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維護金融安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大事。我國一直非常重視反洗錢工作,將其作為遏制金融犯罪、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不論是出臺“三反”意見、通過FATF的第四輪互評估,還是“自洗錢”入罪、重新修訂《反洗錢法》,都充分反映我國反洗錢工作已立足國情、放眼世界,不斷向國際標準靠攏。
關鍵詞:金融安全 規制 金融風險 防控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5-128-02
一、依法加大洗錢犯罪的打擊懲治力度
1.加大洗錢犯罪打擊懲治力度的現實背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部分金融犯罪諸如金融詐騙、非法集資等案件呈逐年上升趨勢,不僅涉案金額大、社會危害嚴重,犯罪手段更呈現出網絡化、專業化、隱蔽性強等特點,更有甚者利用新型洗錢手法將犯罪所得清洗為合法收益,為司法機關審判處置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在這樣的案件背景下,2022年,中國人民銀行、公安部等11家單位聯合印發了《打擊治理洗錢違法犯罪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簡稱“三年行動計劃”),要求司法執法機關在辦案中強化“一案雙查”,在案件辦理過程中既要懲處上游犯罪,又要查辦洗錢犯罪線索,同時加大追捕、追訴洗錢犯罪力度。“三年行動計劃”釋放出“行刑銜接、多頭監管時代到來”的信號,逐漸扭轉“重上游犯罪、輕洗錢犯罪”傳統打擊刑事犯罪模式,為預防和打擊金融犯罪、維護金融穩定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2.加大洗錢犯罪打擊懲治力度的積極意義。首先,“自洗錢”入罪并不違反刑法“禁止雙重處罰”原則。雖然舊贓物罪理論學說認為“自洗錢行為與上游犯罪行為具有空間上的連貫性和依附性,行為人在承擔其所犯上游罪名對應的刑事責任后,無需再承擔下游洗錢罪的相關刑罰,不然可能具有違反刑罰‘禁止雙重處罰原則的嫌疑”。但在現實生活中,“自洗錢”行為雖與其上游犯罪行為緊密相連,卻天然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如行為人將上游犯罪所得財物轉換為現金、金融票據、有價證券的過程,實現了所得財物的“質變”,具備了新的、完整的犯罪構成要件,與上游犯罪構成要件互不重合,并不存在牽連吸收關系。此外,與掩飾隱瞞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罪不同,洗錢罪立法所保護的法益有其特殊性。根據體系解釋,“掩飾隱瞞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罪”位列刑法分則第六章第二節“妨害司法罪”中,立法所保護的客體為司法機關正常追訴上游犯罪的職能活動。其次,作者認為“自洗錢”入罪,不僅使我國符合FATF關于反洗錢與反恐怖融資的檢視工作要求,積極履行我國已簽訂的國際條約義務,深入整改我國洗錢罪罪名適用頻率低的現狀,使上游犯罪本犯在實施洗錢行為后能同樣接受相應的法律制裁。同時也有利于打擊跨境犯罪,在《刑法修正案(十一)》出臺之前,我國對于外籍行為人在中國境外實施上游犯罪,在境內開展洗錢活動的犯罪行為存在懲處缺口。而將“自洗錢”行為獨立入罪后,根據國際司法協助中的“雙重犯罪原則”,我國可以向上游犯罪實施地國提出引渡請求,實際開展境外追逃追贓行動,對犯罪分子產生一定的威懾作用,進而有利于促進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和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二、正確認識金融機構的洗錢風險防控作用
隨著我國各項金融監管制度、政策的相繼出臺,履行反洗錢合規義務的主體范圍不斷擴大,義務機構數量不斷增長,洗錢風險防控要求也越發具體化、細致化。在法制宣傳和監管機關的大力監督下,不管是金融企業還是特定非金融機構的依法合規經營意識都有了較大提升。但對于個別企業來說,如何正確認識其所承擔的反洗錢義務,如何實際發揮風險防范作用,依然是一件值得深入思考和全面規劃的課題。
1.金融機構處于防范洗錢風險的第一線。金融系統作為資金流動的載體,天然處在防范非法金融活動的第一線,在打擊經濟犯罪,維護國家安全、社會安定和反腐斗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主要通過采用合法方式監控本機構客戶,監測識別可疑人員及可疑交易,以避免所在機構不明就里地被洗錢犯罪分子所利用,成為其清洗違法犯罪所得、所得收益的幫手。一方面,可以利用客戶身份識別、異常交易監測等方式識別交易過程中隱藏的洗錢風險,拒絕向身份不明、資金來源不明人員提供金融服務;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履行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保存義務,報送大額、可疑交易報告等方式為司法機關偵破洗錢和相關犯罪案件提供精準的金融情報和資金流轉證據。
2.金融機構履行合規反洗錢義務的現狀。對于金融機構而言,自發建立合規反洗錢管理體系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降低企業日常經營風險,獲得更多商業交易機會,逐漸提升本機構在市場中的聲譽和核心競爭力。二是出于對行業監管部門的監督、考核考慮,以滿足監管檢查要求、順利通過監管驗收。
就此來看,企業合規本質上是一種基于內部風險防控的公司治理方式,如少了行政、司法機關及行業協會的協同推動,很難僅依賴于企業自律來自生自發地建立強有效的風險防控體系。尤其是對于那些長期“野蠻生長”的企業,靠投機取巧“鉆空子”的經營模式已深入骨髓且積重難返,甚至有些不惜通過違規行為獲取競爭優勢或為獲取高額利潤而不惜以身試法。在沒有強大的外部監管壓力和激勵機制的情況下,指望這類企業通過自身努力來改變這些問題重重的經營方式、商業模式乃至企業文化,是極其困難的。需要行政監管部門和其他相關機關調動義務機構反洗錢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其能真正將把防控洗錢風險作為反洗錢履職的根本目標。
3.引導金融機構平衡業務發展與風險防控的關系。對金融企業來說,深耕業務、持續盈利是商業競爭中的基本生存法則,反洗錢工作不可能完全凌駕于經營發展之上,“一刀切”的拒絕與所有存在風險隱患的客戶建立業務關系。這就意味著,企業需要兼顧、平衡業務發展和風險防控之間的關系。根據本機構的風險偏好和容忍度去識別、規避風險,同時采用足夠強健的控制措施去緩釋風險。若想達到這種“風險導向”的反洗錢工作目標,不僅需要金融機構切實提高思想認識,建立健全反洗錢管理組織架構和內控管理制度,更需要深入了解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合理預見企業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風險。
三、搭建智能化、專業化的洗錢風險防控體系
金融機構應把科學防范、化解洗錢風險放在風險防控的首要位置,以達到盡早識別、預警、處置洗錢風險的目標。同時,對于評估出來的洗錢風險隱患,制定差異化的風險管理策略和風險控制措施。
1.防范風險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反洗錢大家談》節目的客座嘉賓提到一個觀點“已知的洗錢犯罪手法是開展產品洗錢風險評估和可疑交易監測標準評估的一面鏡子”。想要精準防控洗錢風險,金融機構首先能做的是在建立業務關系前對自己的客戶或潛在客戶做好把關,切實履行“了解你的客戶”基本義務,不向身份不明人員、資金來源不明人員提供金融服務,確保全面擔負起管理客戶交易行為的法定責任,從源頭上防范和避免風險。在做好防守的同時也需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對手、了解對手的武力值和常用戰術,學習新公示的洗錢典型案例、了解新型洗錢手法。洗錢交易常存在“資金快進快出”的特點,極易出現犯罪分子或其控制人,通過現金存款或購買金融理財產品等方式實現大額資金轉入,在資金入賬后又快速通過轉賬、消費等途徑小額分批轉出,實現犯罪資金的轉移。如果金融機構能有效對識別到的風險賬戶建立預警機制,便可對其后續的資金劃轉及關聯賬戶的資金交易采取相應的控制手段,例如限制轉賬金額、轉賬頻率或限制線上交易等。
2.以風險和成本為依托,制定科學的管理策略。要做到精準識別洗錢風險,搭建專業的資金交易監測平臺、設計資金交易監測模型必不可少。這需要金融企業在了解行業特點、業務發展趨勢后,從風險為本的角度出發,結合本機構的經營規模、客戶群體審慎評估、定制化設計全面準確的指標監測模型,對識別出來的風險開展風險評估,制定相關的策略來應對、處置或降低存在的風險。同時根據外部環境及內部產品、業務、操作流程等變化,及時調整風險管理策略和風險控制措施。
以評估出來的洗錢風險為基礎來劃分客戶群體。如將客戶或賬戶細分為“洗錢低風險正收益、洗錢高風險負收益”等,制定具備可操作性的洗錢高風險客戶強化盡職調查與控制措施標準或預案,指導調查人員找準方向、定位風險點,集中力量開展相應的盡職調查。在此過程中,既要考慮成本(不應不計成本地掌握客戶的所有情況),更應講究效率,準確判斷風險程度,進而精準施策,選取與客戶風險相適應的控制措施緩釋風險。當“洗錢低風險”賬戶觸發定期審核評定時,可首先選用成本較低的盡職調查措施,調查判斷該客戶風險可控后,則不必采取控制措施,或采取低強度的控制措施,等待下一次審核評定。如果認為客戶風險狀況有變化且不好及時管控,可采取強度較高的控制措施緩釋風險后,等待后續的審核評定,或直接采取最高強度的控制措施以避免風險的進一步擴散。在這個調查評定過程中,如發現或有合理理由懷疑客戶、客戶的資金或其他資產,客戶的交易或者試圖進行的交易與洗錢、恐怖融資等犯罪活動相關的,還應及時向國家金融情報中心報送金融犯罪線索。
3.重視金融科技賦能,持續開展數據治理。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科技是國之利器”。隨著“無接觸式”金融服務的普及,金融業務線上化、數字化、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隨之而來,金融機構在風險識別、監測方面的挑戰和壓力也逐步增大。單純或主要依靠人力來處理反洗錢工作顯得捉襟見肘,尤其是在客戶盡職調查、洗錢線索分析和挖掘方面。這就意味著,金融機構應努力向金融科技尋求解決方案,把金融科技賦能反洗錢工作推向縱深。首先,重視信息技術應用,加大金融科技領域投入和科技人才引進力度,不斷優化完善洗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及存量業務數據治理;其次,金融機構應始終堅持數據治理之路,否則不論投入多少科技資源,金融機構的數字化戰略轉型都將會變為一場云煙。數據治理不止是對客戶信息及信息準確性的完善,更重要的是與各業務系統數據相互串聯的紐帶。莫要輕視統一數據標準、優化系統架構,構建數據校驗矯正機制等工作,這些都是滴水石穿的過程。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只有重視科技賦能,不斷提高數據質量、推進盡職調查工作,搭建智能化的反洗錢管理系統,才能持續有效提升風險防控手段。
四、結語
任何成功和收獲都不會是一蹴而就的,想要達到有效懲治金融犯罪、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目的,必須堅持底線思維、問題導向,逐步提升風險防范能力。當前經濟環境愈加復雜,國際國內反洗錢監管壓力日趨加大,金融企業更要提高思考認識,積極貫徹“風險為本”的反洗錢理念,創新完善反洗錢工作機制,落實日常履職,為挫敗各類洗錢違法犯罪提供有效的線索。
參考文獻:
[1] 張明楷.洗錢罪的保護法益[J].法學,2022(05)
[2] 劉麗洪.對洗錢高風險客戶強化盡職調查的幾點再思考[J].中國銀行業,2022(01)
[3] 陳瑞華.有效合規管理的兩種模式[J].法制與社會發展,2022(01)
[4] 劉琛.以合規檢查為契機 提高反洗錢能力[J].現代商業銀行, 2021(11):4.
[5] 曹嵐欣.洗錢罪的司法適用問題探析——以《刑法修正案(十一)》實施為背景[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2(05):9.
[6] 白瑞明,李娜.國際反洗錢新趨勢[J].中國金融,2022(01):3.
(作者單位:長城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100032)
[作者簡介:王雨萱(1994—),女,漢族,山東菏澤人,訴訟法學碩士,研究方向:金融安全、金融監管、反洗錢策略。](責編: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