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繡山
小明6歲,上小學一年級。這天,班主任請家長來學校,因為小明在學校經常擠眉弄眼做鬼臉、有事沒事清嗓子、不時甩一甩胳膊。家長說,小明的問題他都知道,曾帶孩子到醫院看過眼科和耳鼻喉科,但始終不見好轉。經驗豐富的班主任提醒家長,要帶小明看看神經內科門診。
經過整體評估,醫生發現,小明既不是淘氣、多動,也不是眼睛、耳鼻喉等器官出了問題,而是患有抽動癥。小明家長心里一驚:抽動癥是怎么回事?
醫生解釋說,兒童抽動癥也叫抽動障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神經發育障礙。抽動癥可能會對孩子的生活、學習和社交產生一定的影響。醫生告訴小明的家長,不要過度擔心,因為通過正確的引導和適當的支持,有抽動障礙的兒童可以很好地管理自己,也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抽動癥的癥狀通常在兒童4~6歲時開始出現,但也可能出現在更早或更晚的年齡階段。抽動的類型和頻率因個體存在差異,常見的抽動癥狀有很多種。
肌肉抽動 這是最常見的癥狀。孩子可能會頻繁眨眼、翻眼睛、聳肩膀、搖頭、扭脖子、噘嘴、做鬼臉等。
發聲抽動 孩子會發出清嗓子、咳嗽、尖叫、喉中咕嚕聲或其他不自主的聲音。
復雜抽動 有些孩子可能會出現更復雜的抽動,如跳躍、旋轉身體、模仿或重復別人的話。
共患病 很多抽動癥孩子可能同時伴有其他問題,如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強迫癥、學習困難、情緒問題等。
孩子的抽動動作通常是不自主、無法控制的,并且可能會在短時間內頻繁發生。受壓力、疲勞、興奮等環境和自身情緒因素的影響,抽動的頻率和強度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增加或減少。
抽動的類型和頻率還可能隨著時間發生變化。有些孩子的抽動癥狀會逐漸減輕或消失,甚至自愈。另一些孩子的抽動癥狀會持續到成年期。

抽動的頻率和強度在不同孩子之間也存在較大差異。有些孩子的抽動較為輕微,有些孩子的抽動較為頻繁和明顯。
抽動癥的確切病因、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茖W家通過研究發現,可能與遺傳因素、神經生物學因素、環境因素等多種因素有關。
遺傳因素 家族中有抽動癥病史的孩子,患病風險可能會增加。
大腦神經遞質失衡 大腦中的多巴胺等神經遞質的異?;蚴Ш?,可能影響大腦的神經傳導,導致抽動癥狀的出現。
環境因素 壓力和焦慮等心理因素,感染、過敏等環境因素,都可能對抽動癥的發生和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免疫因素 免疫系統的異常,也被認為與抽動癥的發病機制有關。
家長發現孩子有抽動相關癥狀后,應該帶孩子到醫院等專業機構就診。抽動癥的診斷通?;谂R床觀察和病史搜集。醫生會詳細詢問病史,來評估孩子的抽動癥狀、發作頻率、持續時間及對生活的影響,進而明確病情的嚴重程度,尋找可能的誘發因素。
孩子要接受全面的身體檢查,以排除其他可能導致類似癥狀的疾病。有時,孩子還要進行一些輔助檢查,如完成抽動嚴重程度量表、注意力評估量表等,以及接受腦電圖、顱腦影像、血液檢查等,以排除其他可能的問題。
抽動癥發病時,孩子通常年齡較小,因此家長的態度起著關鍵作用。家長要了解抽動癥的本質和應對方法,及時識別,科學就醫,逐步接受,樹立信心,積極面對。
除了及時就醫,家長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充滿支持和理解的家庭環境。抽動癥兒童可能面臨自尊心受損、焦慮、抑郁等心理方面的挑戰。家長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信任關系,要避免對抽動癥狀表現得過度緊張或焦慮,讓孩子感受到安全和接納。
充足的睡眠和規律的作息,有助于穩定孩子的身體和情緒狀態。合理膳食,避免攝入過多的咖啡因、糖分,以及油膩、辛辣食物,也對抽動癥的管理有幫助。
家長還要幫助孩子減少壓力。幫孩子學會應對壓力和緊張,如學習放松技巧、多運動、聽音樂等。同時,避免孩子接觸可能引發抽動的刺激因素,如過度使用電子設備、發生各種感染等。
學校應該為抽動癥兒童提供充滿支持和理解的學習環境。老師應該主動了解抽動癥的特點,多關注抽動癥兒童的心理狀態,引導同學尊重和接納抽動癥兒童,減少歧視和嘲笑。同時,提高社會對抽動癥的認知水平。通過宣傳和教育,減少公眾對抽動癥的誤解和偏見,創造更加包容和充滿支持的社會環境。
大多數抽動癥兒童的癥狀會逐漸減輕或消失,這可能是因為大多數人在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學會了更好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運動、情緒和注意力。當一個孩子的抽動癥狀開始減輕時,通常表明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在逐漸增強。此外,神經系統的發育成熟,以及社交適應能力的提高,也可能對緩解抽動癥狀起到積極作用。而且,這種疾病對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并無實質性的影響。
然而,抽動癥狀可能會持續到成年期,孩子可能因此產生情緒和心理問題。所以,家長要密切關注孩子的狀況,通過正規醫院或者專業機構進行治療和康復,鼓勵孩子提高自我調節能力,持續支持孩子發展和成長,必要時尋求專業意見和科學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