孔子立馬登臺,義正詞嚴地提出抗議。這幅畫,畫家經過多番修改,最后呈現的構圖十分精彩:有靜有動,有肅穆有喧鬧;有近景的刀光劍影,有遠景的安營扎寨。
為了確保知識的正確性,我們又邀請了考古學專家敬亭山老師做圖畫審核。我先整理出意見,然后反饋給畫家,再把畫家的疑問和想法進行轉達。就這樣,畫家改了4遍線稿,終于在7月下旬基本定下,開始正式作畫。9月下旬,我收到了全部畫稿,這些畫稿可以用“驚艷”來形容!
繪畫審稿階段,沈嘉榮老師在審美方面給了我諸多啟發。尤其在我糾結是不是要“統一”的時候,沈老師告訴我:“藝術表現要生動,你的微信名不是很活潑嗎?你不要這么教條!”這讓我有醍醐灌頂之感。
有了基礎,《陶淵明》的繪畫審稿要容易一些。《陶淵明》的繪者是尚笑老師,她是位美麗溫柔的90后插畫師。從清明節前尚笑發來第一張圖開始,便與我和作者討論如何畫得更完美。經過三人反復推敲,她在6月上旬完成全部內頁圖。這期間,我負責構圖初審,張老師做總裁判。秉著對陶淵明的共同熱愛,我們對陶淵明在不同階段形象氣質的定位很快達成一致,事情進展順利。張老師評價,再次讀了一遍圖文,在桃花的飄零中,讀到最后竟有一種泫然欲泣的感覺。尚笑也稱,畫的過程就好像跟著陶淵明過完了一生。我想說,這就是我心目中的陶淵明。
就這樣,歷時一年多,古圣先賢的精神滋養著我,作者們嚴謹認真的創作態度鼓勵著我,“給孩子們展現血肉飽滿的文化名人”的初衷激勵著我,盡己所能,一路前行,完成了《孔子》《陶淵明》這兩本圖畫書的出版。我相信,當孩子們打開它們,閱讀著一句句文字、一幅幅畫面,不但能逐漸熟悉孔子、陶淵明的人生經歷,還會激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更多好奇與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