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茂典
1993年,對于安徽蕪湖來說,是意義非凡的一年。4月,國務院在安徽蕪湖城北劃定了10平方公里的地域,設立了經濟技術開發區。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蕪湖經開區”)被正式批準為國家級開發區,成為安徽省和中部地區非省會城市第一個國家級開發區。自此,蕪湖經開區逐步確立了全市“經濟發展主戰場、項目建設主陣地”的地位。
1993年的蕪湖城北,除了城中村之外,就是一片又一片的荒地,所見之處皆荒涼。正是在這一片荒涼之中,蕪湖經開區破土而出,蕪湖經開區的故事,也就此鋪開。從建區之初的0.5平方公里,擴展到今天管理面積138.28平方公里;從地區生產總值不到8億元的城北“邊緣一角”,到如今一躍成為地區生產總值超654億元的國家級開發區;從開放創新的“探路者”,到引領潮流的“示范區”,經歷30余年披荊斬棘、蓬勃發展,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以最具說服力的實踐,證明著“篳路藍縷啟山林”的創業之路。
從“城北一隅”到“經濟強區”
20世紀90年代,改革的浪潮席卷中華大地。1990年,國務院宣布開發開放浦東;次年,蕪湖港被批準對外輪開放;1992年,國務院設五個城市為第一批沿江開放城市,蕪湖位列其中。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蕪湖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高瞻遠矚,蕪湖經開區的墾荒者們胸懷著對黨和事業的無限忠誠,肩負著對城市和人民的高度負責,承載著富民強區的希望和夢想,以敢為人先的精神和超乎尋常的毅力推進開發區建設發展各項工作。
蕪湖經開區歷盡艱難揭牌后,工作重心開始轉移,進入招商引資與基礎設施建設并重的軌道。一方面,四面出擊、八方招引,拓寬招商渠道,提高項目投資規模和技術水平;另一方面,堅持以工業企業為主,以大項目支撐,以科技進步興區。在這一理念指導下,蕪湖經開區發展迅速,1997年隨著正大、臺塑、一汽、VDO、可耐福、川崎重工、西門子等一大批項目入駐,初步形成了蕪湖經開區在21世紀初的三大產業集群——汽車制造及其零部件、新型建材、電子電器。經開區及時調整步伐,把招商與選商相結合,很快,奇瑞、美的聯袂而來,為蕪湖經開區經濟產業的高速發展,帶來了新的引擎。
從“產業單一”到“百花齊放”
和全國其他經濟開發區一樣,設立之初,蕪湖也是挑戰和機遇并存。比如,土地資源雖然寬裕,但經濟實力捉襟見肘。再比如,企業雖然與日俱增,但產業結構過于單一。1993年建區之初,蕪湖經開區招商引資定位主要是汽車電子產業,1995年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僅為6.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僅有2.5億元。
30余年來,蕪湖經開區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換擋提速,轉型升級,實現了高質量發展。如今,蕪湖經開區“6+1”產業體系集聚發展,呈現出以“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家電、新材料”三大支柱產業為主,新型顯示、光伏新能源、軌道交通裝備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齊頭并進的發展格局。奇瑞、美的、楚江、海螺、信義、隆基、長信、三安、伯特利、瑞鵠、富春、中車等一批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上市公司和行業龍頭企業在蕪湖經開區落戶發展,大陸電子、江森日立、馬瑞利、緯湃電子、龐貝捷等160余家外資企業在蕪湖經開區投資興業。
目前,共招引培育各類市場主體1.3萬余家,其中,境外世界500強投資企業31家、上市公司投資企業80家、本土上市公司12家、高新技術企業274家,規上工業企業超300家,常住和外來就業人口超20萬人。2022年蕪湖經開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54.7億元,是1995年的82倍。進出口總額從1995年的0.3億美元增長到2022年的83.3億美元,是1995年的277倍。
從“廠房林立”到“產城融合”
走進蕪湖經開區,這里產業集聚、企業林立,大小車輛在企業廠房間穿行,項目工地上機器隆隆作響,銀湖公園的跑道上人來人往,銀湖星悅商圈行人熙熙攘攘……在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蕪湖經開區產城融合發展也取得顯著成效。以城北為原點,帶動城東、沈巷片區兩翼協同發展?!笆奈濉逼陂g,蕪湖經開區全面打造投資環境優良、現代產業聚集、經濟活力迸發、產城融合發展的現代化開發區。自建區以來,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始終堅持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同頻共振、互融互促,不斷加強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完善路網橋梁、地下管廊等城市基礎設施,用心打造好“城市一刻鐘生活圈”。
位于蕪湖經開區銀湖北路50號的通全青年創業園,聚集著130多家創業企業,涉及領域較多,有電子商務、人力資源,也有汽車設計和咨詢服務,但不論哪一家,都承載著一個個青年人在蕪湖創新創業的夢想。目前,通全青年創業園已成為國家級孵化示范基地,累計孵化企業300多家,推動再就業3000多人。
近年來,蕪湖經開區始終堅持把人民群眾獲得感作為檢驗發展成效的標準,在環境、教育、醫療等事關民生福祉的大事小情上持續發力,讓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廣大人民。12所中小學、9所公辦幼兒園集團化辦學覆蓋率達100%;44家醫療機構,年均開展基本醫療服務超10萬人次。不僅如此,累計投入近百億元,建公園、修道路、改水域,人民群眾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從“暖心經開”到“逐夢經開”
2024年,蕪湖經開區奮進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對照蕪湖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聚焦高質量、沖刺八千億、建成副中心”奮斗目標。蕪湖經開區提出,從現在起到2027年,要全力打造“四個經開”?!八膫€經開”涵蓋了經開區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全力打造經濟發達、產業興旺的“活力經開”,點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以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四鏈協同”為核心,全力支持以奇瑞為龍頭的汽車產業鏈、以美的為龍頭的家電產業鏈、以信義為龍頭的光伏產業鏈、以楚江為龍頭的新材料產業鏈、以長信為龍頭的新型顯示產業鏈、以中車為龍頭的軌道交通產業鏈加快發展,努力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超1500億元、工業總產值超5000億元、進出口總額超200億元,將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打造成世界級產業集群,將智能家電、新材料打造成國家級產業集群,將光伏新能源、新型顯示、軌道交通裝備打造成長三角具有引領性的產業集群,力爭使蕪湖經開區在商務部綜合考核排名進入全國前10強。
全力打造創新驅動、人才集聚的“科創經開”,構筑開發開放新高地。加快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制高點,盤活規劃1萬畝產業用地、設立100億元產業基金池、建設300萬平方米產業加速器,高標準建設城市科創走廊,建成國家級研發平臺30個以上、省級研發平臺200個以上,培育高新技術企業500家以上,大力引進領軍人才、海外人才和高層次人才,新引進大學學歷及以上人才10萬人,常住和外來就業人口向30萬人邁進,加快建設人才集聚新高地。
全力打造業態豐富、生態優美的“品質經開”,打造產城融合新典范。以城市更新為契機,依托鳳鳴湖、銀湖、蜻蜓湖和天門山、龍山資源稟賦,通過騰籠換鳥、盤整村級工業園,拓展發展新空間,打造汽車電子、智能家電、綠色新能源、新型顯示特色產業園,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總部經濟,建設完善一批高端商業商務設施,規劃建設國際社區,以國際水準布局教育醫療商務資源,不斷優化區域生態和人居環境,將“三湖”區域高標準建設成為城市綠色生態曼谷。
2024年初,商務部公布2023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結果,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排名位居全國第20,中部地區排名第二。
從1993年到2024年,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從最初的0.5平方公里起步區,已經成長為管理面積138.28平方公里、常住和就業人口超過20萬人的現代化產業新城。一代代經開區的建設者和經開區的企業懷揣夢想,砥礪前行,以持續增強的創新能力為動力,將曾經的荒蕪之地轉變為充滿活力的熱土,將藍圖規劃變為現實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