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昭
當前,國內快遞行業競爭已經白熱化,在國內市場內卷幾乎觸及天花板的情況下,出海成為快遞物流公司最具張力的增長點。快遞出海熱,不僅反映了中國新型外貿的發展趨勢,也為國內生產企業找到了一個新的發展路徑。
與此同時,出海正成為我國快遞業謀篇布局、精準發力的重點。國家郵政局曾提出,快遞企業宜重視國際化發展,不斷增強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
積極進行海外布局的快遞企業不只是菜鳥、圓通、極兔和中通。例如,在2023年的股東大會上,順豐控股董事長王衛曾表示:“順豐在國際化上要抓住機遇,不能比友商走得慢。”順豐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0月底,順豐在鄂州共開通了44條國內貨運航線、10條國際航線,每天在機場起降的貨運航班近90架次。
從京東方面來看,同樣在2023年10月,京東物流宣布未來三年將建設覆蓋全球主要國家的供應鏈物流網絡,構建包括海外倉網、國際轉運樞紐、海外國家本土的運配網絡及跨國干線運輸網絡于一體的全球供應鏈網絡。
在一定程度上,快遞出海讓對外貿易更便捷、更靈活,為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乃至個體經濟降低了參與國際貿易的門檻。
但是,相比國內的快遞業務,中國快遞出海的環節要復雜得多,特別是跨境的分工協作、環節銜接等方面,從某種程度上看,國際化的快遞既要依托國內的運營經驗和資源,也要建立全新的服務體系,特別是全新的認知。
國資委商業發展中心品牌戰略委員會首席專家鄭立業認為,對于國內快遞企業來說,快遞出海不僅意味著業務的外拓,同時也意味著一個新的機遇和賽道的打造。要做有競爭力的國際快遞企業,既要改變國內“以價換量”的打法,也要更加注重對專屬品牌的打造。
也就是說,誰率先打造出海快遞的專屬品牌,誰就有可能改變現有的競爭格局。而打造專屬品牌,不僅要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更要在認知上另辟蹊徑。比如,是不是沿用國內的業務名稱,是不是規劃出獨立的運營體系等,都決定了未來在競爭中是否具有優勢。
除了擴大市場規模和數智化運營,隨著中外流通的擴大,快遞企業還可以進行專業的打造,比如打造垂直的大宗物件的快遞產品,甚至專門針對某個區域市場的快遞服務,把有效的資源集中在某個區域,做足、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