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良
【摘要】新課程標準的提出,明確了高中語文教學需要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培養,思維能力便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本文通過研究相關文獻,嘗試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從課堂問題設計、閱讀與表達、時事評論等活動角度出發,探索高中語文教學培養和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途徑,以期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一些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高中語文 ?新課程標準 ?思維品質 ?思辨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4-0013-03
根據教學需要,從課程與教學內容角度出發,厘清思維品質培養與課程內容、目標等概念之間的關系,為語文教學明確具體可行的教學內容、途徑和策略,提出一定的建議,對于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而言有一定參考價值,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亦具有實際意義。
一、驅動性問題設計
1.對標核心素養,精心設計問題
新課程標準視域下,應當以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導向,設計問題與提升思維品質亦是如此。課堂時間有限,富有思維含量和價值的問題能夠讓學習更有意義,不同的問題也蘊含著對事物認識的不同視角和程度,決定了學生思維與學習的起點、方向和深度。首先,問題的設計難度要合理,如在《祝福》中,教師可以在知識的“增長點”上設置問題:“魯鎮上發生了一樁命案,一個‘年輕的老婦人在新年祝福時卻死在了冰天雪地里,她是誰?死亡之前發生了什么?文本又為什么選擇‘祝福作為題目?其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通過把控問題的難度,達到了問題驅動課堂的效果,同時也引導著學生的思維。
2.巧設提問情境,提升思維品質
基于課程內容中的重難點,設計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是教師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其思維品質的首要選擇。提問情境要具備情境意義,教師要確保問題貼合教與學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很多課文特定的時代背景與學生感受之間可能會存在的隔閡,從而創設出與學生生活認知經驗相貼近的問題情境,以最大程度發揮問題情境的作用。例如,在教學《登高》時,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適逢重陽佳節,我們的老朋友杜甫打算去登山望遠,他向你發來了邀約,多年未見,你想了解一下他近些年的經歷嗎”。通過以作者對話的方式,模擬生活情境,引導學生了解文本的寫作背景。比如安史之亂后,社會動亂,百姓受戰亂影響流離失所,從48歲就開始客居他鄉,漂泊在外的杜甫已經過了8年這樣的生活,此時的他疾病纏身,身心俱疲。教師延續這個情境,即“具體描繪一下杜甫的所見之景”“為何他滿臉惆悵”“你們感覺他的心情如何”“能否具體談談杜甫因何而悲”等等。
二、思辨性閱讀與表達
1.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目的和價值
根據新課程標準可知,語文課程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多元思維能力,通過這些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的思維更加深刻、敏捷、靈活,具有批判性與獨創性。思維品質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導向下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從高中階段開始,應當通過思辨性的閱讀與表達使所有學生都能夠有機會接受基本的邏輯思維訓練,按照邏輯順序去探究文學作品中的觀點,學會以事實邏輯為基礎進行表達,在系統的學習下實現思維高品質、有深度的發展。
2.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相關思維轉化
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思維水平,可以從培養思維習慣和技能的角度出發,遵循規律,引導學生將思維具象化,構建有效的思維支架,比如形成思維導圖,在反思歸納中進一步提升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水平。當學生學會閱讀某一類型文本之后,教師可以通過遷移訓練的方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閱讀思維方式去分析、解決問題,逐漸地轉化為方法,直至內化為一種思考的習慣,形成對某一類型文本的閱讀能力。
3.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設計實踐
以“責任與擔當”單元教學為例,“責任與擔當”是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提升思維水平。學習內容主要包括閱讀《阿房宮賦》《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和《六國論》等作品,深入探究作品的論點,并對論據進行深入地分析,從而發現其中論證的邏輯性、文本結構的層次性與推理判斷的合理性,學會在閱讀和表達時從客觀的角度進行理性審視與批判性思考。本次教學活動以“自省”為主題,涉及選文均為必修下冊第八單元的篇目,通過研習作品相關時代背景與作者寫作意圖、文學體裁等知識,在鑒賞文章說理藝術與批判思維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責任與擔當”意識。首先查閱王安石、魏征、蘇洵、杜牧四位作者的生平事跡,對其進行初步了解,并在課上開展人物交流分享會活動,做到知人論世,理解作者寫作的身份、對象、背景和目的。接著對比素材庫中歷史論文的著名篇目,并選擇適合自身自省的相關史料。精讀課文,概括提煉出作者的中心論點,并對四篇課文的相似之處采取綜合分析的形式進行學習。比如“魏征對君主提出的治國理政需要注意的問題是什么?”“王安石對司馬光的論述給出了怎樣的反駁觀點?”“找出論述六國破滅緣由的中心主旨句并準確翻譯。”“導致秦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基于對四篇文本的閱讀,代入文中語境,聚焦作者說理藝術和語言技巧,分析把握其辯證性的表達手法,開始撰寫“自省稿”,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學生交流總結說理性文本的說理藝術,在鍛煉書面閱讀與表達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水平。
三、批判性思維與寫作
1.審視外部材料
批判性思維強調主動的反思和對自我的批判,避免錯誤的價值誘導,是學生在寫作中避免出現片面性的一味良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要從外部材料的審視開始,思考分析材料的立場,找到得出立場的理由(資料、證據),推理結構以及其是否符合邏輯。如果其中存在思辨空間,教師還需引導學生補充條件或原因。以批判性思維對外部材料進行結構、審視和分類,使其成為可供表達的資源,這是一種將潛在的、原生的素材資源化、批判性轉化的方法。比如《鴻門宴》中,既可以通過劉邦的“稱謂”“玉斗”“間行”等細節論證細節影響成敗的結論,也可以論證“隱忍”“智謀”的價值。再如,閱讀《魯濱遜漂流記》整本書,相較于學生泛泛而讀后總結出魯濱遜“堅持”“毅力”的優秀品質,教師更應當引入批判性思維,引導學生思索魯濱遜生存下來的原因是否僅這些?或許這樣就可以發現那艘凝聚著人類幾千年智慧與文明的遠洋輪船,以及魯濱遜本身所指代的人類幾千年的智慧與文明結晶。通過縱深、獨特的角度與思辨錘煉學生的思維。
2.安排寫作結構
安排適宜的表達結構,才能夠令文章的閱讀期待與行文結構達成一致,而這也是符合認知規律與思維規律的表現,以議論文為例,就是達成了“說理”的目的。一般來說,議論文的寫作結構主要分為并列式、遞進式和總分總式三種,掌握基本的寫作結構對于學生寫作的謀篇布局有很大意義。而從批判性思維角度考慮,更為細化的寫作結構更值得關注。比如縱向的遞進結構,當論證的內容不適宜就事論事時,步步推進和環環相扣的縱向遞進結構便是最佳選擇,如古代的個人、當今的群體和未來的民族、世界,不同范疇的縱向遞進,從個人的行為,群體的心理效應,民族與世界的精神;也可以從個人的偶然到群體,再到民族與世界的必然等等。
3.選擇分析方法
仍以議論文寫作為例,例證法和引證法是高中學生在寫作時最多的選擇,從批判性思維訓練的角度考慮,可以嘗試從論證方法展開,培養學生選擇最合適方法表述的意識能力。例如,在必修下冊第八單元的寫作任務中,選定駁斥的觀點是“讀屏”意味著碎片化的淺閱讀,其隱含前提是“傳統閱讀代表了沉潛,而電子閱讀則代表浮躁”,根本假定是“只有傳統閱讀才能被稱作是閱讀”。對此,可得出如下論證:“傳統閱讀”與“電子閱讀”都只是一種外在的閱讀的形式,若有一顆沉浸書香的心靈,“讀屏”就不會讓我們變得零碎、膚淺,若沒有潛心靜意的真誠,“讀書”也等于“不讀”。為了使“‘讀屏并不等于碎片化的淺閱讀”的觀點更加直觀有力,必須要站在更高更廣的視野上去挖掘考慮其中蘊藏的“隱含前提”,這樣一來,“讀屏”即是碎片化淺閱讀的荒誕也就顯露無疑,說服力大大增強。
四、思辨能力與時事評論
1.整合教學資源
時事評論符合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是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徑。就目前語文教材來看,其中所涉及的范圍不夠全面,所以需要教師對時事評論相關的內容進行補充,堅持語文課程內容與學生成長發展的聯系,引導學生在認識社會、認識自我的同時,通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學習活動發展和提升思維能力。也因此,教師所選取的教學資源要具備語言深刻、思辨性強且有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特征。時事評論教學資源除了要具備典型性以外,還應當結構完整,論證嚴謹,思辨性強,適宜學生學習需求和思維水平,使其在深入思考中實現理性認知,比如留守女孩考出676分的好成績,卻選擇了北大最冷門的考古專業,引發熱議。對此,教師選取廣大媒體所發表的時評,引導學生圍繞議題展開閱讀,整合資源的同時,提升學生信息收集、篩選、辨識與整合的能力,促進思維品質的發展。
2.創設思辨情境
情境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一種情感氛圍和輔助教學的“環境”,能夠讓教與學互動處于特定情境當中,所以情境應多設于學生思維發生處、知識形成處、能力成長處、情感涵育處。一般高中語文課堂中常用的情境包括個人體驗情境、學科認知情境、問題情境、藝術情境、社會生活情境等等。無論哪一種情境,教師都要明確情境是教師主動建構和優化的結果,是一種人為創設的學習環境因素,既然是人為創設,就需要避免陷入誤區,即避免形式上的熱鬧和豐富,忽視了真正的課堂需求。因此,只有在時評教學中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才能夠助力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例如,根據“躺平or內卷”的主題進行辯論,通過創設辯論賽的情境,使學生學會理性看待問題,培養其質疑、論證、批判等思辨性思維能力,在辯論過程中要尊重他人,保持平等討論的態度、良好的辯論風度。課上,由教師擔任主持人,宣布辯題,正反兩方展開辯論。在本次教學設計中,還可以結合教材中《老子》的相關內容,探究道家思想的新時代內涵與當代價值,依托于“躺平or內卷”的辯論活動,增強古人思想現實意義與學生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增強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做一個具有理性精神的公民。最后,教師升華辯論問題:根本焦點在于人的存在方式,如“人生理想和豐富的生活方式如何共存”“‘不爭不
是‘躺平,而是依據真實的需求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3.提升思辨水平
時事評論,尤其是短評,適宜在課堂起始階段呈現,以便于學生更快地進入狀態,進行正課的學習。因此,教師在設計時事短評教學時要抓住核心問題或關鍵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培養學生的思辨意識。以單篇時事短評為例,單篇時事評論強調一事一理與深度思考,充分體現了思維的縱向發展,即邏輯性、深刻性與批判性。學生在就事說理中需要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聯系實際生活進一步對此類事件背后蘊含的啟示意義、道理進行深入討論。如近些年“網紅兒童在短視頻平臺直播牟利”的現象引起了廣泛熱議。針對《堅決制止借“兒童”網絡牟利》的理解,教師引導學生對“網紅兒童”一詞進行概念辨析,把握作者在文中的關鍵詞使用,根據“曬娃”“兒童權益”“網絡平臺”“流量”等關鍵詞明晰作者的寫作思路,厘清其觀點立場,從而做出判斷,辨析觀點,認清現象本質。
行文至此,思維能力對于學生成長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明白,也應當令學生明白,語文并非單純的語言學科,無論是文本閱讀還是口語交際、書面表達,都離不開思維能力。對于教師而言,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不斷探索和嘗試新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服務,為其今后的成長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華美,易曉.批判性思維的品質特征及能力要素——基于高中語文教學實踐的理解[J].教育科學論壇,2022(2):60-64.
[2]孫秀娟.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與提升[J].西部素質教育,2019,5(22):98+100.
[3]賈安通.新高考思維評價體系下的高中語文小說閱讀深度教學[J].教育觀察,2019,8(21):90-91.
[4]陳琳.思辨性問題設計與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以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二古詩文閱讀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19(11):8-10+129.
[5]朱武蘭.問題與改進:閱讀教學中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基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片斷的分析[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2):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