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
【摘要】本文從巧妙組文、整體感知、科學指導和有效評價四個方面對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的有效實踐展開研究,旨在充分利用小學語文教材文本特點,多角度、多層次地開拓學生的閱讀視野,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 ?群文閱讀 ?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4-0010-03
借助群文閱讀法能夠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多篇文本,感受不同文本之間的異同點,幫助學生積累閱讀經驗,豐富知識建構,從而加深學生對課程課文的理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筆者依據多年小學語文教學經驗,認為教師應該適當地引入與教材課文相關的文本,改變學生原有的認知方式,通過群文閱讀、群文探究的過程,引導學生從語言、寫作、審美、文化等各個層面都獲得發展。為此,筆者針對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的實踐展開如下論述,供大家參考學習。
一、巧妙組文,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在群文閱讀中,有效的組文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到某一類文章中或者圍繞某一作者的多篇文章進行挖掘性閱讀,促進學生自主建構。因此,在群文閱讀中,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做到巧妙組文,既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同時凸顯群文特征,吸引學生讀進去、讀得透徹、讀得深刻,從而實現理想的群文閱讀效果。例如,在教學《軍神》的時候,該篇文章講述了劉伯承將軍為了保護神經不受損害,繼續為國家做貢獻,而忍痛無麻藥手術的故事,體現了頑強、勇敢、無畏的革命精神,彰顯了我國傳統革命文化。在對學情進行分析后,能夠發現,諸如此類的革命故事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距較遠,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群文閱讀活動,圍繞《軍神》課文內涵和情感主旨,結合學情分析,選擇其他描寫革命人物的文章進行巧妙組文,如《我的戰友邱少云》《董存瑞炸碉堡》《豐碑》,這三篇課文與《軍神》一樣都描述了一段英勇無畏的英雄故事,且對故事中的人物進行了詳細的刻畫,具有一定的共同點,表達了對革命人物的贊揚和崇敬。
借助此組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刻感受革命英雄人物舍生忘死、寧死不屈的革命精神,讓革命文化厚植于學生內心,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從而促進學生品德修養、情感素養、文化品質的發展,為后續群文閱讀活動的開展打好基礎。
二、整體感知,突出多文本閱讀特質
(一)組文探析,發現群文異同特征
在初次展示組文的時候,部分學生會出現一定的抵觸心理,一方面由于組文閱讀量更大、閱讀難度更高;另一方面,學生對課外文章的閱讀興趣不高,缺少閱讀主動性。因此,教師需要打破常規,借助多樣化的手段,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對組文進行對比,包括文章的主題、結構、情感、文化、寫作等,通過對比發現異同點,從而理清文章的特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對組文形成整體認知。例如,在教學《軍神》《我的戰友邱少云》《董存瑞炸碉堡》《豐碑》四篇文章群文閱讀的時候,教師可以按照如下教學步驟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1.課前激趣:教師將《軍神》《董存瑞》《邱少云》的影視資料分享給學生,鼓勵學生在課下自由觀看影片資料,熟悉影片故事。
2.歌曲導入《烈火中永生——獻給邱少云》《頂天立地好男兒——獻給董存瑞》《英雄贊歌》,教師以歌曲為群文閱讀的導入素材,引導學生結合觀影體驗,分享自己的視聽感受。
3.教師引導學生初步閱讀四篇文章,并完成如下任務。任務一:四篇文章中描寫了哪些人物?他們的故事有怎樣的共同點?任務二:分析故事內容,了解每位主人公遇到了怎樣的危難?他們是怎么解決的?并填寫下表。
通過上述教學過程,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引導學生對組文展開整體感知,借助圖表提取文章中的關鍵信息,找到故事之間的共同點“都為我們講述了革命戰爭時期,革命英雄們的壯烈之舉,體現了他們舍生忘死、寧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并分析不同英雄人物的不同英雄事跡,發現文章之間的差異,從而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二)聚焦細節,加深學生閱讀理解
在群文閱讀的整體感知過程中,雖然以泛讀為主,但對于不同文章之間的相同點,或者作者表達情感主旨的地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其展開重點解讀,加深學生對文章寫作風格的認識。與此同時,對于文章中的好詞好句,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初步賞析,體現多文本閱讀的特質,同時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鞏固學生對核心知識的理解,為后續群文閱讀的實施做好鋪墊。例如,在教學《軍神》《我的戰友邱少云》《董存瑞炸碉堡》《豐碑》四篇文章群文閱讀的時候,教師可以按照如下教學步驟引導學生對課文的細節之處展開賞析閱讀。
1.教師鼓勵學生從每篇文章中找出描寫人物的句子,分析句子運用了怎樣的描寫手法,體現了怎樣的人物特點。
2.教師鼓勵學生發言,教師指名回答,并對學生的分享進行評價,如:
生:“《豐碑》:一個凍僵的老戰士,倚靠光禿禿的樹干坐著。他一動不動,好似一尊塑像……”這一句用神態描寫、動作描寫的方式展示了老戰士的鎮定,面對死亡的泰然自若,可見他無比強大的內心以及對革命勝利的殷切盼望。同時也表達了老戰士舍己為人的高尚品德。
生:“《我的戰友邱少云》:……直到最后一息,也沒動一寸地方,沒發出一聲呻吟。”這一句雖然看似動作描寫,卻體現了邱少云的心理活動,他想到:死算什么,我一定要堅持,堅持到戰爭勝利。可見,邱少云的堅強不屈以及頑強的意志。
生:“《軍神》:病人一聲不吭,他雙手緊緊抓住身下的白床單,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來越使勁,嶄新的白床單居然被抓破了。”這一句用動作描寫向我們展示了劉伯承在手術期間的忍痛表現,可見他鋼鐵般頑強的意志。
生:“《董存瑞炸碉堡》:更加頑強地向前爬,還有二十米,十米……近了,更近了。啊!董存瑞突然站起來了……手雷在探照燈的光亮中閃閃發光。”這一句用動作描寫、神態描寫等展現了董存瑞不畏生死,誓死抗敵的決心,體現了他大無畏的英雄精神。
通過師生交流的過程對文章中精彩的人物描寫展開分析,一方面引導學生發現多文本之間在描寫人物時候的共同點,另一方面經過學生分析也能夠感受不同英雄人物不同的精神品格,從而加深學生對文章故事的理解,也讓學生在對組文整體感知的過程中獲得更多收獲。
三、科學指導,豐富學生閱讀體驗
(一)讀法指導
閱讀方法對群文閱讀的質量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教師在課堂中有必要對學生的讀法展開指導,引導學生按照正確的順序、正確的流程完成閱讀任務,從而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讓學生讀有所獲,促進學生閱讀方法的自主建構。例如,在教學《軍神》《我的戰友邱少云》《董存瑞炸碉堡》《豐碑》四篇文章群文閱讀的時候,教師可以按照如下流程對學生的讀法進行指導。
1.粗讀:基于對組文的整體認知,快速地瀏覽文章,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故事中的主人公經歷。
2.略讀:在閱讀中捕捉故事事實,畫出你認為精彩的部分,或者感觸較深的地方,用較短的時間再次完成一遍閱讀。
3.討論讀:教師組織學生互相討論彼此在閱讀中畫出的精彩句子、段落,概括文章大意、人物精神品質、文章情感主旨等等。
通過這樣的讀法指導,打破以往教學中學生獨立閱讀的狀態,鼓勵學生互相分享,思維碰撞、智慧碰撞,提高學生的閱讀成就感,同時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以此促進群文閱讀的有效實施。
(二)專題探究
在群文閱讀中,針對多個閱讀文本,教師要明確具體的探究點,或是品讀文章人物,或是總結文章情感、或是學習文章寫作方式,每一個探究點都應該切合文本的內容,符合學生的閱讀認知規律,同時指向群文閱讀的教學目標,對學生的閱讀能力、自主建構起到積極的提升、促進作用,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為此,教師可以在群文閱讀中為學生設立探究專題,組織學生開展群文探究活動,以此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例如,在教學《軍神》《我的戰友邱少云》《董存瑞炸碉堡》《豐碑》四篇文章群文閱讀的時候,教師可以按照如下流程組織學生開展專題探究活動:1.教師首先明確探究專題“話英雄,悟情感”。2.教師引導學生針對每一篇文章中的主人公展開討論分析“說一說在你的心中,這些英雄都是什么樣的人?”3.教師將四位主人公的名字寫在黑板上,鼓勵學生對他們展開評價,教師將學生的發言內容,用關鍵詞的形式寫在每一個名字下面,如“寧死不屈”“舍身忘死”“勇敢剛毅”等等。4.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綜合評價,引導學生認識每一篇文章中傳達的革命情感。
通過這樣的專題探究閱讀,讓學生對文章中的人物和故事產生深度的理解,豐富學生對革命情感的認知,提高學生對傳統革命文化類文章的鑒賞能力,從而促進群文閱讀的有效實施。
(三)合作學習
在群文閱讀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多文本展開合作學習,引導學生以同伴互助的方式降低文章的理解難度,同時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促進學生閱讀效率和閱讀質量的提升。例如,在教學《軍神》《我的戰友邱少云》《董存瑞炸碉堡》《豐碑》四篇文章群文閱讀的時候,教師可以按照如下流程引導學生展開合作學習:1.教師鼓勵學生尋找群文閱讀的伙伴,組建群文學習小組。2.以故事復述的形式,小組成員之間互相練習復述組文故事。3.小組內評選出最優秀的故事復述者,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課堂演繹。4.教師對學生個人表現以及小組表現展開評價。
通過這樣的合作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再次明晰文章結構,掌握文章的主旨內涵,從而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四)讀寫結合
在群文閱讀中,從核心素養培育的角度來看,教師要引導學生基于組文內容,運用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深刻體會文章中展現的寫作風格、寫作結構以及表達人物精神和情感主旨的方法等,鼓勵學生進行課外練筆,提高學生的寫作主動性,從而讓群文閱讀充滿活力。例如,在教學《軍神》《我的戰友邱少云》《董存瑞炸碉堡》《豐碑》四篇文章群文閱讀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按照如下流程引導學生展開讀寫結合活動:1.教師引導學生對文章中描寫人物的句子展開賞析,分析句子中用到的寫作手法。2.教師鼓勵學生展開仿寫,描寫自己身邊熟悉的人物。3.教師選擇優秀的仿寫作品進行朗讀,并對學生的寫作進行評價,聯合組文內容進行分析。
通過讀寫結合的過程,加深學生對組文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引導學生掌握傳統革命文化類文章的寫作特點,促進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方面得到雙向提升。
四、有效評價,豐富學生閱讀收獲
在群文閱讀過程中,教師還要對學生的表現展開有效評價,予以學生客觀的反饋,加深學生的閱讀體驗,同時豐富學生的閱讀收獲。在評價中,教師應該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在過程性評價中,教師可以將評價層次劃分為內容理解、閱讀方法、閱讀態度、合作能力、表達能力、情感認知等等,當學生在某一方面表現較為突出的時候,教師要緊跟評價,并且進行適當的追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以此讓學生在評價中也能有所感悟。在終結性評價中,教師可以綜合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等評價結果,對學生的整體能力、素養進行評價,并對學生展開必要的指導,讓評價成為學生成長的“幫助者”,提高學生的閱讀自主性。
五、結束語
群文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方法,教師要結合學情進行巧妙組文,并針對多文本引導學生進行整體感知,基于學生實際的閱讀水平展開科學指導,重視學生的自主體驗,從而讓學生在積累閱讀經驗的同時獲得閱讀能力的提升,以此充分發揮群文閱讀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高召迪.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群文閱讀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3(12):90-92.
[2]蔡海萍.群文閱讀教學的策略與方法[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3(12):54-55.
[3]馬君霞.“互聯網+”背景下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小學生(下旬刊),2023(11):16-18.
[4]賈曉文.群文閱讀中讀與寫的“角色”探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3(22):44-46.
[5]李瑋.群文閱讀教學的實踐策略[J].語文世界(小學生之窗),202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