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財花 王靜
透析時間越長,營養丟失得越多,患者發生營養不良的風險就越高。維持性血液透析是終末期腎病患者常用的治療手段,它通過在體外代謝血液中的廢物來減輕腎臟負擔,延長患者生命。但是,患者透析時出現的貧血、營養不良等問題不容小覷。其中,營養不良問題最為常見,發生率高達66.7%。營養不良會使患者的免疫力下降,感染風險增加。那么,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該如何通過科學飲食改善營養狀況呢?
年齡超過60歲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身體里各個器官的功能會逐漸衰退,胃腸道吸收營養物質的能力也會下降。加上老年患者體力活動減少,更容易導致營養不良。
身材偏瘦 如果患者的體質量指數(BMI)小于23.5,提示患者偏瘦。這類患者的營養吸收能力可能存在一定的異常,容易發生營養不良。
透析時間超過3年 在透析過程中,身體會丟失一些重要的營養物質,比如氨基酸和維生素B12。透析時間越長,營養丟失得越多,患者發生營養不良的風險就越高。
透析不充分 如果透析不充分,患者身體里的毒素就不能完全排出,會影響身體合成蛋白質的能力,還會加重患者的厭食反應,導致營養不良。
炎癥 如果身體里有炎癥,就會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炎癥會加速蛋白質的分解,或使患者食欲下降,進而影響蛋白質及能量攝入,導致營養不良。
缺乏腎病相關營養知識 腎病患者如果不知道如何科學補充營養,就難以正確攝入營養物質,導致身體缺少必要的營養,最終出現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患者主要表現為白蛋白不足、血紅蛋白水平下降等。對于尿毒癥患者而言,發生營養不良不僅會加重機體代謝問題,還會降低免疫力,導致感染、傷口難以愈合、動脈粥樣硬化等并發癥,使他們的生活質量變得更差,生存更加困難。因此,對透析患者進行營養管理是必要的。
在進行營養管理時,醫生需要綜合考慮每位血透患者的具體情況,關注患者的檢查結果、營養狀況評分,以及平時的食量、飲食偏好等,在此基礎上為患者制訂個性化的營養管理方案,然后按照這些方案,為患者設計食譜,指導他們寫飲食日記。這樣一來,營養管理就會更全面、科學、細致,也更能滿足患者身體的需要。
具體的飲食建議主要有以下幾點。
充分供能 可以根據患者的年齡、體重、每日活動量、合并癥情況,并結合患者個人喜好,制訂個性化的能量攝入計劃。推薦每日每公斤體重攝入能量30~40千卡,盡量選擇蛋白質含量較低的碳水化合物來提供能量。
保證優質蛋白質攝入 每日每公斤體重應攝入1.0~1.2克優質蛋白質,推薦瘦肉、魚、雞蛋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若患者由于病情需要控制蛋白質的攝入量,就要保證每日能量攝入充足。
低鹽飲食 每日鈉的攝入量在3~5克,減少攝入腌制食品、加工食品和快餐。如果透析前血清中的鈉離子水平低于135毫摩爾/升,就應控制水的攝入。
補鈣 低鈣患者可以使用維生素D類藥物,推薦未使用維生素D類藥物的患者,每日鈣的攝入量為800~1000毫克。
控制磷和鉀 每日磷的攝入量為800毫克,盡量食用含食品添加劑少的食物。減少攝入香蕉、橘子、西紅柿、紅棗、紫菜和動物內臟等。烹飪蔬菜時盡量先焯水,避免高鉀血癥的發生。
均衡攝入維生素 每日維生素C、維生素D的攝入量都應控制在60毫克以內,避免高草酸鹽血癥的發生。不推薦過度補充維生素A和維生素B,能量攝入不足或溶質清除率高的患者,可適量多補充維生素。
補充鋅和長鏈不飽和脂肪酸 每日補充45毫克鋅及長鏈不飽和脂肪酸,可以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
適當改變營養攝入方式 如果按照營養食譜進食后營養狀況還是不理想,可以嘗試補充口服營養液。若效果仍不理想,必要時可采取腸內、腸外營養治療,最終目的就是幫助透析患者做好營養管理,提高生活質量。

透析患者的營養管理應從醫院延伸到社區和家庭。隨著透析時間延長,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會逐漸下降,醫護人員可以通過多元化的健康教育方式,來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透析患者需要關注能量、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的均衡攝入,以滿足透析過程中身體的營養需求,同時限制鈉、鉀、磷等物質的攝入,以維持身體機能穩定。此外,定期與營養師溝通,調整飲食計劃,并遵循醫囑,配合做好透析治療。這樣才能保持良好的營養狀態,更好地應對疾病挑戰。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營養管理是一項重要且復雜的任務,它直接關系到患者的康復進程和生活質量。在科學調配飲食、改善營養狀況的基礎上,患者應堅持適度運動,幫助改善身體狀況。推薦的運動方式有散步、打太極拳等,運動時應避免過度勞累。同時,注意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澡、勤換衣,預防皮膚感染和其他并發癥的發生。做到按時休息、避免熬夜,減少情緒波動。
透析患者的心理狀態對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都有影響,家屬要幫助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積極情緒有助于患者提高食欲,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