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
我的女兒今年32歲。怎么說呢,她總是有各種令人不堪的行徑。
14年前,也就是女兒18歲的時候,她因為失戀不想上學。當時我萬分焦慮,通過各種方法來開導她,還多次帶她進行心理咨詢。可是她都不為所動,我最后采取的辦法就是哀求,千方百計求她,她才去上學。
自那之后,我對女兒是百般遷就。平時,我生怕她受到一丁點兒委屈。她有什么學習任務,我總是主動替她承擔;她有什么需求,我總是有求必應。在女兒的每個成長階段,我都會幫助她做計劃、做決定,生怕她走了彎路。
可是沒想到,14年后,女兒成了“啃老族”,凡事都做“甩手掌柜”,日常生活都讓我來照顧,有時還對我惡言相向,甚至拳腳相加。
為什么我的女兒會變成這個樣子?
一一位媽媽的哭訴

專家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 張莫俊
這位母親,在責怪您的女兒之前,您一定要好好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過度保護之罪。這種“成年不成人,萬事媽管著”的孩子,被人們稱為“媽寶”。
“媽寶”常表現出不自信,缺乏主見或者過分以自我為中心,與父母相處時邊界不清。不僅如此,在人際關系和事業發展中,這類人往往也會遭遇更多挫折。那么,“媽寶”是怎樣養成的呢?在眾多原因之中,最為突出的是:有“媽寶”必先有“寶媽”。
就像上面提到的這位母親,對孩子投入全部的精力,過分寵溺孩子,過多介入孩子的生活,不給孩子獨立的空間。這樣的母親也被人們形象地戲稱為“直升機式家長”,即像直升機一樣,始終在孩子頭頂盤旋。
母親對孩子的過度保護行為是出于愛,但也有可能是出于擔憂和害怕,比如害怕孩子不能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是,過度保護也難以讓孩子取得成功。
母親的“金鐘罩”雖然為“媽寶”遮了風雨,但也遮住了陽光,他們因此沒有機會形成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人類心理學領域的核心概念,在20世紀70年代由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意味著一個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實現計劃、把控局面。在很大程度上,自我效能的建立取決于童年時期的挫折,也就是童年給成長中的個人帶來的人生價值。
有研究表明,受到過度保護的孩子對自己獨立完成任務和達成計劃的能力缺乏信心。自我效能不能得到發展,可能會讓孩子在未來陷入困境。
◆喜歡自我挑剔
母親為孩子做得越多,孩子以后自我挑剔的程度就越高,也更容易焦慮和抑郁。可以說,一個人對社會適應不良,往往與成長過程中父母提供了一個不真實的環境有關。
長期生活在不真實的環境中,“媽寶”的能力被弱化。當他獨自面對現實的時候,會感覺到事事不如人意,很難承認自己技不如人,但又隱約覺得是自己沒有努力,對自己挑剔,對現實的判斷出現偏差,最后很容易怨天尤人,自暴自棄。
◆缺乏共情能力
被過分寵溺的孩子,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共情能力,難以理解他人的需求,這會使得他們難以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一個人與父母的關系是長大后與親密的人之間關系的基礎。“媽寶”長大后同樣需要一個“寶媽”,繼續這種“成年不成人,萬事要人管”的生活。
◆凡事提不起興趣
母親的過多介入,如幫孩子做決定等,導致孩子缺乏自我探索的機會,對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了解不足,也就是自我同一性缺乏。這很可能導致孩子在成年后缺乏主見,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停地變換專業、工作、生活方式,但總是做什么事情都沒有興趣。
有人說,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聚合,唯有父母給孩子的愛是為了分離。孩子總有一天要自謀生路,如果家長沒有幫助孩子和自己做好準備,那么雙方都會追悔莫及。
曾有社會學家指出,如果我們認為自己在養小孩,最終得到的就是個小孩。我們對孩子的養育應該是從童年早期開始,就以與孩子年齡相適應的方式,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
家長不要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這種愛對于大人和孩子來說,都過于沉重。家長照顧好自己,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家長如何避免成為一個過度保護孩子的“寶媽”呢?
1.減少焦慮,鼓勵孩子嘗試和挑戰,讓孩子有機會適當承受挫折。不讓孩子摔幾跤,孩子怎么能學會走路?但要提醒的是,孩子遭受挫折時,家長要智慧應對。
2.讓孩子了解家庭現狀。比如學齡期孩子的家長如果沒有足夠的錢給孩子買昂貴的玩具,那么就告訴孩子:“我們家里現在的經濟狀況負擔不了這么貴的玩具,你可以選擇一款性價比更高的。”
3.讓孩子承擔責任。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要學會做自己的主人,成為自己健康成長的主要責任人。比如,學校布置了家庭作業,老師沒有要求父母輔助時,父母就要盡量督促孩子獨立完成。
4.放權給孩子,讓孩子為自己做主。孩子開始自己做事時會顯得笨拙,或者孩子的決定會顯得“愚蠢”,這時,缺乏耐心的家長常常想要親自上手,然而,一味地越俎代庖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沒有主見。家長需要給孩子獨立的空間,逐漸建立清晰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