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鵬 張伯平 石佳 于艷潔
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人才是關鍵。農民教育培訓作為農村人才培養的基礎,對于鄉村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推動新時代新征程農民教育培訓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所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將農民教育培訓工作辦成農民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
一、堅持“一個”發展理念
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把農民教育培訓作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把提高農民素質和能力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做好新時代新征程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必須自覺站穩農民群眾立場,突出農民群眾主體、堅持農民群眾視角,真正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做好“三個貼近”。
一是學習類型貼近農民需要。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不斷推進,農民群眾對于知識和技能的需求日益增長。為了更好地服務農民群眾,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必須緊緊貼近農民群眾的實際需要。對于希望參加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的,我們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理論教學、現場示范、群眾實踐等,讓大家直觀了解先進技術的優勢,以最短的時間掌握應用方法。對于希望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我們要按照相關的職業技術技能標準,做好各個等級的理論培訓和技能培訓,讓他們掌握各等級專業技術人員的工作領域、工作內容以及知識水平、專業能力要求,切實提高勞動者的從業技能。對于希望全面提升自我能力和素質的,我們要注重引導參加中等、高等學歷教育,積極探索短期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和學歷教育銜接貫通機制,推動教育培訓課程互選,教育學分互轉互認,打通農民群眾繼續學習深造的通道,不斷提高他們的從業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
二是專業設置貼近農民需要。進入新時代新征程,農民教育培訓的內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民群眾的需求呈現出復雜性、多樣性等特點,不僅希望掌握農業實用技術,還對經營管理、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法規、農產品加工營銷、鄉村文化傳承保護、健康養生、鄉村治理等方面的知識體現出濃厚的興趣。我們要緊密結合實際,進一步推進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進一步優化專業結構,根據區域產業、鄉村建設、基層治理的調整變化,相應地規劃、優化專業設置,促進人才供給鏈與經濟產業鏈的無縫對接,全方位培養農業農村各個領域的專業農民隊伍,及時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職業的要求,更好地服務于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
三是學習形式貼近農民需要。新時代新征程農民教育培訓工作,要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以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核心,堅持按需施教,有的放矢地開展,避免搞形式、走過場。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采用現場教學、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多種方式,激發農民群眾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增強農民群眾學習的實效性和針對性。要注重運用新技術新手段,創新教育培訓形式,充分發揮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現代信息技術的積極作用,開展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育培訓活動,提高農民群眾學習的便捷性和靈活性。同時,還要注重農民群眾的實際情況和個性化需求,根據其學習能力、學習特點等,靈活調整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地點,探索“私人定制”培訓模式,更加貼近農民群眾的實際需要,切實提高培訓效果。
二、堅持“三大”工作方法
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必須堅持因地制宜、軟硬結合、一以貫之的工作方法,將教育培訓成果切實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促進農民群眾增收致富,堅持“富腦袋”和“富口袋”并重,持續發力、精準發力,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的綜合素質,促進農民群眾全面發展。
一是堅持因地制宜。新時代新征程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應該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科學把握各地區域差距,根據鄉村自然條件、經濟水平、資源優勢等,分類明確培訓重點,充分發揮各地的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做好農民教育培訓。農民教育培訓工作要注重實用性,緊密結合當地產業發展狀況,圍繞各具特色的農業產業、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等領域開展培訓,幫助農民群眾提升專業技能和知識水平。同時,進一步做好跟蹤服務,注重教育培訓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將農民群眾與合作社、農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加強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通過多種方式幫助農民更好地對接市場,真正將教育培訓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促進農民群眾增收致富。
二是堅持軟硬結合。黨的二十大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因此,農民教育培訓不僅要培訓先進的農業技術知識,讓他們掌握現代農業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市場營銷策略等,幫助農民群眾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從而增加他們的收入,實現“富口袋”。同時,還要通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質提升活動,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農民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實現農民群眾的精神富足。新時代新征程農民教育培訓工作,要注重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硬件與軟件相結合,既要幫助農民群眾“富口袋”,又要把改造傳統農村與提升農民精神風貌、樹立鄉村文明新風有機結合起來,將文明村、文化村、民主法治村等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提高農民的民主法治意識、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幫助農民群眾“富腦袋”,不斷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世界,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面提升。
三是堅持一以貫之。新時代新征程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還要注重循序漸進、一以貫之,優化建強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建立健全農民教育培訓機構,強化農民教育培訓師資隊伍建設,不斷完善教育培訓資源,注重發揮好農廣校體系的辦學特色和辦學優勢,發揮好涉農高等院校人才和專業優勢,聯合農技推廣機構、農業龍頭企業以及各類新型農業經營服務主體等社會力量形成優勢互補、高效協作、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為農民群眾提供優質、便捷的服務。提升教育培訓條件,積極爭取政府和社會力量的支持,改善教育培訓設施,建設公共實訓基地,建好農民田間學校,加強遠程教育軟硬件投入,提升教育培訓服務支撐水平。提升教育培訓師資水平,建立健全師資選聘、使用管理、評價考核、培養激勵等制度,不斷完善農民教育培訓師資庫,著力打造了解農民教育培訓特點和農民需求、掌握現代知識技術、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提升教育培訓資源,加強農民教育培訓教材開發,不斷豐富完善多媒體教育培訓資源,促進各類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依托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App等將教育培訓資源定向精準推送到農民群眾手中。
三、堅持“三項”推進機制
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必須堅持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績效評估機制、多元化投入機制,保障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長期可持續性,真正將農民教育培訓工作辦成農民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
一是建立健全長效機制。通過完善農民教育培訓的相關制度,逐步建立一套保障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制度體系,用制度來保證農民教育培訓的各個環節,使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有章可循。探索通過立法來明確農民教育培訓的地位,保證農民教育培訓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規范有關部門、涉農單位、農民以及培訓機構的責任和義務,確保各職能部門按照自身職責協調統一做好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將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結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制定長短期發展規劃,通過政府、企業、社會等多方努力,建立健全農民教育培訓的長效工作機制。
二是堅持績效評估機制。為確保農民教育培訓效果,我們還要建立培訓效果評估指標體系,堅持對教育培訓過程進行跟蹤和評價,對培訓成果進行量化評估,通過發放問卷、座談訪談等方式收集農民群眾對教育培訓的反饋意見,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和實際效果,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改進。
三是堅持多元化投入機制。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公益性事業,各級財政要加大對農民教育培訓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同時,還要注重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加大對農民教育培訓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為農民教育培訓提供有力保障。
總之,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推動新時代新征程農民教育培訓高質量發展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持續堅持“一個”發展理念、“三大”工作方法、“三項”推進機制,真正將農民教育培訓工作辦成農民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更好地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1.天津市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服務中心;2.天津市農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