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 任曼 張銳
近日,我們在基層開展鄉村振興調研的時候,遇見了不少有意思的事情。一些地方依托當地優勢特色資源,發展壯大了標志性支柱產業,不少老農人不僅把自己的半輩子心血注入了這個產業,還打起了下一代的主意。于是,新老交替所產生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差異在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步被放大,一邊是有著幾十年經驗的“老搞家”,按照傳統打法套路做產業,一邊是研究元宇宙和無人機的“新銳”,帶著一群新農人、智農人、興農人開始壯龍頭、補鏈條、興業態、創品牌。
這種傳統“田秀才”“土專家”與高素質職業技術人才的碰撞,正為鄉村振興帶來無限可能、為鄉村產業拓展無限邊界,這就是“千萬工程”人才振興經驗在各地實踐的縮影。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人才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這一重要論述為新時代鄉村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千萬工程”以人才振興為關鍵的主要做法
“千萬工程”從“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引領起步,到“千村精品、萬村美麗”深化提升,再到“千村未來、萬村共富”迭代升級,這一場持續20多年的美麗接力,既造就萬千美麗鄉村,讓“綠水青山”在永續增值中充分釋放發展動能,又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共贏的振興之路。在“千萬工程”引領下,各類人才在廣袤鄉村、廣闊天地中大顯身手、大施所能、大展宏圖,共同繪就出“千村向未來、萬村奔共富、城鄉促融合、全域創和美”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在推進“千萬工程”過程中,結合發展需求,探索了多種人才培養的經驗做法。
(一)實施“千萬農村勞動力培訓工程”,促進鄉村人才的數量規模在擴大。早在20年前,浙江就錨定千萬農民素質提升,構建起“省級農民大學、市級農民學院、縣級農民學校、鄉村田間學校和實訓基地”鄉村人才培養體系。近10年來,累計培訓高素質農民和實用人才280萬人次。8年前,浙江率先實施職業農民職稱評審改革,一系列政策利好大大激發農民評職稱的熱情。目前,浙江共有318名鄉村人才獲得高級職稱。
(二)實施“十萬農創客培育工程”,促進鄉村人才的適配領域在拓寬。近些年來,浙江組建了農創客后備軍培育聯盟,遴選近60家農創園、農創客企業,并推出了首批大學生農創實訓基地,由16家高校與農創客企業共建,累計培育農創客超6.8萬名,其中“90后”“00后”超55%,創業領域涉及“土特產”全產業鏈,是現代“新農人”的中堅力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了人才動能。
(三)實施浙江省鄉村人才振興十大工程(行動),促進鄉村人才的能力層次在提升。多年來,浙江把握鄉村人才振興與城市人才集聚、外部引入和內部培育、統籌推進和分層分類以及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4對關系,推進鄉村人才工作理念、機制、方法、能力迭代升級,培育壯大鄉村振興領軍人才、鄉村產業經營人才、鄉村服務優秀人才、鄉村治理人才、農業農村科技人才5類人才,不斷提升鄉村人才綜合競爭力。
(四)開展“五路人才促振興奔共富”主題實踐活動,鄉村人才的地位作用在增強。從一開始,浙江就倡導“做產業先做良心,掙票子帶上鄉親”的理念,引導農創客、規劃師、農技師、工程師、藝術家等五路人才“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省市縣三級聯動組織培育1萬名左右高素質人才,初步構建起支撐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人才隊伍體系。
二、“千萬工程”強化人才“引育留用聚”的主要啟示
浙江在實施“千萬工程”過程中,致力于打造健康的人才生態,“引育留用聚”全鏈條發力,整合“政產學研用金”全要素,以產業育人才、以人才壯產業、以產業促建設、以建設聚人氣,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產業生態。主要啟示是:
一是多渠道建設,廣開門路引人才。浙江開辟多種引才渠道,營造了良好的創業就業環境,吸引各類人才“沒來就想來、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在“柔性引”上,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進城市人才,擔當“周末工程師”。在“促回流”上,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在“定向招”上,廣招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到鄉村創業就業。在“向下派”上,為鄉村派駐大學生村官和第一支書。特別是深化“兩進兩回”,引導科技進鄉村、資金進鄉村,青年回農村、鄉賢回農村,加快建設鄉村振興智庫聯盟,進一步盤活基層人才資源,這是破解鄉村要素制約、加速資源要素流向農村、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二是多場所歷練,精準分類育人才。浙江優化整合培訓資源,精準編制培訓內容,完善提升培養體系,持續深化千萬農民素質提升工程。打造項目比拼擂臺,從2016年開始,年年舉辦農村創業項目創意大賽,讓各類創業模式交叉碰撞,形成新的技術和業態。打造勵志故事講臺,讓農創客、數創客等講述自己創業的故事,用身邊人、身邊事激勵更多的人參與到創業中來。打造創業成果展臺,每年舉辦農博會、農創會,打造信息多向交流的場景。打造對接資源平臺,與市場、企業、科技、金融、政策多向對接,讓各類人才順利獲得“人地錢貨科數”等資源要素。
三是多機制推進,創造條件用人才。浙江重塑評價機制,強化平臺支撐,加強要素保障,讓各類人才在鄉村創業有機會、干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在項目推進機制上,制定了人才參與決策的制度,讓人才鏈貫穿產業鏈和創新鏈全鏈條各環節。在財政資金投放機制上,要求財政項目必須達到“六個有”(有人才、有標準、有技術、有體系、有品牌、有主體)。在聯農帶農益農機制上,要求各類人才特別是企業家人才,通過訂單采購、全程服務、要素賦能、就業提能、主體聯合等方式,聯結農戶生產、帶動農戶發展、讓農戶持續受益。
四是多措施并舉,綜合施策留人才。浙江做好激勵、做實待遇、做優服務,拿出真金白銀、投入真情實感、用好真招實策,增強鄉村人才的獲得感、安全感、歸屬感。在職稱評定上,農創客等鄉土人才與其他人才一視同仁。在子女學業上,盡量做到鄉土人才子女就近就地入學。在社保銜接上,做到異地社保與本地社保無縫對接。在住房上,指導鄉村人才與農戶聯合改造自住用房。根據意愿允許鄉村人才在本地縣城或中心鎮落戶。這樣廣大鄉村人才就能引得來、留得住、待得久、用得上。
五是多業態融合,打造團隊聚人才。浙江通過鄉村創業“鏈-園-群-體”布局,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形成吸引人才聚合的“梧桐樹”,為人才打造更多的團隊。在“鏈”上聚才。通過農業與文化旅游、教育科普、健康養生、電子商務等結合,讓人才在產業鏈上聚集。在“園”里聚才。通過打造農業產業園、農村創業園和實訓孵化園,讓人才技術成果盡快轉化。在“群”里聚才。通過打造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讓人才不再“耍單幫”“跳獨腳舞”。在“體”內聚才。通過打造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讓人才與上中下游主體抱團創業。在“帶”上聚才。通過頭雁帶家雁、歸雁、鴻雁,在優勢產業“帶”上形成“雁陣效應”。
三、做好新時代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方法步驟
深入學習“千萬工程”經驗的精髓要義,把握和傳承“千萬工程”實踐“規律性”,將其對于鄉村建設的路徑指導轉化為人才振興指南,以農民教育培訓作為人才振興的小切口切入,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一是建好人才培育的“苗圃地”。依托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耕耘者”振興計劃、“雨露計劃+”就業促進行動等,利用農廣校、農干院、農業院校、職業技能學校等培訓力量,通過集中辦班、學歷教育、遠程網絡、農閑集中、送教下鄉等途徑靈活開展培訓,造就成千上萬的鄉村人才隊伍。
二是栽好人才引進的“梧桐樹”。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在返鄉人才上,主要是以鄉情感召、政策吸引、事業凝聚,引導有資金積累、技術專長和市場信息的返鄉農民工在農村創業,引領鄉村新興產業發展。在下鄉人才上,主要是優化鄉村營商環境,引導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科技人員和工商業主等入鄉創業,應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豐富鄉村產業發展類型。在本鄉人才上,主要是加大鄉村能人培訓力度,培育一批“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等鄉土人才和能工巧匠。
三是修好人才留住的“跑馬場”。重點是引入“賽馬”機制,形成老農人、新農人、智農人、興農人并駕齊驅的格局。老農人注重引進新技術,傳統嫁接現代,將老農人的傳統產業與鄉村數字化人才結合,打造“老樹開新枝”生態。新農人注重培育新業態,大力發展“農業+”,催生加工流通、休閑旅游和健康養生等。智農人注重開辟新渠道,通過推廣信息技術、數字化技術,把數字作為新農資、手機作為新農具、直播作為新農活。興農人注重聯農帶農益農,發現市場縫隙、善于整合資源、具備三農情懷,提高農民素養與技能。
四是做好人才使用的“軟裝修”。鄉村治理水平不僅是鄉村發展的重點,更是吸引和維系人才的關鍵因素。針對當前鄉村治理出現鄉村居住群體、治理對象、治理方法三個多元化,順應農地關系、農政關系、農社關系的三大變化,開展鄉村治理。完善村民自治,發揮返鄉入鄉就業創業人才作用。建設法治鄉村,引導人才在遵法、守法、學法、用法上率先垂范。提升鄉村德治水平,在人才中尋找最美鄉村教師、醫生、村官、家庭等活動,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
五是鋪好人才聚合的“共富路”。由人才帶領興辦強村公司、共富公司,以此為接口對接外部資源要素的進入。依托重點產業培育。優化新型集體經濟組織認定培育制度,形成隨經濟總量、產業規模提升而增加新型集體經濟組織認定數量的機制。抓住重點群體培育。要加強教育培訓和指導服務,培育鄉村“頭雁”,鍛造一支優秀的農業企業家隊伍,支撐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做大做強。瞄準重點區域培育。推動新型集體經濟組織進集群、進園區、進強鎮,積極在縣域布局生產和加工產能,打造鄉村地區產業發展高地。落實重點政策培育。鼓勵和引導新型集體經濟組織承接鄉村人才培養、產業鏈延伸、綠色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工程,實現企業發展和產業提升的“雙贏”。
四、推進農民教育培訓和鄉村人才振興的載體、平臺、抓手和機制
按照2024年農業農村部發布的《關于加強新時代農業農村高技能人才工作更好支撐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意見》和人社部等九部門印發的《加快數字人才培育支撐數字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要求,建載體、搭平臺、找抓手、創機制。
(一)建設人才發揮作用的載體。發揮人才作用要與國家正在推進的農業強國建設和鄉村全面振興相結合,讓人才有發揮作用的場所。在發展現代設施農業上,按照《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2030年)》要求,發揮人才作用,制定年度人才計劃,列出人才任務清單,遴選重點項目,加大投入、加快建設,盡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在建設農產品加工創新基地上,分行業組建專家技術團隊,探索人才技術成果轉化嫁接植入機制,推進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新模式等熟化轉化和推廣應用。在壯大龍頭企業隊伍上,引導人才在優勢產區布局育種研發、加工轉化、倉儲物流、港口碼頭等設施上發揮作用,遴選發布農業科技領軍人才,支持開展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資源共享等。在創響知名特色品牌上,培育全媒體傳播推廣人才,搭建農業品牌公共服務平臺,拓展海外營銷渠道。
(二)搭建人才要素聚集的平臺。按照“政府搭建平臺、平臺聚集資源、資源服務創業”的要求,建設各類人才創業園區和孵化實訓基地。建設農村創業園區。引導地方建設一批資源要素集聚、基礎設施齊全、服務功能完善、創新創業成長快的農村創業園區,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加工園、高新技術園區、電商物流園等,建立“園中園”式農村創業園。建設孵化實訓基地。依托各類園區、大中型企業、知名村鎮、大中專院校等平臺和主體,建設一批集“生產+加工+科技+營銷+品牌+體驗”于一體、“預孵化+孵化器+加速器+穩定器”全產業鏈的農村創新創業孵化實訓基地。
(三)找準農民教育培訓和人才振興的抓手。按照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的要求,找準抓實鄉村人才指導和服務的抓手。建立農民教育培訓教材體系。教材是農民教育培訓的基礎和保障,是銜接教與學的紐帶和橋梁。綜合素養類重點聚焦思想政治、文化素養、農業通識、農業政策、農村法規等領域。專業能力類重點聚焦鄉村產業發展、和美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體系構建與完善等領域。技術技能類重點聚焦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果蔬花卉、畜禽水產等生產、加工、儲藏、運輸全產業鏈等領域。建設教育培訓師資體系。建立專家創業導師隊伍、企業家創業導師隊伍、帶頭人創業導師隊伍,為創業人才提供經驗分享等指導服務。健全學員指導服務體系。創立“平臺+導師+學員”服務模式,開展點對點指導服務,實行“一帶一”“師帶徒”“一帶多”等精準服務,開展網絡、視頻指導,為農村創業人才提供政策咨詢、技術指導、市場營銷、品牌培育等服務。建立鄉土人才陪跑體系。充分發揮優秀業務骨干人才的“傳、幫、帶”作用,在農民教育培訓的基礎上,更加關注后期的實訓、見習、實習、練習,通過師父的言傳身教,示范和領跑徒弟,進而建立常態化、可持續的培訓、實踐活動,讓學員從一時學向一直學轉變。
(四)優化各類人才發揮作用的機制。補齊產業發展人才短板,加快構建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鄉村產業振興人才隊伍。培育產業科技人才。依托“神農英才”計劃、全國重點實驗室、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農業領域創新平臺和重大科技項目,加快培養產業科技攻關領軍人才、骨干專家和創新團隊。培育產業經營人才。實施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養力度,啟動“百千萬”農業企業家培育工程,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產業經營人才隊伍。實施鄉村工匠“雙百雙千培育”工程。柔性引進外來人才。通過津貼保障、福利待遇、合作項目、試驗示范、招商引才捆綁等方式,引導支持領軍人才和專業人才入鄉服務鄉村產業發展。
作者單位:中農智慧(北京)農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