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既是我國汽車產業的機遇,也是山西省汽車產業的機遇。發展新能源汽車有望成為山西省實現轉型發展、實現“汽車強省”、助力我國實現“汽車強國”的重要推手。因此,一是要提高科研投入,進一步追趕產業大省的腳步;二是融入全國特別是周邊地區汽車產業鏈,強化產業基礎;三是前瞻性布局汽車未來汽車發展方向,引領未來汽車發展。
關鍵詞:山西省汽車產業 甲醇汽車 新能源汽車產業? 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5-110-03
汽車被譽為民用工業品皇冠上的明珠,汽車產業是產業鏈最長的工業門類,一臺汽車涉及的零部件往往達到兩萬件以上,主要工業國家如美、日、德等也都將汽車產業作為本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我國“七五”計劃也將汽車制造業確立為支柱產業。2023年,全國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3016.1萬輛和3009.4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分別完成958.7萬輛和949.5萬輛;出口522.1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177.3萬輛。各項指標均居世界第一,汽車產業是當之無愧的我國支柱產業。
張瑞亮等(2014)[1]對山西汽車產業發展進行了SWOT分析,提出山西省汽車產業的發展應以產業集群化為目標,并以此為基礎,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張翠平等(2014)[2]對山西省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化進行了SWOT分析,提出進一步發展已有的太原、大同、長治、晉城、臨汾、運城等六大零部件產業集群的對策。郭秀娟等(2017)[3]則對山西省各類型的新能源汽車現狀、問題進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宋玉聰[4](2021)則進一步細化到太原市新能源汽車領域并對其現狀、問題進行了初步分析繼而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傳統能源”時代的山西省汽車產業及路徑
所謂傳統能源汽車,是指以化石燃料特別是石油為能源、以內燃機為動力裝置的汽車。
山西省汽車工業起步很早,早在1932年12月,山西汽車修理廠便通過仿制美“飛德樂”(Federal)汽車,生產出一臺載重1.5噸的貨車,并命名為“山西牌”,次年又改進技術生產了兩輛。山西省探索發展汽車整車制造生產的歷史,囿于人員技術、工業設備等多重因素,民國時期的山西省并未發展出完備的汽車制造業。民國時期,山西省僅僅發展出了軍事需要的修理業和零配件業,只是有了汽車業,還遠遠談不上汽車工業。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范圍內僅有位于長春的“一汽”一家汽車制造廠,此時的山西是作為汽車產業鏈上游參與到我國的汽車工業建設當中,如太鋼就成為“一汽”的易切削鋼主要供應商之一?!耙黄钡某晒Γ苿恿巳珖鞯厣像R汽車制造業,制造出200多種汽車,但無論產量、質量均處于較低水平。山西此時唯一能夠生產整車的工廠為山西汽車制造廠,其創建于1932年,原來是個軍工汽車修理廠,1955年11月19日正式命名為山西汽車制造廠。“一五”時期,山西汽車工業基本建設投資231.66 萬元,改建山西省汽車修理廠和太原大華汽車修理廠、新建大同汽車修理廠等。在這一歷史背景下,20世紀60~70年代的山西省汽車制造廠,先后生產制造出JT660型客車、“前進”牌載重貨車、“紅旗”牌拖拉機、“紅衛”牌載重貨車、“平型關”牌(后改名為“山西”牌)載重汽車,此外還成功仿制了蘇聯嘎斯69型小吉普車[5],但產量均不高。這一時期的山西省汽車工業,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依托國內其他汽車廠商的生產經驗、技術、圖紙等,根據國家安排進行生產,是作為全國汽車工業一盤棋中一枚棋子。其發展路徑也是主要按照國家汽車行業主管部門的計劃,在一定范圍和程度上自主發展,且囿于自身稟賦,自主發展的范圍不廣、程度不深。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汽車行業的改革和開放逐步展開,汽車產業也逐步發展起來。按照國家的政策要求,山西省汽車工業企業加入聯營公司或自組建聯營公司。1977年,由山西省汽車配件公司和山西省機械廳汽車辦公室合并組成山西省汽車工業公司。1981年4月,東風汽車工業聯營公司成立,次年山西汽車制造廠成為其成員廠之一,至1985年底,山西傳動軸廠、長治市汽車配件廠、翼城縣汽車配件廠均成為東風汽車工業聯營公司的聯營企業,但均非緊密聯營。此外,山西省汽車工業公司的部分企業與部分計劃內生產企業于1985年組建了山西省汽車配件工業聯營公司[6]。為了加強汽車試制與生產的領導和協調工作,山西省人民政府于1986年12月成立了汽車工業領導組,管理全省汽車工業。
1994年,《汽車工業產業政策》出臺,確立了汽車產業發展的總方向,標志著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真正進入了以產業政策指導產業發展的階段。山西省開始重視汽車產業的發展,首先就是體現在政策安排上。1994年,省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振興汽車工業”,并將山西汽車廠八噸汽車項目列為省級重點工程,山西省開始重視汽車產業的發展。1996年,山西省“九五”計劃和《關于調整產業結構的實施意見》先后發布,對山西省汽車產業發展作出了詳細安排。
早在1980年代,基于“缺油富煤”的資源稟賦,山西省就制訂了發展煤基甲醇燃料的政策和計劃。1985年,“七五”計劃就提出“積極進行煤制甲醇和煤炭氣化液化技術的可行性研究和準備工作”。1991年,“八五”計劃提出要“完成煤制汽油千噸級試驗等一批重點工業性試驗項目”?!熬盼濉睍r期,山西省部分企業通過與國外合作,引進煤制甲醇技術,開發“焦化—清潔能源—靈活燃料汽車”的產業鏈,實施“甲醇—汽車計劃”。1997年,原國家經貿委批準山西實施甲醇汽車示范工程。從1998年開始,項目轉入試驗階段,組織實施“煤制甲醇—代用燃料汽車示范工程”,試驗用車由大同汽車制造廠總裝并負責運營跟蹤服務、山西佳新能源化工實業有限公司承辦。為了推廣甲醇汽車,從1998年開始,還對全省范圍內使用煤制甲醇代用燃料的汽車免征各種稅費。
1992年后,我國經濟體制開始轉向市場經濟,過去限制個人汽車消費的政策被取消,山西省意識到發展汽車產業的重要性。鑒于山西省汽車產業基礎薄弱,僅在零部件產業方面有相對優勢,結合山西省富煤少油的資源稟賦,山西省遂把汽車產業的未來發展重點放在甲醇燃料汽車上。整體上看,這一時期的山西省汽車產業依舊十分薄弱,但通過在汽車產業鏈上游的零部件產業上發力,整合全省汽車產業資源,積極布局甲醇汽車產業,山西省汽車產業同全國其他地區的差距相比1980年代有所縮小。
進入21世紀,山西省汽車工業產業逐漸落后于全國其他地區,整車特別是轎車生產被遠遠甩開。為此,山西省通過“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產業結構、企業結構、產品結構調整,即“避開基本型與大集團正面撞車,重點開發生產專用車”的調產方針,嘗試為山西省汽車產業發展找到出路。煤基甲醇燃料汽車是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山西省重點開發的汽車產品,這一項目得到了國家的支持,山西省成立了甲醇燃料與甲醇汽車領導組統籌負責。經過“七五”時期準備、“八五”時期試驗、“九五”時期技術引進和開發,最終在“十五”“十一五”時期取得了豐富成果,掌握了大量專利與技術,并通過推廣甲醇汽油、汽車甲醇化改造、研究開發甲醇燃料發動機等工作,逐步形成了甲醇汽車領域從研發、生產到銷售的產業鏈。
21世紀最初十年,山西省汽車產業的發展呈現出過去沒有過的較大發展,產業規模有了較大增長,通過大力培育“兩車一件”產業,初步形成了太原、運城南北呼應的重型汽車生產格局,晉中市榆次區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專用車生產基地,大同、長治、運城、臨汾、太原、晉城六大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也已初具規模。山西省作為我國甲醇汽車的發源地以及甲醇汽車推廣應用的示范省,形成了具有較好發展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車的基礎。
甲醇汽車是山西省汽車產業探索非傳統燃油驅動型汽車的第一步,盡管最終并未形成具有較大規模效應的甲醇汽車產業,但在這一過程中逐步積累了技術人才、管理經驗,探索出一條適合山西省情的汽車產業發展道路——在缺油富煤的資源稟賦下,以自有的豐富煤炭資源為基礎,發展替代燃油的能源,探索開發以煤基能源作為動力來源的汽車。近年來大力發展以電能為汽車動力來源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同樣是建立在山西省煤電、光電資源較為豐富的資源稟賦下的選擇。形成了較為清晰的汽車產業發展路徑,避開汽車產業優勢地區的主攻方向,依托山西豐富的煤資源以及貨運需求,發展能夠形成山西優勢的汽車產業——甲醇汽車、重型車等。
二、新能源時代的山西省汽車產業及發展路徑
黨的十八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工業等各項事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2012年以后進入了快車道,其發展呈現指數增長態勢。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山西省汽車產業自2012年以來,牢牢把握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大勢,制定了一系列發展及扶助政策,調整產業結構,實現了汽車產業的大進步,汽車產業領域取得了從未有過的好成績。
2014年頒布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山西行動計劃(2014—2020年)》中將新能源汽車列為十項重點產業創新行動之一。山西省“十二五”規劃將新能源汽車列為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三五”規劃將“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列為山西省培育發展的七大新興接替產業,“十四五”規劃則進一步融入智能化的產業發展前景,提出“加快培育壯大智能及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汽車政策也由21世紀初的“兩車一件”調整為“三車一件”,即重型汽車、專用汽車、新能源汽車和優勢零部件。此外,自2013年起,歷年政府工作報告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均有提及。歷年省政府工作報告均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作了安排,足見新時代十余年來山西省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高度重視。從這一時期的政策來看,山西省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重視不再局限于甲醇燃料汽車,而是將純電動、混動汽車也通盤納入考慮,并依托省內幾家重點車企作為鏈主企業,以延伸產業鏈為目標,嘗試構建較為完整的產業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山西省依托發展甲醇燃料汽車的經驗,快速向新能源汽車賽道靠攏。2022年,山西省汽車行業共有規模以上企業60家,整車生產企業5家,其中3家具有乘用車生產能力,4家具有商用車生產能力(含客車、載貨車企業),5家整車企業均具備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專用汽車生產企業25家,主要生產房車、渣土車、垃圾車、掛車及自卸汽車;發動機生產企業2家,主要生產商用車、多用途乘用車和甲醇發動機,變速器生產企業1家;從事動力電池及正負極材料相關企業20家,零部件涵蓋變速器、車橋、玻璃、輪轂、缸體缸蓋、合金鑄件等,從業人數3.6萬人。
新時代以來,山西省汽車產業取得了斐然的成績,直觀體現在汽車總產值和汽車產量這兩項指標上。圖1所示,2013年以來,山西省汽車產業總產值持續上升。2017年出現一波快速上升后,再次進入緩慢增長階段。圖2所示,新能源汽車產量自2016年以來占比逐漸攀升,2022年占比超過50%,成為山西省汽車產業鏈中最為關鍵的一環。通過引進吉利汽車成立山西新能源汽車工業有限公司生產甲醇燃料轎車,2017年投產當年生產乘用車8萬余輛,使得當年山西省汽車產量增加一倍,同時也填補了無法生產乘用車的空白。近年來,大運汽車、成功汽車亦開拓了乘用車業務,如今太原市運營的出租車當中,就有大運汽車生產的純電動乘用車。
2014年,皇城相府宇航汽車公司開始小批量生產純電動汽車,是省內較早開發電動汽車的企業之一。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產銷第一的企業比亞迪也布局山西,2021年4月,太原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與太原市政府、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管理委員會簽訂新的《太原比亞迪EHS動力總成及零部件項目》投資協議,建設年產50萬套新能源汽車EHS動力總成及零部件項目,2021年9月即實現首線通線投產,當年產銷EHS動力總成10萬臺。
三、山西省汽車產業未來發展展望
發展山西省汽車產業,亟須提高研發投入。如表1所示,2012年以來,山西省汽車制造業研發經費R&D投入強度長期低于全國平均,在本身基礎薄弱的基礎下,較低的研發投入導致山西省汽車產業同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越來越大。較低的研發投入,反映到產業上便是整車生產占比下滑、產業結構上低附加值的零部件等占大頭等。
我國汽車產業發達的地區,往往都會有專門的汽車人才培養學校或科研院所,從而能夠向區域內的汽車企業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如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之于一汽、武漢理工大學汽車工程學院和湖北汽車工業學院之于東風汽車等。目前,山西省具有“車輛工程”專業或研究方向研究生招生資格的本科院校僅太原理工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車輛工程系、太原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工程機械與車輛研究所和太原科技大學車輛與交通工程學院,雖然二者的“機械工程”專業均為博士學位授權點,但其核心專業均非車輛工程,且二者也均非“一流學科”建設點。由此可見,山西省汽車專業有相當強的基礎,但仍需在汽車方向特別是新能源汽車方向進一步加強。一方面,可以通過合作辦學、建立分支機構等方式,引進車輛工程專業優質高校資源,如清華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吉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另一方面,亦可從這些高校引進人才,完善人才引進配套機制,或以定向培養的方式聯合培養。
盡管山西省汽車產業較為薄弱,但周邊的幾個?。ㄊ校┑钠嚠a業都較強,如北京市有北汽和小米汽車、天津市有一汽、山東省有重汽、河北省有長城、陜西省有比亞迪等知名大型車企,涵蓋乘用車和貨車、傳統油車和新能源汽車。通過推動山西省內汽車產業進一步融入周邊汽車產業強省的產業鏈當中,形成一批有全國競爭力的零部件企業,帶動培養起一批相關人才、技術,并將這些企業、人才、技術整合起來推動形成本土汽車品牌。山西省應與周邊地區協同制定區域汽車產業發展規劃,明確各自的產業定位和發展重點,避免產能過剩和同質化競爭,形成互補發展的產業布局。依托山西省資源稟賦和產業現狀,山西省在煤炭化工、稀有金屬、新材料等領域具有資源優勢,可以配套建設新能源汽車產業零部件產業,在此基礎上引進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的技術,加快汽車產業的綠色轉型和升級。在具有汽車產業基礎的城市如太原、運城、長治、大同、晉中等,重點發展汽車零部件制造、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形成產業集群效應。
更為重要的是,山西省應盡快前瞻性布局未來汽車產業發展新方向。一是布局新型電池技術,山西省具有豐富的硫資源和鈉資源,可以通過提前布局固態電池和鈉離子電池技術,完善山西省新能源汽車產業領域最基礎的產業部分。除了電池本身技術路線外,充電方式的不同也是當前研究熱點。無線充電公路是一種利用無線充電技術為電動汽車提供充電服務的新型公路設施,無線充電公路的建設,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一部分。因此,山西省需積極把握這一前沿發展方向,盡快建設無線充電公路試驗基地。二是布局汽車智能化、數字化、網聯化技術,山西省可充分利用陽泉云計算中心,為汽車智能化云計算提供算力。山西省汽車產業基礎薄弱,可選擇跨越式發展路線,以商業模式和未來產業生態布局為著眼點,如在高速公路自動駕駛方面,利用5G以及未來的6G技術等,實現車車互聯,有效改善交通安全。三是布局氫能汽車技術,山西省光電、風電資源豐富,但這些電力又往往被視作“垃圾電”,因此,通過將這些“垃圾電”以電解水的方式獲取氫氣,并利用山西諸多采空區儲存氫氣成為可能。同時,山西省具有豐富的甲醇燃料汽車開發經驗,對于開發氫燃料電池車有先天性的技術優勢。
[基金項目: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2022年度規劃課題青年項目“山西省汽車產業及政策變遷與發展路徑研究”(YNQN202209)]
參考文獻:
[1] 張瑞亮,王鐵,楊輝,范博,史若男.山西省汽車產業發展分析研究[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4(02):18-21.
[2] 張翠平,張瑞亮,楊輝.山西省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分析[J].汽車工業研究,2014(10):31-34.
[3] 郭秀娟,盧曉東,王瑋,王鴻祿.山西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J].科技與創新,2017(15):7-9.
[4] 宋玉聰.太原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23):23-24.
[5] 吳國榮.太原經濟筆譚[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332.
[6] 中國汽車工業公司.中國汽車工業年鑒1986[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86:82.
(作者單位: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山西太原 030032)
[作者簡介:胡志豪,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工業經濟。]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