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驍軼 王杭
隨著健康體檢的普及,腎結石、腎囊腫、腎積水、腎腫瘤等腎臟疾病更容易被發現了。雖然這些疾病中有很多都不需要外科治療,但腎腫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惡性腫瘤(即腎癌),這些患者需要積極的外科手術治療。
腎癌是常見的泌尿系統惡性腫瘤之一,是致死率最高的泌尿系統惡性腫瘤。外科手術是腎癌患者首選的治療方法,也是目前唯一公認有可能治愈腎癌的方法。
對于局限性腎癌患者,外科手術是首選治療方法。所謂局限性,是指腎臟惡性腫瘤沒有出現遠處轉移的情況。外科手術治療腎癌,主要有根治性腎切除術(腎全切)和腎部分切除術(腎部切)兩種。

腎全切顧名思義就是把整個腎臟全部切除,同時切除腎臟周圍的脂肪、淋巴組織。這樣雖然徹底切除了腫瘤病灶,但同時也切除了很大一部分正常的腎臟組織。通常在腫瘤較大或者腫瘤位置太深等情況下,泌尿外科醫生才會采取這種手術方式進行治療。
腎部切是指僅切除腎臟腫瘤及腫瘤周圍的少量正常腎臟組織,保留一個“安全邊界”,以保證腫瘤切除的徹底性。與腎全切相比,腎部切同樣可以完整、徹底地切除腫瘤,卻能為患者保留更多的正常腎組織,有益于患者的健康。尤其是當患者本來就只有一個腎臟(孤立腎),或者患者雙側腎臟同時罹患腫瘤,或患者存在其他可能影響腎功能的疾病如腎結石、糖尿病和高血壓時,接受腎全切手術很容易引起尿毒癥。這時,腎部切的優勢就相當明顯了。
當前,越來越多的泌尿外科醫生和患者都會選擇腎部切手術來治療腎腫瘤。腎部切的具體手術方式包括大切口的開放性手術,也可以是腹腔鏡手術或機器人輔助腹腔鏡手術。
相比傳統大切口的開放性手術,腹腔鏡手術這種微創技術具有更多的優勢。腹腔鏡手術切口小、損傷小、切口愈合快,術后患者身體恢復明顯快于開放手術患者,患者住院天數顯著減少,一般術后住院3~5天即可出院。所以,腹腔鏡手術已經逐漸成為腎部切手術的主流。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泌尿外科為例,目前每年超過2/3的腎癌患者都選擇接受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
腹腔鏡微創手術一般需要在患者身上打3~4個小孔,每個皮膚切口為0.5~1厘米。外科醫生在高清屏幕引導下進行手術操作,所有手術步驟與開放性手術基本相同。外科醫生操作無須直接進入腹腔內,只需要用手術器械在小孔外進行操作即可。
相比腎全切,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的技術難度明顯要高很多。外科醫生做腎部切,不僅要精準地切除腫瘤,保留足夠的正常腎臟組織,還要在限定的時間內在腹腔鏡下完成止血、縫合、重建等復雜操作,整體手術時間更長、手術風險更大。這給外科醫生的體力和腦力都帶來很大的挑戰。
相比普通的腹腔鏡手術,近年來得到發展和普及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輔助腹腔鏡手術更具優勢。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輔助腹腔鏡手術是21世紀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的投入使用讓外科醫生如虎添翼。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輔助腹腔鏡手術是由外科醫生操作機器人的控制臺,借助機器人高清、立體的“眼睛”,將手術視野放大10倍以上,讓外科醫生看得更清晰、更立體;機器人有四條機械“手臂”,一只“手”扶著鏡頭,其他三只“手”可掌握各種手術器械,這些“手”通過患者腹部的幾個小孔進入腹腔,在外科醫生的操控下進行腹腔鏡手術。
普通腹腔鏡手術是由人手直接操作手術器械,而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輔助腹腔鏡手術是由機械臂來操作手術器械。機械臂的每只“手”自由度更大,更加靈活。不僅如此,機器人還能自動避免外科醫生雙手的不自主顫抖,實現同步、精準地進行各類手術操作。
對腎部切手術而言,應用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輔助腹腔鏡手術能夠更好地發揮機器人輔助手術的優勢,使外科醫生的視野更清晰、操作更精準,同時大大減輕外科醫生的疲勞感。這樣一來,手術的安全性也大大提高了,還能明顯提升手術的有效性,縮短手術時間,提高手術效率,讓患者獲益更多。可以說,機器人手術簡直是腹腔鏡手術的“神助攻”。
如今,隨著醫保制度的逐步完善,很多地方政府都出臺了相關醫保政策,為接受機器人輔助腹腔鏡腎部分切除手術的患者提供70%~80%的醫保費用報銷。這一惠民舉措能大大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同時,國內很多廠家自行研制的國產醫用機器人已經上市。和進口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相比,國產醫用機器人的各方面性能并不遜色。未來,機器人輔助腹腔鏡手術的價格會越來越“接地氣”,機器人輔助腹腔鏡技術也會越來越“親民”,最終惠及廣大患者。
實際上,腎惡性腫瘤并不可怕,尤其是有了機器人輔助腹腔鏡手術,保留腎臟的腎癌微創手術可以實現更精準、更微創、更安全。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科技的發達,相信越來越多的患者都能更快、更好地治療和康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