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勝利 馬玲玲 倪東衍
櫻紅五月,正值大櫻桃成熟上市時節。在寶雞市岐山縣村民們一起采摘、分級、包裝、登記、發貨,忙得不亦樂乎。火紅的櫻桃,成了村民們增收的“紅”產業。“每年采摘的時候最忙了,幾乎20個小時不能休息。”春天櫻桃種植家庭農場主張春一邊在電腦上輸入客戶發貨地址一邊說,“明天還有鄰縣的幾個種植戶要來參觀農場的櫻桃避雨棚。”多年來,春天農場按照“改品種、改樹型、改模式、提創新、提品質、提品牌”的思路,已發展成為集櫻桃種植、苗木繁育、技術服務、高素質農民培訓為一體的綜合型家庭農場。
“曉文一號”問世
陜西省眉縣屬于關中西部,地處秦嶺北麓,由于暖溫帶半濕潤氣候明顯,當地人主要種植獼猴桃,可就在38年前,張春的父親張曉文率先從煙臺引進櫻桃品種在眉縣開始試種,櫻桃種植開始在當地慢慢興起,現在幾乎家家戶戶都在種植早春櫻桃。起初,張春的父親從一畝多地試種,有了效益后種植面積逐步擴大到百余畝,最終培育出櫻桃新品種,并于2014年通過陜西省果樹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被定名為“曉文一號”。這個品種果型大、色澤好、口感好,一上市就非常受消費者歡迎。這一備受認可的優良品種以眉縣為原點輻射全國推廣種植。經過30多年的努力耕耘,櫻桃在關中地區成為了農業支柱產業。鄉親們在張曉文的影響和號召下,種植櫻桃千余畝,每年每戶都能得到上萬元的收益。
從父親手中接過“接力棒”
2006年,張春大專畢業后便去深圳發展,成為一名汽車質量管理助理工程師。父親多次打電話動員他回來種櫻桃。“不管怎么樣,萬事孝為先。”張春說。可不甘心面朝黃土的張春起初總是跟父親唱反調,他先是考入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畢業后又考上了當地公務員,2016年去了縣委組織部工作。前途一片光明的張春,卻在這時決定:回家做高素質農民。“在鄉鎮和組織部干的這幾年對我鍛煉最多,因為經常下鄉,看到農村里‘空心化特別嚴重,而且很多的老年人在與我們交流的時候,表達了不想種園子了,也沒有精力種的意愿。我覺得農業特別是種植行業前景效益還是比較好的,這是最觸動我回來要干農業的原因。”張春回憶道,“開始跟父親談辭職的事情,他就勃然大怒,說我好不容易端上‘鐵飯碗,不用再這么辛苦地干農業,尤其是到了賣櫻桃的時候,又要摘果子,還要賣果子,特別是2021年,櫻桃一凍就沒有了,一下雨裂果了,種櫻桃風險還是比較高的。”
張春鐵了心要辭職,回家專心種櫻桃,剛開始父親對他也不信任,經常給他潑冷水,張春卻是極力想向父親證明自己。“原來的櫻桃只能賣三五元一斤,賣個七八元就算賣得好的。進口的車厘子一斤幾十元上百元,乃至兩三百元,為什么咱們的櫻桃就不能像人家一樣,不要說上百了,起碼賣幾十元一斤也行啊。”張春認為提升櫻桃品質是關鍵:果個要大,顏色要好,口感要好。他便使一部分樹少結果,通過改造樹形,讓櫻桃減產升值,那一年的果子反而不愁銷。張春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在新的市場形勢下,讓家鄉的櫻桃更值錢,而這僅僅是個開始。
隨后,張春還冒出一個更大膽的想法。原先的老果園改造時都是老樹“高接換優”,即把樹側枝全部割掉,只留主干,去換一些新品種,但是張春的想法是把樹根全部刨掉。張春的想法一經提出就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把好好的樹挖掉,村里人、親戚朋友,甚至是張春的父母,都送他一個外號“敗家子”。可張春不聽勸,堅持自己的做法,把20畝地的樹全部刨掉,一畝地損失就是兩萬元。張春把樹苗種下去,他在生產上采用超細可長紡錘形的管理,使大櫻桃樹冠控制在2米以內,高度在2.5米,降低勞動強度50%,實現了“一年栽植、兩年結果、三年收益”的大櫻桃種植技術突破。“大家一看,包括專家、技術人員,他們說‘你做了我們常人任何人不敢做的事情,然后大家給我豎大拇指。”自此,張春和父親的關系打破了僵局,跟父親說的很多事情,父親也支持。“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把事情做大做強的話,還要年輕人出面。”張曉文說。父親從起初的不理解到后面完全的信任,父子從原先的背道而馳到如今的協力同心,都離不開張春對當地櫻桃產業升級的卓越貢獻。
除了自家在眉縣的果園,張春還在岐山縣流轉耕地281畝,擴大櫻桃種植面積,辦起了春天櫻桃種植家庭農場。很快,皮膚曬黑了,人也累瘦了,往果園里一站,也像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了。張春被陜西省農業農村廳聘為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特聘講師、陜西省現代櫻桃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被寶雞市農業農村局聘為寶雞市櫻桃產業技術服務隊副隊長。農場被評為“寶雞市十佳家庭農場”“寶雞市新型職業農民實訓基地”“寶雞市星創天地”等稱號。
給櫻桃建個“家”
每年5月,櫻桃成熟期最怕下連陰雨,長時間下雨就會使櫻桃裂果,全園幾乎一派絕收現象。2017年至2018年連續兩年成熟期降雨,不少果農幾乎全園絕收。2019—2020年為了解決陰雨裂果的問題,張春組織青年和部分果農外出學習南方櫻桃避雨栽培,回來后立即組織討論,由于眉縣和岐山地區處于秦嶺北麓,下山南風較多,以前大家種植的都是喬化砧木,樹冠大,采用南方的避雨栽培不適用。喬化避雨棚沒有可借鑒的經驗,只能結合自身實際摸索建設避雨棚。經過兩年的努力和不斷改進,張春取得了成功,并將自己的經驗在青年王鑫、陳凱等人的園子成功破解了這一技術難題, 避雨棚建成后可降低裂果和霜凍自然災害90%以上,基本實現了“旱澇保收”。
2021年受異常天氣影響,全縣的早春櫻桃都遭受重創,導致產量驟減,而張春早在2019年就已經給自己家16畝櫻桃建了12座大棚,產量更是比往年還要高。張春一直想讓當地種植戶建設大棚,卻一直沒有實現,2021年的災年正好是個時機。他認為,岐山櫻桃已經到了需要升級種植模式,利用設施農業提高品質和產量的時候了。
“避雨棚的話,第一種一畝地投資3.5萬元左右;第二種單立柱弧形模結構,投資是1.5萬元左右;第三種上頂部有模、四周都有立柱支撐,一畝地投資1.2萬元到2萬元不等,第四種最便宜的三線模結構,一畝地投資四五千元。但是這四種棚,各有利弊,我推薦的就是讓大家去建避雨棚,因為管理上和露地一樣,只是相當于人打了傘,沒有改變它內部的氣候環境,不存在特別的技術要求。這樣算下來,投入最低的避雨棚一畝地需要5000元左右,對種植戶來說開支最小。”張春做了大棚的投入產出的調研,通過對比,拿出對種植戶們來說性價比較高的方案。這次推廣大棚建設對種植戶們來說又是一個新升級。有的農戶園子里的櫻桃樹形大多數都不適合在大棚內種植,張春多方奔走,終于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找到了適合大棚種植的優化種苗,張春繁育種苗提供給農戶,希望果子能結得更大,抗性更好,帶來更多的收入。
這些年,在張春父子的帶領下,全村人都種上了大櫻桃,年均收入翻番。村里平坦寬闊的水泥路面,家家大紅門樓喜氣洋洋,車庫健全,家內裝飾大氣整潔,一派新農村景象。鄉親們親切地送了張春一個外號“人狗都愛”,因為平時只要抽出時間,張春就會在村里各家各戶走訪,為鄉親們解答難題、技術指導。
張曉文讓當地櫻桃從無到有,張春使櫻桃品質提升、邁上新臺階。“我相信未來西北的櫻桃能成為全國櫻桃發展的‘第三極,也相信未來我們的櫻桃會走出國門。”張春信心滿滿。談到張春,張曉文將千言萬語濃縮為一句,“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作者單位1.陜西省現代農業培訓中心;2.中央農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