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玥林
【導讀】杜甫長久以來被視為憂國憂民的典范,其形象被定義為深沉、忠厚、對弱者的苦難充滿憐憫和同情,但他并非僅只有這一面,相反,杜甫有著豐富的多面性,其中就包含著屬于他的“英雄主義激情”。本文將從懷天下之心以鑄忠誠、堅心中之守以強執著、留心中之境以求樸實三方面對杜甫的英雄主義激情進行講述。
“憤怒出詩人,忠義見詩膽”“詩圣作詩史,江河萬古流”,此是對杜甫的貼切形容。杜甫這一生看過大唐的盛世繁華,也看過大唐的殘破不堪。或許大多數人看來,杜甫的形象總是與憂國憂民相關,深沉、郁悶、忠厚、對弱者的苦難充滿憐憫和同情。然而,他的形象并不僅限于此。他曾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心懷壯志的少年,有“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的年少輕狂之心性,心存“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偉大政治抱負,半生歸來仍是“暮年且喜經行近,春日兼蒙暄暖扶”的快樂老翁。更重要的是,杜甫一生激蕩著強烈的英雄主義激情,他崇尚卓越、強悍、威猛,厭惡懦弱、平庸、愚昧。
一、“英雄主義”的概念辯說
《辭海》對英雄主義的解釋是“主動完成為具有重大意義的任務而表現出來的英勇、頑強和自我犧牲的氣概和行為”。詞典中的定義則強調“社會向進步方向發展而斗爭的忘我精神,堅強和勇敢”,將英雄主義的特征歸結為個人首創精神、個人的事業及其意義三方面。而馬克思主義則揭示了英雄主義的社會歷史根源。英雄主義源于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偉大歷史任務,沒有群眾的偉大自我犧牲精神和熱枕,便不會有革命的勝利和歷史的進步。每一個新的社會形態,都會催生群眾之間的英雄主義。衡量英雄主義的標準并非抽象的自我犧牲精神,而是英雄人物的行為與他展現的價值觀。在英文韋氏詞典將英雄定義為“因偉大或勇敢的行為或優良品質而受到尊敬的人”(aperson who is admired for great or brave acts or fine qualities)。英國倡導因個人行為和品質而受到尊重的英雄形象,并不特別強調自我犧牲精神。與之相對,我國的英雄主義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有所不同,但始終弘揚的是英勇、頑強和自我犧牲的氣概與行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著悠久的英雄主義精神。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孟子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是中國歷史文化對英雄主義的重要詮釋。英雄的品質是英雄精神的核心基礎,是支撐英雄完成英雄事跡的內在精神力量。英雄的品質在于忠誠、執著、樸實。本文從杜甫的詩歌出發窺探其英雄主義激情,從內容方面切分,可分為懷天下之心以鑄忠誠、堅心中之守以強執著、留心中之境以求樸實三部分。
二、杜甫“英雄主義激情”之內容
(一)懷天下之心以鑄忠誠
杜甫于長安考試,卻不料被李林甫編導的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所迫害,由此落榜,開始四處奔走獻賦。因獻出三大禮賦,獲玄宗賞識,卻因李林甫為主試者,并未獲得官職,此時的他仕途失意,生活貧困。在《進三大禮賦表》中,他坦言自己生活困苦,“買藥都市,寄事友朋”。賣草藥的收入不夠,必須寄居在朋友家中。他還說:“饑臥動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聯百結。”時常沒飯吃,衣服破舊得要用布條一根一根連接起來。杜甫于長安求官數十載,終得“授河西尉”一職,他卻選擇“不就”,究其原因,是因他不愿意“凄涼為折腰”,委屈自己做地方上的小官,更不愿“束帶向鄉里小兒”。他情愿做一個閑散小官。朝廷改任其為右率府兵曹參軍,他才接受,并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為官的他卻仍自稱布衣,說明他始終認為自己是老百姓中的一員,懷有天下之心。詩中寫到自己家中“入門聞號啕,幼子餓已卒”,家中貧瘠,沒法養護自己的幼子,這讓他深感痛心。他將自己的遭遇與百姓的困苦相連,“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詩人想起了失去土地的百姓,盼望丈夫歸來的思婦,以及鎮守邊疆的士兵。此時的他唯有用“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來表達自己的痛心。
再如,天寶十五年(756年),杜甫追隨玄宗入蜀,任左拾遺。后戰亂之際被貶華州,于洛陽返華州途中,目睹了驚魂稍定的人民再次受到了戰亂威脅,連未成年的男孩和白發蒼蒼的老人也被迫入伍,心痛地寫下了“三吏”“三別”等名垂千史之作。至新安縣時,聞“白水暮東流,青山猶未哭”之聲,他對“中男”盡力安慰:“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投宿石壕村時,遇“有吏夜捉人”,家中無人,唯有老翁,卻仍須充軍,此時的他無法對老翁說安慰之辭,只言道“獨與老翁別”便戛然而止;至潼關城時,望守關將士以史為鑒,道“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對將士們進行勸告與提醒。此時的杜甫忘卻了自己的處境與被貶的命運,眼中只有民不聊生、百姓困苦和國家動亂。他想要王朝平定叛亂,維護統一,所以擁護正義的戰爭,但當他看到百姓因為戰爭而流離失所、家破人亡時,又對發動安史之亂的人和對釀成災禍不管不顧的統治者感到無比憤慨。
杜甫盡管歷經這樣的苦難,但仍不忘關懷百姓,不忘思慮士兵,不忘關注朝勢,于困苦之際,仍能想到別人,這便是杜甫的懷天下之心:察百姓之苦,賦英雄主義之激情。
(二)堅心中之守以強執著
年少優游時,杜甫遍游各地,曾作《房兵曹胡馬》,用傳神之筆描繪了一匹神清骨峻、馳騁萬里的“胡馬”。此馬擁“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之貌,有“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之能,正因有這樣凜凜生氣之馬,讓詩人得以揮灑“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之氣概,展示年少杜甫銳意進取之精神。杜甫另作《畫鷹》一詩,描繪畫鷹的威猛姿態和躍躍欲試的神情,于詩中的最后寫下“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抒發詩人自命不凡、痛恨庸碌的壯志豪情。也作《望岳》,抒發“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之志。
歷經困守長安、戰亂流離、蜀中漂泊之困局,杜甫又因為房琯進言被貶,被迫“歸蓬蓽”。他作《北征》,開創“以文為詩”的先河,用類似“賦”的傳統寫法,寫出自己在歸途中的所見所聞,并陳述自己的見解。對待“歸蓬蓽”,他寫道“顧慚恩私被,詔許歸蓬篳”,委婉地表示這是皇帝對自己的恩惠,雖已覺察朝廷對他的疏遠,但其忠君之心是不會改變的;以“拜辭詣闕下,怵惕久未出”“朝野少暇日”“回首鳳翔縣”表達自己不忍離開,想要盡忠職守的心情。雖然統治者待他不公,但他仍給予國家最美好的祝愿,“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期待國家再回盛世,前途光輝。此時雖被遣歸,但家國之心猶在。此時杜甫家中貧苦,“妻子衣百結”“海圖坼波濤,舊繡移曲折。天吳及紫鳳,顛倒在裋褐”,曾經富足的生活如今卻只能以補丁維持,面對這樣的家庭境況,他卻并未自顧悲憫,而是轉念一思,“至尊尚蒙塵,幾日休練卒”,他心中所念不只是自身的困苦,更有對國家大事的憂慮。這是超脫自我,歷經磨難仍能保存的赤誠之心,他始終念及天下,思及百姓,思之憂之。
(三)留心中之境以求樸實
有人曾言道“一個民族的偉大之處和道德的進步,可以用他們如何對待動物來加以衡量”。于杜甫而言,他雖歷經苦難,但心中仍然留有一片天地。
他有著齊物之胸懷。《北征》中寫:“山果多瑣細,羅生雜橡栗。或紅如丹砂,或黑如點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齊結實”,花費幾十字寫山間野果。楊倫在《杜詩鏡銓》中認為這是一種“夕陽返照之法”,意在說明景物依舊,人事俱非,用自然景物反襯人事的荒涼。但不論杜甫是出于什么目的寫下這一句,我們都能從中窺見杜甫的齊物觀。無論是酸的還是苦的果實都平等地結果,眾果平等,展現了一種天地的博愛。他并未簡單地停留于豐收的喜悅和紅黑相間的美麗,而是穿透表象,感受生命的根柢。樹木歷經寒霜酷暑后的“結果”,正是其生命存在的最大的意義,杜甫跳脫塵世之外,關注到自然中那一點生命中的偉大,體會造物主的陽光雨露與博大無私,這與他自身的經歷也有著千絲萬縷之聯系。
他有發現生活小確幸的能力。盡管生活流離失所,但他總能找尋到適合自己的處世之道。美國總統林肯曾言:“要培養各方面的能力,包括承受悲慘命運的能力。”《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寫道:“入門聞號啕,幼子餓已卒”,這是痛失幼子之悲。曾“甘受雜亂聒”,擁有深沉父愛的杜甫,怎能不感到痛心疾首呢?可此時的他卻念起“豈知秋禾登,貧窶有倉卒?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將個人的悲哀轉向大我的悲哀,超越自我,放懷自我,從“可憐自己”擴大到“悲憫別人”。這種情懷正是杜甫英雄主義激情的體現,也是他的處世良方。杜甫也從不吝嗇對大自然的贊美與關注。于《落日》中寫:“啅雀爭枝墜,飛蟲滿院游”;于《徐步》中寫道:“芹泥隨燕觜,花蕊上蜂須”;于《狂夫》中寫道:“風含翠篠娟娟凈,雨裛紅蕖冉冉香”;于《江畔獨步尋花》中寫:“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只顛狂”。即使歷經了磨難,他仍然保留著一顆“赤子之心”,有著孩童般的童真無邪。面對生活中的磨難,杜甫以幽默的態度坦然面對。在《空囊》中他寫“翠柏苦猶,晨霞高可餐”。苦澀的柏樹,天邊的彩霞,都是自己的“靈丹妙藥”。他感慨“世人共鹵莽,吾道屬艱難”。世人大多茍且偷生,但我仍堅守我的道路,追求理想并付諸實踐。他并不怨恨世界的不公,也沒有憤世嫉俗的不滿,而是以一句“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的自嘲結束,將前面的艱難慘況感悟沖淡,用輕松愉悅之態收尾,以此振作精神,以鼓士氣。這就是杜甫獨有的人格魅力和英雄主義激情。
三、總結
法國思想家羅曼·羅蘭曾言:“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還依然熱愛生活。”一代詩圣杜甫正是這樣,他懷天下之心、堅心中之守、留心中之境,以此強固自己的英雄主義激情。
參考文獻
[1] 朱貽庭. 倫理學大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
[2] 《簡明倫理學詞典》編輯委員會. 簡明倫理學詞典[M]. 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
[3] 論語·大學·中庸[M]. 北京:中華書局,2015.
[4] 孟子.? 孟子[M]. 北京:中華書局,2015.
[5] 莫礪鋒. 杜甫十講[M]. 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