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束低段,走入中段”是學生開始正式接受寫作訓練的初始期,這個時期開始出現一批“寫困生”,他們無所適從,也因此在中段時期學生的學習差距逐步拉大,在學生剛接觸習作時通過體驗備學集素材,巧用游戲析素材以及習作評價人文化三步來幫“寫困生”走出困境,撫平“寫困生”對習作的畏懼感,為學生的高段習作打下基礎。
【關鍵詞】體驗式備學 ?中段 ?習作 ?寫困生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4-0022-03
學生從低段邁入中段,帶著從低段習得的寫話基礎,但與低段的寫話不同,中段的習作訓練是學生正式接觸習作的開始,突然增加的難度,再加上一些教師教學目標不夠明確,盲目追求效果,在課堂上“一言堂”,使得學生沒有思考的機會,出現無材可寫、有材不會選等問題,且教師將時間和關注更多給予優秀的孩子,對成績薄弱的孩子關注度較低,惡性循環開始產生后,“寫困生”越來越多。“寫困生”顧名思義就是在習作上有困難的學生。
如何幫助“寫困生”走出困境呢?人們常常把外界發生的事物作用于人心理,使人產生的感受就叫作體驗,體驗是人在具體活動中獲得感知的過程,也是人最基本的學習方式。體驗式備學,即教師為了語文習作課順利開展提前布置的體驗式活動,使學生在經歷和實踐中獲得自己獨特的體驗,并在體驗中獲得認識和情感,將其累積成自己的素材,活動范圍不僅從學校出發,還可以拓展延伸至真實生活中[1]。體驗式備學是助力“寫困生”走出困境,幫助他們在習作學習的初始階段打好扎實基礎的重要手段之一。體驗式備學在培養小學生實踐能力和語文素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體現了以人為本和自主學習的理念,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給了小學生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改變了傳統語文課堂“一言堂”的授課方式,讓小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本文將從三個方面談談如何在習作初始階段降低難度,引導學生熟悉體驗式備學的操作流程,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在科學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建立聯系,在體驗中有效積累、分析和運用素材,實現互相促進,再輔以人文化評價,巧妙引導“寫困生”在課內外的語文活動中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激發他們對語言表達的興趣和情感,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升,幫助“寫困生”邁入習作之門。
一、體驗備學集素材
“無材可寫”是剛走入中段的“寫困生”最常面臨的問題之一,學生對習作的學習還懵懵懂懂,看到題目抓耳撓腮,不懂得運用自己的積累,甚至連生活中唾手可得的素材都視而不見,因此不少學生出現了嚴重的畏難情緒,以往的預學單可以檢驗孩子預習的成果,督促孩子認真預習,但如果在課前用大量枯燥的預學單,勢必增加學生的負擔,降低學生的習作興趣,甚至使學生對作文產生抗拒心理。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應該為每一個學生考慮,教學設計應該能讓不同個性的學生都順利且有興趣參與到活動中,這也是學生開展自主構建的基本前提,而體驗式備學中廣泛的參與度和尊重學生個性的特點,能尊重兒童天性與認知發展規律。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備學活動來代替預學單,即在教師的引領下根據課本內容,在課前進行相關的綜合實踐活動,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在體驗中積累素材,多角度、多形式開發學生心智,幫助學生將身邊觸手可及的具體事物和單元習作內容相連接,使之成為一種習慣[2]。如在教學小學語文統編版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習作《我的“自畫像”》時,教師首先創設情境:假設班級來了新老師,想讓他認識你,請學生在老師提前制作好的個人名片上進行完善,通過小泡泡在旁邊提醒學生將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特點介紹清楚,幫助新老師了解學生;第二步,讓學生選擇一項自己感興趣或者擅長的方式,如用拼圖、個人照片、繪畫、拼樂高、畫漫畫或捏泥塑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的外貌。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里可以實現跨學科的融合教育,由于拼圖、繪畫和捏泥塑正好與美術課程的內容相關聯,教師可以在課前和美術老師進行集體教研,先在習作課前的美術課上進行相關的教學,美術老師在課上指導學生觀察、發現自己的特點后用語言說明,再在美術老師的指導下通過泥塑展現自己的特點,如大眼睛、濃眉毛、招風耳等特點都可以通過泥塑巧妙展現,在美術老師的幫助下人物泥塑栩栩如生,學生對自己的特點更是了然于心。接著讓學生配上文字,當然文字部分教師需要給“寫困生”提供一個范例作為支架,輔助其完成對自己外貌的文字描述;第三步,將自己的興趣愛好通過繪畫、拍照、拍視頻等方式展示,向大家介紹,只要是自己喜歡的事物,孩子們談起這個話題通常都會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是他們常常沒有留心觀察,而視頻能幫助學生將自己說的話記錄下來,照片能幫助學生回憶起自己介紹的內容,這也是積累素材的好方法;第四步,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采訪周圍的親朋好友,了解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由于自己對自己的認識通常較為片面,有了身邊親朋的意見后,學生能從多方面、多角度了解自己,敘述人物時就能更豐滿。
以上兩個范例的備學單中層次清楚,一個步驟一個方面,條理清晰明了,在無形中幫助學生找到了深層次參與語文習作課堂的“入口”,極大緩解了“寫困生”的畏難情緒,再加以教師指導點撥降低了“寫困生”的習作難度,“寫困生”無從下手時可以按照備學單的步驟來劃分段落內容,完成習作,并在落筆生花中增強信心。當然,并不強求所有學生按教師備學單中的步驟來劃分段落,這里主要為茫茫然的“寫困生”提供寫作支架。一份層層遞進、由淺入深且形式多樣的備學單,學生已經在不知不覺中以生活中有心人的姿態觀察記錄,在完成備學單的同時既在過程中享受了觀察的樂趣,體悟了形式多樣的記錄方法,又完成了課前的備學積累,收集了素材,還能在習作中對自己獨特的體驗加以檢驗,并在大腦中進行反思,達到認知升級的效果。
二、巧用游戲析素材
對中段正式接觸習作的小學生來說,要寫什么常常令他們頭疼不已,特別是對“寫困生”來說這是他們面對習作的第一大難題,甚至到了高段依然出現素材與主題不相符合的情況,說明學生心中有材不會選,有材不會組織的情況嚴重,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有二:第一是學生在平時的生活和閱讀中渾渾噩噩,沒有養成細致觀察和積累素材的習慣;第二是學生還沒學會如何從生活體驗的材料中提煉出主要意思和思想,導致連自己觸手可見的素材都不會用。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孩子天生愛玩游戲,自由放松的游戲氛圍正好符合兒童語言表達能力發展的需要,在課堂中加入適當的游戲,甚至可以起到一石二鳥的效果。針對以上因素,教師在指導學生準備素材時可開展以下兩個游戲活動:第一個游戲是“詞語撲克”。例如在教學統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習作《猜猜他是誰》時,可以讓學生根據教材提示在課前先收集并背誦有關描寫人物的詞語,但是三年級的摘抄不能再如以往雜亂無章,而應該逐步學會分類摘抄。在教材中將一個人從外貌、性格、品質和愛好四個方面為例進行介紹,教師可以以三人學習小組為單位,每組發放四張撲克牌,梅花圖案代表人物外貌,方塊圖案代表人物性格,黑桃圖案代表人物品質,紅心圖案代表人物愛好,隨著屏幕上倒計時五分鐘的計時器開始跳動,各小組開始頭腦風暴,在相應的撲克牌上寫上相應的詞語,計時結束后撲克牌上詞語最多者勝。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游戲中將自己收集的描寫人物的詞語進行分類摘抄,并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第二個游戲是“翻牌造句”。在屏幕上利用小程序抽簽,抽到的三人小組上臺,三個人從左到右依次站好,將全班的“詞語紙牌”收上來,臺上的小組輪流抽,抽到紙牌能說出紙牌上詞語的意思或者用動作表演出來即可獲得紙牌,每組有一次場外救援的機會,最后得到紙牌最多的小組獲勝。還有“你畫我猜”“心有靈犀”等等這些游戲其實都是在進行素材分析訓練,教師在游戲中潤物細無聲地幫助學生理解賞析了詞語的意思,讓學生用形象的動作和豐富的語言、傳神的表情模仿這個同學,再讓組員猜測是誰,在具象化體驗中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再讓學生在交流中學會從素材中提煉主題思想,發展學生的表達和思維。連平時對文字符號頭疼的“寫困生”也在游戲中興奮不已,每個環節都躍躍欲試,盡情釋放天性。
課堂小游戲也是體驗式備學的一種形式,以課本知識為依托,借助學生感興趣的玩具——紙牌,作為教具,在玩中學,學中玩,順應兒童心理需求,特別是心智較為不成熟的“寫困生”思維心理需求,幫助他們克服對語言文字的恐懼心理,加上教師給予適時的方法指導,張弛有度的課堂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更深刻,用心悟之,恍然之間已經邁入習作之門[3]。
三、習作評價人文化
對中段“學困生”而言,教師在批改評價習作時要做到簡練抓重點,體現出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指導和關愛。在經過體驗式備學,再加上平時的摘抄積累后,學生肚子里有了墨水——素材,但是他們還是經常不可避免地出現問題,如記流水賬,不能圍繞中心來展開寫等問題,如果教師事無巨細將學生的問題一一詳細點評在作文本上,對高段“寫優生”來說可能是錦上添花,但是對剛正式接觸寫作不久的“寫困生”來說勢必造成知識營養過剩,無法吸收的情況,嚴重的話將會打擊學生習作信心。
因此,教師在每一次習作批改時,應該有意識地關注“寫困生”是否將備學材料合理恰當地運用,當出現學生沒有運用或者不能恰當運用時應該在旁批處適時引導學生聯系備學材料,同時抓住單元習作要素和“寫困生”存在的最主要問題。例如在教學統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習作《我的植物朋友》時,筆者提前布置學生種植一種自己最喜歡的植物,種植植物是一種較為枯燥的行為,“寫困生”的思維和觀察力較弱,他們在完成備學任務后,無法將備學體驗與習作聯系,只會簡單地從植物的外形、色彩、味道等常規方面來描寫植物,這時候,筆者在作文的旁批處寫上“你聞到味道的時候心情是怎樣的?”“你看到植物生長日益繁盛的時候你在想什么?”學生看到旁批就能根據教師的提醒回憶自己種植植物時的心理活動,因而落筆生花。并且教師要經常告訴學生,人的頭腦在做事的時候每分每秒都會產生新的想法,只要你能留心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就是自己獨特的習作體驗。每一次習作只要學生能對新知識點有所吸收,對存在的最主要問題有所改善就算是成功的,所以在總批部分及時點出學生寫得好的或有進步的地方,用上“你真棒!”“你學會運用……,學習就是這樣日積月累而來的,真好!”“你將自己獨特的體驗用文字細膩地展現,太吸引人了!”等評價激發學生習作動力。值得一提的是,習作的二稿是必不可少的,當教師批改完習作后應該讓學生根據教師的建議盡快對習作進行修改,防止學生遺忘,只有盡快將自己習作中不好的地方進行修改,改正不足,了解自己的薄弱點將知識內化,才能真正進步和成長。
老師根據學生特點充滿人文關懷且直擊要點的評價能讓原本不自信的“寫困生”如沐春風,尊重學生獨特體驗的激勵性評價也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對學生來說,習作是一個要打交道十幾年甚至一輩子的活動,體驗式備學是一種新的學習寫作的方式,如果能在“寫困生”正式接觸習作之初通過體驗式備學將其引入習作之門,能在“寫困生”剛接觸習作時激發他們習作的興趣,將習作教學與生活實踐活動有效結合在一起,引導“寫困生”依托生活經驗備學,在課堂上通過游戲解析,深入體味備學收集的素材,加以教師的合理點撥和細心鼓勵,就能提升“寫困生”表達的欲望,培養其道德情感和健全人格,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另外,對教師來說,習作課并不是習作教學的唯一戰場,課外的綜合觀察體驗活動也能為學生構筑多樣化的舞臺,教師應學會前置任務,為學生拓寬體驗式備學的途徑,使學生在習作中“不打無準備之戰”,體驗式備學中學生獨特的體驗就是學生習作課上發言、交流和展示的底氣,也是學生與教師情感相通的基礎,有了情感,學生愛上語言文字,學習起來就事半功倍,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總而言之,習作教學之路,道阻且長,體驗式備學中師生合力,助力“寫困生”走出困境。
參考文獻:
[1]王曉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驗式學習的應用探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22):25-26.
[2]邱新容.體驗式學習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的實踐運用研究[J].亞太教育,2022(3):136-138.
[3]賈卉.探索基于兒童的小學語文活動體驗式學習[J].語文教學通訊,2018(3):50-52+72.
作者簡介:
黃穎虹(1993年10月—),女,漢族,福建龍海人,本科學歷,小學語文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生習作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