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2021年“云南大象北遷”事件引發全球性關注,一張集體臥倒睡覺的照片更是瞬間在國內外圈粉無數。大象遷徙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也證實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顯著成效。自古以來,大象與人類的生產活動密切相關,大象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被賦予了豐富的象征寓意。本文基于大象元素創新和顏色釉瓷畫創作題材多元化的探索,以高溫顏色釉瓷畫為創作媒介,拓寬高溫顏色釉創作題材外沿的同時,也展現了我國人象共生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與集體保護意識。
關鍵詞大象;高溫顏色釉;生物多樣性
1我國傳統的大象元素研究
自古以來,我國關于大象元素應用的范圍十分廣泛,在不同的區域文化中表現形式不同。早在西周及商代,人們把青銅容酒器功能與大象造型結合,制成了精美的象尊(見圖1)。漢代開始,大象元素在中國傳統壁畫中屢屢出現,龜茲石窟壁畫和敦煌石窟壁畫(見圖2)中有豐富的大象造型,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意義。到了隋唐時期,以大象為造型的繪畫作品常以圖像、紋飾的方式出現在器物和墓室壁畫中。在《唐六典》中,象位于大瑞之列,在畫像石中象常置身于祥云、異獸、瑞鳥之中,這也證實了象在古代被認為是尊貴、祥瑞的象征。明清時期,宮廷中常見有銅、玉、瓷等制的《太平有象》器型,表達統治者對四海升平、吉祥平安的太平盛世的追求。
2生物多樣性視角下的大象元素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講話中提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前段時間,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果。”象群遷徙事件吹響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新起點的號角,在此背景下,大象被更多國內外群體關注和喜愛,其中象群抱團午睡、泥塘洗澡、小象嬉戲打鬧的場景圈粉無數。本文對新聞資料、照片、視頻等進行研究和整理,旨在研究和提煉生物多樣性視角下當代更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時代內涵的大象元素。與傳統大象元素不同,生物多樣性視角下的大象更注重意趣,除了睡覺、打鬧的場面,同時還有象群置身叢林、河流、村落的場景等,更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和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顯著成效。
3高溫顏色釉藝術語言特征
高溫顏色釉是一種獨特的釉料,具有較強的流動性。陶瓷美術家潘文復先生創作的《金色桂林》開創了顏色釉作為藝術語言的先河,使高溫顏色釉創作的陶瓷藝術作品畫面更具表現力,能夠兼顧水墨的靈動與油畫的厚重,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在材料上,高溫顏色釉料質地不同于傳統的繪畫顏料,由于素燒瓷板的吸水性,釉料很快即可干燥地附著于瓷板上。在繪畫技法上,高溫顏色釉不同于傳統的國畫顏料可以調色,由于其燒制前后呈現的顏色不同,因此需要長期觀察和實踐的經驗。在技術手段上,一件成功的高溫顏色釉作品并非易事,從設計到燒制成功的過程都十分漫長,這需要鉆研料性與燒成氣氛,在創作時需要考慮到其他自然因素和客觀因素,溫度、濕度、釉料厚度等都可能對燒制出來的效果產生影響,例如窯變會導致釉面缺陷,從而影響整體的創作。歷經高溫燒制的顏色釉作品耐腐蝕、耐高溫、硬度高,且窯變后豐富的色彩變化使其更加神秘,這同時也奠定了每一件高溫顏色釉瓷畫作品的不可復制性。與傳統陶瓷不同的是,今天的陶瓷燒制已經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創作出當代更具特色和個性的高溫顏色釉瓷畫作品。
4大象元素在高溫顏色釉創作中的應用研究
由于高溫顏色釉釉料的特殊性,其不同于傳統陶瓷繪畫材料的色相可視性,高溫顏色釉化學反應前后呈現的色彩效果對比參考性較低,因此做好顏色釉試片的實驗,便于了解各種釉料是否滿足創作時的發色要求。通過實驗,對燒制好的試片進行觀察了解每種釉色的性狀,流動性、窯變情況、不同厚度的發色效果等,根據實驗結果的預期成效進行創作。
在創作過程中,針對現有的大象新聞資料和研究文獻等進行整理和總結,提取大象元素為后期創作作準備。由于高溫顏色釉陶瓷材料在燒制之后會發生窯變,這使作品燒制出窯后呈現的效果具備獨特的肌理感與審美價值。把大象元素和高溫顏色釉瓷畫融合創作,以更為直觀的方式呈現高溫顏色釉內在的審美意蘊與時代內涵,使創作出的作品具有民族性與時代性。
5結語
藝術當隨時代,藝術創作的題材也應與時代的發展相適應。本文依托“云南大象北遷”事件,用藝術語言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與野生動物保護進行記載與傳播,在探析與實踐中將大象元素與高溫顏色釉瓷畫創作結合,梳理了我國傳統“象”元素文化內涵歷史的發展,凸顯了當代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新高度。在實踐中既通過肌理、泥料、燒制溫度等創作工藝體現高溫顏色釉瓷畫的藝術效果,又以“象”元素為創作主題,在我國當代野生動物的關懷中呼吁人們提高生物保護多樣性的意識。
參考文獻
[1]徐彥鈞.論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大象[J].大眾文藝,2015(07):85.
[2]李安竹.中國古代大象的文化寓意[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1):48-53.
[3]習近平總書記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講話[J].環境經濟,2021(19):12-13.
[4]潘文復,田慧棣.高溫顏色釉彩繪初探[J].景德鎮陶瓷,1983(01):48-51.
[5]肖琰.隋唐時期象文化意蘊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20.
[6]劉茜.高溫顏色釉在當代陶瓷繪畫中的審美特性研究[J].陶瓷研究,2019,34(05):30-33.
[7]涂彥珣,何炳欽,李航.景德鎮高溫顏色釉陶瓷藝術的創新初論[J].陶瓷研究,2019,34(05):24-29.
基金項目:云南大學第二屆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項目資助“云南‘象’往的地方——關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圖式創新與應用研究”,項目編號ZC-2222105。
作者簡介:崔婉琦(1998—),女,漢族,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云南大學昌新國際藝術學院瓷畫專業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瓷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