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殳

所謂“錯位”,是說事物出現在本不該有的位置。在城市中散步,這種不協調常會令人眼前一亮,多有喜劇效果,勾起某種戲劇性聯想。這幾年常出現的一種“錯位景觀”是五顏六色的共享單車——有時出現在令人訝異的位置,有時以匪夷所思的姿勢出現,還有時則承擔起本不擁有的功能。
若將“錯位的單車”當作觀察視點,回看城市共享經濟近十年的發展變化,便可想到更多有意思的。第一批共享單車出現時,名義是綠色環保。隨著政策與投資起起落落,大風刮來了小橙小黃小藍小綠,五顏六色的單車最多時,僅在北京街頭就可見到十幾種。然而,無序的野蠻擴張,并沒有利用城市里的閑置資源,名為共享經濟,實為租賃生意,挑動需求,特制商品,所謂“最后一公里”便捷引發的是投放地段競爭、價格大戰和消費焦慮。很快便是接二連三的創業公司破產、并購和跑路。環保未遂,供需錯位,留下了引人密集恐懼的“單車墳墓”。






從生態學上看,每一座城市就是一套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類似,每個“城市物種”都有其最適合的生態位,如果出現“生態錯位”,必然引發物種競爭。共享單車正如“新物種”的引入,可以促進系統進化,同時也構成對系統的入侵和破壞,甚至構成生態災難。前幾年常有都市傳說:共享單車同行廝殺,派人破壞競品,或黑車司機將共享單車丟入河中。更常見的是很多區域明文警示:共享單車,禁止入內,有些人則干脆劃掉其二維碼,肢解其電子鎖,掛上一把鏈鎖,將共享的“使用權”,變成私家的“擁有權”。這讓我想起曾在近代社會生活史資料中讀到,清末北京城在東直門初建自來水廠,往城內陸續鋪設管道,欲發展自來水網絡。當時百姓吃水主要從水夫處購買,自來水讓水夫有了危機感,便有了破壞水管者、偷龍頭者,聲稱地下管道走“陰間”者,還有宣傳自來水是洋人陰謀者,不一而足。
城市生態演進免不了物種競爭,但如何看待“優勝劣汰”,如何理解手段與目的,其實也是一種文明體現。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有一部國產科幻電影,名字就叫作《錯位》,講述一個工程師被提拔為局長,熱衷專業技術的他造了個與自己一模一樣的機器人,專替自己開會,豈料這機器人開會上了癮,有了心得,越發喜歡當局長,甚至要造反取代工程師的所有生活——工具取代了主體,手段超越了目的,錯位便是“異化”。

任何城市經濟的規劃與發展,都有一套價值觀念在背后起作用,但總免不了的是名實分離,面子和里子大不同。經營學上有“錯位競爭”的理論,指企業當避開同行的長處與鋒芒,以己之長攻彼之短,獲得相對優勢。共享單車生意恰是反著來的,搶著把藍海燒成紅海,然后等待洗牌,一將功成萬骨枯。如今競爭收尾,活下來的單車企業分片而治,版圖從城區鋪到城郊,試著重建文明秩序,引導規范停車。不過所謂“亂中求治”,往往在治之后忽略了亂的代價,就像那些迷路或遭遺棄的單車,既有種異樣美感,又有幾分荒誕。也許,人造的世界本就不該苛求完美,但緣何總有錯位,不能總視而不見。
(責編:常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