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也是我國民間文學的代表作?!对娊洝穬热葚S富,涵蓋勞動、愛情、戰爭、徭役等多個方面,是反映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詩經》中與女性相關的詩歌多達百余篇,從不同角度展示了《詩經》時代女性形象的豐富樣貌。
一、前言
《詩經》中涉及女性形象的篇目眾多,據相關統計,《詩經》共計305篇,其中涉及女性的詩歌有141篇。《詩經》記載了許多典型的女性形象。她們或是河邊的被追求者,或是田間的勞動者,或是為家庭勞累至年老色衰最終被拋棄的苦命者。不過,《詩經》中所展現的女性形象遠不止這些,值得我們進一步細致體會和分析。
二、《詩經》中女性形象的外在美與內在美
(一)外在美
對人外在美的描摹,通常涉及容貌和姿態兩方面?!对娊洝分忻鑼懪尤菝沧藨B的經典篇目是《衛風·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p>
這是衛人贊美衛莊公夫人莊姜的詩歌。詩中所用的比擬物“柔荑”指初生的茅草,比喻女子手的纖細白嫩;“凝脂”指凝凍的脂膏,比喻潔白柔滑的皮膚;“蝤蠐”是天牛的幼蟲,色白身長,借以形容女子頸部的美;“瓠犀”是瓠瓜的子,因其非常潔白整齊,常用來比喻女子的牙齒。詩歌中用這幾種物象來形容女子膚白貌美的容貌特點。該詩歌題目中的“碩”字意為高大修長,從中可以看出《詩經》時代以女子高大健壯為美,這種美被贊譽為“碩美”。詩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傳神地描繪了女子的神態,楚楚動人的笑靨和顧盼生輝的秋波躍然紙上。
(二)內在美
人物的內在美和外在美有著本質的區別。無論是對于周代的女性,還是對于現代的我們,內在美都遠勝于外在美?!多{風·載馳》便是描寫女性內在美的一例:
載馳載驅,歸唁衛侯。驅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則憂。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視而不臧,我思不遠。既不我嘉,不能旋濟。視而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許人尤之,眾穉且狂。我行其野,芃芃其麥??赜诖蟀睿l因誰極!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該詩的女主人公是許穆夫人,這首詩歌是她在祖國衛國被占領后,為吊唁祖國的危亡而作的。“悠悠”一詞表現了許穆夫人的急切之情,即使有人阻攔,也阻擋不了她對祖國的思念,體現出許穆夫人深厚的愛國主義思想。“女子善懷,亦各有行”,作者身為女性天生感性,多愁善感,在國家危難之時豈能不心急如焚。盡管在周代,中國女性的社會地位并不高,但許穆夫人的這種思想和行為,卻表現了當時女性強烈而清醒的自主意識。
《鄘風·載馳》是女性愛國主義的深刻表現。如果我們將視線轉向《詩經》中的婚戀詩,探究其中對女性的刻畫,能更鮮明地感受到女性獨立意識的強烈。如《鄭風·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v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詩歌中運用大量心理描寫,大膽表露自己的情感,表現出女主人公內心真實的想法,鮮明地體現了那個時代女性所具有的獨立、自主的思想觀念和精神氣質。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詩經》中女性形象的內在美主要表現為情感的真摯和內心的獨立。盡管當時女性的社會地位正在不斷下降,但《詩經》中的女性形象卻展現了她們內心的堅定和篤實,以及她們感情的熱烈與奔放、專一和深沉。
三、《詩經》中女性形象階段性分析
《詩經》時代正處于母權制向父權制的過渡時期,此時女性的地位尚未完全下降,所以當時的部分女性沒有被嚴格的禮教所束縛,仍然保有強烈的自主意識和向往自由的精神。盡管如此,這些女性依然要遵循一定的禮法制度,家庭中女性與男性地位的不平等開始顯現,這一點在《詩經》中的許多詩歌中都有所體現。
(一)戀愛中的女性形象
《詩經》中描寫的女子在戀愛時表現出自主性,她們可以自主選擇戀愛的對象,同時也善于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傾訴思念之情?!墩倌稀坑忻贰愤@首詩表現了女子迫切的求愛之心: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該詩主要表達了逾齡未嫁女子盼望出嫁的急切心情。“梅”與“媒”同音,引出婚嫁之意。女子看見成熟墜落的梅子,便聯想到青春易逝而自己還未嫁的人生現實。人生苦短,女子看似大膽熱烈,但其實內心也充滿了辛酸和無奈。詩中女子雖未出嫁,卻敢于大膽追求愛情,表現出當時女子戀愛的自由以及對自我幸福生活的勇敢追求。
在《衛風·氓》中也寫到了女子戀愛時的片段:“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睂⑴訉δ凶拥乃寄钪楸磉_得淋漓盡致。這個時候的女子處于戀愛階段,對未來的人生轉變尚不可知,但是在戀愛中,她用自己的真心去對待男子,敢于坦誠表達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在《詩經》時代,女子在戀愛中是自由的,她們敢于表達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能夠積極主動地追求所愛,自主選擇婚戀對象。
(二)新婚時的女性形象
對于《詩經》時代的女性來說,新婚意味著組建自己的家庭,是她們人生中的幸福時刻。在當時,嫁人在當時被稱為“歸”,未出嫁的女子在娘家只是“暫住者”,因此新婚對她們而言象征著人生嶄新的起點?!对娊洝穼π禄榈拿鑼懽盍钊擞∠笊羁痰谋闶恰多嶏L·女曰雞鳴》:
女曰:“雞鳴?!笔吭唬骸懊恋?。”“子興視夜,明星有爛?!薄皩繉⑾瑁D與雁?!薄斑约又c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薄爸又畞碇?,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
詩歌描繪了一對平民夫妻在天剛亮時醒來的對話,于日常生活中見浪漫氣息,寧靜而溫馨。這一時期的新婚夫婦之間,男女地位相對平等,可以平等地交流對話。許多學者稱這類詩歌為新婚之詩,多是因為在當時,只有新婚夫婦才能展現出如此其樂融融的畫面。
另一首著名的新婚詩是為人熟知的《周南·桃夭》,該詩營造了一種歡快、輕松的出嫁氛圍: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出嫁的姑娘如剛盛開的桃花一樣美麗而茂盛,如此美麗的姑娘,嫁到男方后將會“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詩中的“宜”和“家”都出現了三次,不僅贊嘆姑娘人美心善,而且強調美麗的姑娘將會給丈夫及其家人帶來吉祥和幸福。
根據上述分析,可見在新婚時,女性還沉浸在幸福的氛圍中。她們的出嫁將會開啟全新的家庭生活,新婚的幸福美滿使女性對婚后的生活充滿了向往和期待,自由戀愛的她們對自己的婚姻也抱有很大的信心,堅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所以,從戀愛到結婚初期,這個時代的女性都享有相對自由和自主的地位。有的詩歌甚至表現了女性對父母指派婚姻的反對態度,如《雍風·柏舟》中就表現了女主人公追求婚姻自由,公開反抗父母之命。但她也并不絕情,而是以清醒獨立的意識說明自己渴望婚姻自由,并尋求了父母的原諒。
(三)結婚后的女性形象
在結婚后的階段中,女性在新的家庭中已承擔起重要角色。她們不再是戀愛中那個率真的少女,也不再是新婚時眾人夸贊的新婦,而是扮演著樸實的勞動者和相夫教子的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家庭中。然而,《詩經》時代正值男性地位逐漸上升之際,女性在這一時期的地位逐漸下降,其婚后形象多表現為思婦和棄婦。
《詩經》時代戰爭頻發,部分男性因服役之故,經常遠離家庭,這就造成了許多婚后女性在家思念遠處丈夫的情況,比如著名的《王風·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雞棲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茍無饑渴?
這首詩寫出了家中婦女對在外服役丈夫的殷切思念。雞、羊、牛都自己歸家了,自己的丈夫卻還是沒有歸來,也不知道何時才能歸來。既然不知歸期,明日的期盼也變得渺茫起來。于是,“我”只能默默祈禱,盼望“他”在外面不要受到饑渴,一個感情細膩真摯的古代女子形象躍然紙上。
棄婦詩是人們最為熟知的詩歌類型之一,例如其中經典之作《衛風·氓》: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偨侵?,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從女性形象入手分析,我們會發現這首詩囊括了前文所述的三個階段。戀愛時,女主人公急切而深情;新婚時,“以爾車來,以我賄遷”,充滿著期待和欣喜。然而,這首詩實際上是一首婚姻悲劇詩?;楹蟮呐魅斯蝿谌卧?,忍受著苦不堪言的生活,支撐起整個家庭。由于當時女性秉持著忠貞不一、從一而終的信念,所以即使夫家生活又苦又累,她們也愿意用盡全力去經營好這個家庭。但令人悲哀的是,當家庭步入正軌后,丈夫卻變了心。當女主人公因為困境想要回到娘家尋求安慰和幫助時,她所得到的只有恥笑。在當時的社會,女性如果選擇“離婚”,將面臨財產和名聲的損失,但這并沒有打敗她,她仍然敢于反抗和批判,最終與背叛自己的丈夫訣別。
如果說《衛風·氓》塑造了一位敢愛敢恨的女性形象,那么《鄭風·遵大路》則帶來了另一種棄婦形象:
遵大路兮,摻執子之袪兮,無我惡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摻執子之手兮,無我魗兮,不寁好也!
詩中的女子慘遭拋棄,她一面極力挽留,一面悲愴地哭訴。與《衛風·氓》不同,這首詩的女主人公十分深情。即使丈夫不令人如意,犯了不該犯的錯誤,她依然選擇原諒,并苦苦挽留丈夫。
結婚后,《詩經》中更多地呈現出思婦和棄婦這兩類女性形象。她們戀愛時的自由心態和新婚時的美好期許都已不復存在,在承擔起家庭重任的同時還要忍受丈夫的“不思其反”,實在令人悲哀!
四、結語
《詩經》時代處于奴隸制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這些形象的形成與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多重因素息息相關。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多數女性形象往往被描繪得卑微、無助,而《詩經》的女性形象卻截然不同,她們熱愛生命,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有著強烈的自主意識,值得我們深入品味。《詩經》中的愛情婚戀詩有著較高的藝術成就,對后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女性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忠貞樸實的愛情觀念等,也豐富了后世讀者的精神世界。
參考文獻
[1] 彭燕.《詩經》女性研究[D]. 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5.
[2] 程俊英. 詩經譯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作者簡介:涂忠靜,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