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魏晉南北朝時期軍事制度最大的特點在于都督制和世兵制兩制并存。該時期以瑯琊王氏為代表的山東門閥不但左右了中央朝局的變化,還深刻影響了山東軍事發展。山東地區出土的魏晉南北朝部曲將軍印直觀地體現了軍事制度的實施情況以及門閥對山東軍事統治情況。本文以部曲將軍印為研究對象,在整合相關資料的基礎上探討其與頂級門閥瑯琊王氏的關系,直觀地展現軍事制度的實施情況以及門閥對山東軍事統治的干預情況。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軍事制度的相關研究中,學界對都督制的關注要多于世兵制。兩種軍事制度的此消彼長反映了中央政府與地方門閥力量關系的變化。五姓七望之一的山東瑯琊王氏不僅是山東門閥之首,更是當時天下世家勢力之最。因此,本文將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兩種軍事制度、部曲將軍印反映出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東軍事發展情況、瑯琊王氏等門閥世家對山東的軍事統治三個方面,圍繞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東地區的軍事發展情況具體展開論述。
一、魏晉南北朝的兩種軍事制度
(一)都督制與世兵制
都督制與世兵制(本文特指軍戶世兵制)均是起源于東漢末年的軍事制度,但是都督制在三國時期便基本得到發展,而世兵制確立于三國末期,直到兩晉時期才逐漸發展成為國家主要軍事制度之一。
《三國志·魏書》記載:“太祖討馬超,以仁行安西將軍,督諸將拒潼關,破超渭南。”在曹操當政時期,都督制已經在軍中開始施行并且取得一定成效。魏文帝曹丕控制東漢政權后,更是相繼在荊州、益州、揚州等地設置都督以督導當地軍事。都督制在魏晉時期達到發展頂峰。南北朝時期,隨著門閥勢力的滲透,都督制逐漸由中央轉向地方。
世兵制是國家將職業士兵同一般民戶分離,另立戶籍,令他們父死子繼,世代為兵的兵役制度。當時“東漢末季之家兵”戰亂頻發,地主豪強組建私兵用以自保。魏晉時期,門閥士族或接受皇帝賞賜的私兵,或積極豢養私兵。軍隊部曲化蔚然成風,門閥士族甚至普通將領都或多或少擁有自己的私兵(部曲軍),這些軍事力量已然成為他們的私有財產,可以買賣、繼承。
(二)兩制并存之因
首先,從地方勢力的不斷發展的角度來看,世兵制無疑是門閥士族與軍權結合的產物。地方軍隊對邊境地區的守衛起到了積極作用。比如西晉幽州刺史、太原王氏的代表人物王浚跨州并郡,派遣將領祁弘率領軍隊征討石勒,在飛龍山大敗敵軍。除此之外,還有陳郡謝氏領導的淝水之戰、祖逖北伐等重大戰役,這些戰役的勝利均體現了世兵制的重要性。
其次,從中央朝廷的角度來看,都督制在兩晉之后便開始衰落,其中西晉“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更是都督制由盛轉衰的重要節點。“八王之亂”時,司馬氏各路藩王為搶奪軍事資源,間接導致了中央朝廷軍隊控制權的削弱。另一方面,“五胡亂華”也是都督制衰落的重要表現。“八王之亂”后,西晉中央朝廷的軍事實力受到沉重打擊,可謂“遭運迍否,皇綱不振”。東晉時期,都督制進一步衰落,世兵制逐漸成為國家主要軍事制度。著名學者艾沖在《論魏晉的“都督諸州諸軍事”制度》一文中詳細分析了都督制衰落的原因:東晉王朝偏安一隅,干弱枝強,地方上的重要軍事職位大多由門閥控制。可以看出代表中央軍事力量的都督制已經無法較好控制地方軍隊。
(三)兩制的地方差異性
雖然都督制與世兵制在社會上并存,但并不意味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國社會軍事秩序完全混亂。正如朱和平在《〈魏晉南北朝兵制研究〉讀后》中的觀點:“至于貫徹于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在統軍權方面的都督制,所引發的為地方割據勢力的存在提供土壤的情況,更是因為世兵制造成的。”因此,隨門閥所在區域的不同,都督制的情況也存在地方差異性。除此之外,該歷史階段,山東、江蘇等地是大門閥宗族所在地,世兵制色彩濃厚。而朝廷的直隸地區或者門閥勢力侵染較淺的地區還是以中央朝廷領導下的都督制為主。
二、部曲將軍印反映出的魏晉南北朝山東軍事發展情況
(一)部曲將軍印
出土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部曲將軍印是研究當時山東地區世兵制發展的最好材料。官印在這一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得到發展。由于戰亂,該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將軍印。從歷史的連貫性來說,其必定承襲于兩漢印章,但更重要的是,它們呈現出了魏晉南北朝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的特點。就官印的研究而言,最基本的研究是在考古方面;其次是在章底漢字的篆刻方面;再次是在藝術風格方面,通過比較該印章與其他印章的藝術差異,窺探不同政治制度的特點。
(二)考古部曲將軍印
其一,在形制方面,部曲將軍印在形態上就與代表都督制的平東將軍印、折沖將軍印以及奮武將軍印等不同。賴非先生在《山東新出土古璽印》一書中詳細介紹了山東地區在各個時期出土的古代印璽,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印以將軍印為主。同時,朱敏先生的《南京博物館藏魏晉南北朝印章》雖然并不是針對山東地區的研究,但是其提供了更為準確細致的部曲將軍印的相關數據。根據這些研究我們可以總結出部曲將軍印的具體形態。部曲將軍印為銅印方形,印章上方形為鼻鈕,通高2.2厘米、縱2.6厘米、橫2.6厘米;平東將軍印同為銅印方形,但印章上方形為龜鈕,通高2.4厘米、縱2.4厘米、橫2.6厘米。由此可見,魏晉南北朝時期部曲將軍印與其他將軍印的區別有二:一是印章上方的立體雕刻多為鼻鈕,而都督制下的平東將軍印等多為龜鈕,二是部曲將軍印比平東將軍印體積更大。印章上方立體雕刻的不同說明當時山東地區的世兵制與都督制依然共存。部曲將軍印的體積也體現出山東地區門閥政治經濟勢力的雄厚。
其二,在書法篆刻方面,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書法藝術高速發展的時期,因此官印印文也具有書法色彩。部曲將軍印與平南將軍印的底部文字均屬于官方漢字小篆且下部齊平。代表都督制的平南將軍印力度較小,具有獨特的懷柔之美,部曲將軍印底部文字則筆鋒堅韌,富有明顯的強硬之美;平南將軍印底部文字線條流暢圓潤,一筆一畫錯落有致,部曲將軍印底部文字則線條飄逸多變,筆順連貫。從印章底部的文字也可看出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與朝廷實力的差異。部曲將軍印印文在篆刻手法、藝術風格和制作上明顯更勝一籌。這既是“主弱臣強”的縮影,也是山東門閥士族軍事強大的體現。
其三,在藝術風格方面,代表中央的官印大多飾有鎏金,色彩豐富,且印飾雕刻多為龜鈕,也有少數為駝鈕。以龜鈕等動物為飾的制作方法使得平東將軍印等中央軍官印更加生動。同時,中央官印底部印文的結構布局“嚴密緊湊,結字緊密而疏于行距,文字排列齊整,渾然一體”。代表地方勢力的部曲將軍印私印特征明顯,質地以銅制為主,色彩較為單一,且印飾雕刻為鼻鈕,呈拱狀。部曲將軍印的色彩與雕刻使印章整體略顯低調、質樸。關于部曲將軍印的具體藝術風格,胡舜慶在《六朝印章藝術風格試探》一文中評價道:“從印章藝術角度看是上乘之作。技法嫻熟,頗精美。”部曲將軍印受魏晉時期門閥文藝風范的影響,整體體現一種精美之感。由此可見,魏晉南北朝時期地方門閥士族勢力雖然強大,但仍在形式上尊重中央皇權。
以部曲將軍印作為切入點,可以更好地體現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對地區軍事發展的影響。在該時期門閥士族的經濟基礎的強大也為以將軍印為代表的印章制造技術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
三、門閥世家對山東的軍事統治
(一)門閥與軍權的結合
門閥作為魏晉南北朝這一混亂歷史時期的特別政治產物,不僅在政治、經濟上謀求自身特權,更是在軍事方面不斷發展自身實力。東晉王敦之亂、桓溫桓玄之亂都是門閥軍事實力強大的體現。都督制作為中央軍事體系的代表,其受門閥控制的速度較慢、規模較小,而世兵制由私兵軍戶發展而來的特點,更能滿足門閥與軍權結合的需求。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存在兩種軍事制度并存的現象,但是兩種制度的發展仍然有所差別。山東地區軍事發展就是兩種制度差異性的最好體現。山東地區以瑯琊王氏為代表的門閥士族無疑是世兵制發展最有力的推動者。但是,由于不同門閥自身勢力發展有所差異以及對軍事力量發展以及與軍權結合的敏感性有所差異,故而他們與軍權結合度也不同。根據該時期山東地區兩個勢力較強大的門閥士族瑯琊王氏與瑯琊諸葛氏與軍權結合度以及發展時間演變,可以得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東地區都督制與世兵制兩種軍事制度發展的主次關系。
(二)山東門閥的軍權結合度
一方面,以同為山東瑯琊地區門閥士族王氏和諸葛氏兩者家族勢力發展狀況對比為例。前者對軍事力量發展更為重視,與軍權的結合程度更深,家族勢力更大,對山東地區軍事發展影響也就更為顯著。后者則因為偏重于經學研究而忽視了與軍權結合的重要性,從而喪失了在天下世家之間角逐的關鍵優勢。當我們把士族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時,可以發現它已然成為主宰國運的政治、軍事集合體。門閥士族與軍權的結合度還決定著國家興亡。由于門閥士族的擁戴之功,統治者除了基本賞賜外,還會對大門閥大士族產生政治依賴。著名童諺“王與馬,共天下”就是皇帝與門閥士族共主國政的現實寫照。
另一方面,軍事制度在時間上演變也可以較好地反映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對山東地區軍事發展的影響。軍事制度演變有兩個轉折點,一是西晉“八王之亂”,二是東晉王敦之亂。“八王之亂”后,司馬氏的封王制度遭到沉重打擊,地方勢力趁機崛起。瑯琊王氏在這個時期初步發展了政治勢力。此時都督制已成頹勢,而世兵制的發展還在繼續。同時,天下各世家聞風而動,以地方勢力為代表的世兵制逐漸取代都督制成為了國家主要軍事制度。山東地區作為瑯琊王氏的宗族所在之地,也自然而然受到了瑯琊王氏家族領袖軍事思想的影響,如設置軍事官職以及實行有利于山東地區軍事發展的經濟政策等。
(三)出土實物與歷史研究
建設中國特色的歷史學離不開考古學的支撐,具體表現就是出土材料與傳世文獻相結合的“二重證據法”已成為當前歷史學研究最為重要的方法之一。以考古出土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軍印資料為關注點,將軍印資料與相關文獻資料緊密結合,代表了當前學術研究的潮流和趨勢。部曲將軍印的價值不僅僅在于文物本身,更在于其背后所反映的特殊歷史階段山東地區軍事發展狀況。瑯琊王氏作為山東地區的歷史符號,更應該通過部曲將軍印等相關文物對其加以研究,從文物的角度探索其發展歷程。
參考文獻
[1] 陳壽. 三國志·魏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73.
[2] 黃今言. 東漢末季之家兵與世兵制的初步形成[J].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5).
[3] 李焱. 魏晉南北朝世兵制及其對國家政權的影響[D].江西師范大學,2012.
[4] 龐駿. 西晉士族掌軍權初探[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9(4).
[5] 房玄齡. 晉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73.
[6] 艾沖. 論魏晉的“都督諸州諸軍事”制度[J]. 陜西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學報,2002(3).
[7] 朱和平.《魏晉南北朝兵制研究》讀后[J].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3).
[8] 程敏. 魏晉南北朝將軍印研究[D]. 中央美術學院,2021.
[9] 郭兵. 寸心籀篆——中國古代璽印鑒賞[M]. 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
[10] 胡舜慶. 六朝印章藝術風格試探[J]. 東南文化,1986(2).
[11] 國卿. 魏晉時的“世兵制”和“軍戶”[J]. 軍事歷史,1983(7).
作者簡介:宋風雅,聊城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