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君

摘 要: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歷程中,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是不可被忘卻的,他們秉持“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創造了兵團奇跡。本文以兵團文學中的人物形象為研究對象,主要分析了劉月季、梅小二、“北京渣滓”群像,運用文本細讀法對人物形象進行解讀,深入發掘兵團精神。
關鍵詞:兵團文學;人物形象;個案研究
一、善良的戈壁母親——劉月季
劉月季的一生可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作者筆墨精練,僅用兩三頁就將她的數十年講述完畢。劉月季是一個典型的農村婦女,父母包辦婚姻,日常就是照顧家庭和管理家政。后面的日子里,她與丈夫孕育了長子鐘槐。丈夫參軍臨行前,面對妻子決堤的眼淚和凄涼的微笑,一時不忍,給她又留下了一個孩子——次子鐘楊,哺育這兩個孩子是她奉獻一生的開端。
十二年很快過去,收到丈夫來信的劉月季到新疆尋夫。來到一片廣闊天地的她意識到,女性不僅可以是妻子和母親,更可以是為祖國做貢獻的兵團建設者。女性意識與自我意識同步覺醒,這一精神的蛻變意義重大。文中沒有直接提到她的工作如何升遷,但她卻實實在在為兵團做了巨大貢獻,先是為開荒造田的部隊燒水,待到師里派出先遣隊建設新城,又為那幾十個人的吃飯喝水忙碌著,有時還要幫著洗洗衣服,新城初建,牽掛兒子的她回到原先的團里,被安排擔任機關食堂的司務長。自此劉月季的工作崗位就沒有再被提及,一直到最后一章中提道:“早就過了退休的年齡,是郭文云堅持讓她繼續干機關司務長的工作的。”一個農村婦女,到最后竟能做到機關司務長的層級,可見劉月季是一個多么優秀的女性,兵團給了她發揮自己才干的機會,她也用自己數十年的無悔奉獻為兵團事業添磚加瓦。
劉月季鮮少用言語標榜自己,但文章中幾句話也透露出她積極的價值觀與人生觀,例如“啥事情要么不干,要干就得讓自己看得過去,也要讓別人滿意”“母親說她所做的只是她認為該做的事。母親說外祖父告訴她,雁過留聲,人過留名。活在這世上得留下個好名聲,要不就白在這世上走這么一趟了”。她將這些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母親尤其同情那些遭遇了不幸的弱者”,這句話是對她樸素又正義的三觀最好的概括:孩子等小輩在她的眼里是“弱者”,她收養鐘柳、愛護鐘槐鐘楊、照顧鐘桃,哪怕是沒有親緣關系的孟少凡,她也心疼他父母早亡,對他多有照顧。孟少凡后因犯下錯誤連累鐘柳,可當他一封電報打到劉月季手上時,她仍不辭辛勞立刻趕去外地將他從越來越偏的“歪路”上拉了回來;丈夫后娶的妻子孟葦婷在她的眼里是“弱者”,她給即將臨盆的孟葦婷擦拭身體,心疼孟葦婷在戈壁灘上修大渠,帶病重的孟葦婷去烏魯木齊看醫生,在孟葦婷最后的日子里替她守護她的家。凡此種種,都表現出她仁慈的天性和寬厚的心胸。
總而言之,劉月季作為“戈壁母親”“兵團母親”當得起敬佩與贊揚,她既普通平凡,又偉大崇高,她質樸高尚、艱苦奮斗的一生從個體層面體現了兵團人無私奉獻、無怨無悔的人生追求與崇高理想。
二、困境中成長的進取文學家——梅小二
梅小二是《天堂河》的女主人公,整篇小說從她的視角出發,圍繞著她的生長環境和成長經歷描繪出一幅人物眾多的生活長卷。
梅小二既孤獨又缺愛,她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剛出生時就因為金發褐眼而差點被拋棄荒野,父母唯一對她稍好的時刻,卻是給她穿新衣服、替她梳洗,為了把她送給別人當養女。父母雖然還是心軟將她接回家,但在整個童年時光中,她依然是家中地位最低的那個。在天堂河農場的鄰里之間,她也沒有要好的玩伴,為了交到朋友,她不惜通過折辱自己的方式來獲取她所認為的友誼。比如劉大滿從前看不起她,帶著別人欺負她,但當她開始發育后,劉大滿帶著不良的念頭跟她跳大繩,她也欣然同意。除了非正常方式,她有時也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吸引小伙伴,這是她文學天賦的初步體現。盡管有著不幸的童年經歷,但她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將其作為日后寫作的豐富素材,體現了她在挫折中強烈的進取精神。
王伶對女主人公梅小二的心理描寫從來不吝筆墨,通過她豐富的內心世界,展示出了一個想象力豐富、感情豐沛、性格敏感的天生文藝分子的形象,也為她后來作品獲獎、成為作家埋下了伏筆。例如第六章,她觀察沙土地上的生靈,“做野兔免不了被人吃,做土鳥會困在沙漠里,做螞蟻會累死在異鄉……我是嫉妒土牛們過得比我自在,不會有誰注意它們,它們也不會遭誰傷害。能躲到深深的地底下,多好啊”,這些已初步展現了一個作家所必需的觀察體悟細微生活現象的能力;又如聽美女蛇拉小提琴時,“我一聽就想睡覺,但并不真的睡著,只覺得像浸在了溫水里那么溫暖。閉上眼睛,還能夠看到很多好吃的東西……”,充分說明梅小二有音樂上的天賦,文學與音樂有相通相近之處,也為她后來成為作家埋下了伏筆;在決定動手寫小說時,她說干就干,她當時的心里只有一個想法,“如果我不及時寫出來的話,萬一哪天我死了,誰來寫呢?……即使多么苦澀的回憶,一經寫出來,都是好看的故事”,爆發的傾訴欲和對文字的熱愛也是作家的必備要素。
三、困境中依然堅強不屈的“北京渣滓”群像
全文中的“北京渣滓”群體,都應該以負面形象出現,可王伶偏偏擷取了他們人性中善的一面,這是《天堂河》高于其他兵團小說的原因。丁羅鍋、美女蛇、莫斯科這三個是具有代表性的“北京渣滓”,盡管當時處于困境,但他們身上照樣存在著兵團精神和人性光輝。
在教育事業上,“北京渣滓”都體現了無私奉獻的兵團精神。丁羅鍋、美女蛇、莫斯科都擔任過老師,都表現出了對文明、對知識的敬重。在天堂河農場開展教育啟蒙是艱難的,但他們都盡心盡力教育著孩子們。新老師每次上任時,都會從形象開始端正莊重起來。莫斯科“頭發是梳過的,胡子刮得干干凈凈,那副斷了腿的黑邊眼鏡粘上了雪白的膠布,還穿了一件從沒穿過的藍中山裝”。丁羅鍋“從前總是在他的駝背上搭塊臟乎乎的破毛巾,用來擦汗,現在毛巾沒有了,背上的小山干干凈凈,一覽無余”。美女蛇“穿著一件紅格子外套,黑色長褲,身材苗條……英氣勃發”。對穿著打扮的重視能明顯體現出他們對“老師”身份的自豪。
(一)父愛如山的“丁羅鍋”(丁木)
“丁羅鍋”原名丁木,他是全文中最能體現父愛的人物。小油菜花并非他的親生孩子,但“丁羅鍋”對她的愛超過了愛自己的生命,小油菜花先天不足,他“到處為她找奶吃……上班下班都背在身邊,僅有的一點工資幾乎全花在了給孩子看病上”。小油菜花即使落下了小兒麻痹的后遺癥,不僅肢體殘疾還略帶癡傻,但他依舊對她很好,給她梳辮子,教她讀詩,給她做風箏,學生們送來吃的他都為她攢了一口袋,讓缺愛的梅小二羨慕不已。
當富戶胡倒要收養小油菜花時,丁羅鍋不舍小油菜花使人幾欲落淚,“他顫顫巍巍從女兒的頭撫摸到她的臉,一只手最后落到她的殘腿上”。但這并不是他悲劇的結束,他因犯了錯誤而被排擠,在絕望中,他選擇了自殺。
(二)一心奉獻的“美女蛇”(白冰冰)
“美女蛇”有著一頭烏黑亮麗的長發,雖然她平時都低調地用帽子或頭巾去遮掩它們。她最心痛的事情是無法與親生女兒劉二滿相認,只能以一個普通老師的身份去關注她。她一生最痛快的日子就是當老師,她是天堂河農場最當之無愧、最認真負責的老師。
她決不允許孩子因為大人之間的恩怨而不學習,寧可被罵也不斷去家訪。她有著科學的教育方法,還關心孩子的衛生健康,要求他們保持干凈。她不單單像一個老師,更像孩子們的親人。白冰冰一心一意為了學生,尤其在最基礎也最關鍵的糧食問題上,她向家長們保證孩子只要上學就有飯吃,辦法就是將自己和莫斯科的口糧都省下來給學生。“這天中午我們吃的是稠玉米粥,白冰冰竟然在喝著能照得見人影的洗鍋水!”
她的死亡是為了救人,梅小二與她非親非故也并非是她最得意的學生,但當危險來臨時,她依然毫不猶豫將梅小二救起,而自己卻葬身于冰冷的河水中。
(三)頑強不屈的“莫斯科”(林清)
“莫斯科”是一個近乎完美的人物,他長相帥氣、多才多藝,但他最為珍貴和令讀者動容的是他的善良與堅韌。
梅小二在孤狼看守的玉米地里偷玉米,被孤狼發現,孤狼本要狠狠教訓梅小二,因為梅小二的父親梅老貴曾折辱他,但莫斯科攔住了孤狼:“我說放了她,就放了她!不許你再在小孩子身上報復!不許!”他極少用這種強烈的語氣說話,但他說出來的話分量極重,使孤狼退卻了。“莫斯科”盡管也受過梅老貴的毒打,但他比孤狼更理性,并不將仇恨轉移。
他從來都是為集體著想,為了這一群同伴,他總是不顧一切爭取正當權利。在斷水斷糧的時候,他帶頭搶糧庫;在“北京渣滓”因守堤而犧牲后,他不斷上訪,為死者爭取正名,最終讓“北京渣滓”在天堂河農場的待遇有了提升。
四、結 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韓天航、王伶作為兵團作家,其作品便是他們對兵團文學、對國家文藝發展做出的貢獻。韓天航筆下的劉月季是兵團精神的集大成者,她帶著對祖國的熱愛在兵團工作數十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無私奉獻,即使在艱苦的環境中也堅持奮斗、開拓進取,是當代人的榜樣;王伶筆下的梅小二,盡管遭遇了許多挫折,不被家人重視、感情曲折等,但她的心里一直有一顆文學的種子,受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所影響,她利用自己的經歷去寫作;至于“北京渣滓”群像,他們的身份在當時并不被認可,但依舊以自己的方式為兵團做出了巨大貢獻,“丁羅鍋”悉心撫養沒有血緣關系的女兒、“美女蛇”盡心盡力教導學生,體現了兵團精神中的無私奉獻,“莫斯科”在逆境中依然頑強不屈,體現了兵團精神中的開拓進取。總而言之,這幾個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韓天航、王伶對兵團精神的文學表達,對兵團文學的發展、兵團精神的發揚起到了促進作用。
(喀什大學人文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喀什大學人文學院2022年研究生創新課題《兵團文學中人物形象分析——以韓天航、王伶作品為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RM202208)。
參考文獻
[1] 韓天航.母親和我們[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2] 王伶.天堂河[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3.
[3] 姜萌萌.韓天航小說創作思想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20.
[4] 雅森.韓天航小說創作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20.
[5] 鄒贊.“擺渡者”的吟唱:韓天航小說對新疆兵團屯墾戍邊歷史記憶的文化書寫[J].社會科學家,2021(4):14-19.
[6] 張書群.兵團精神的文化認同:以韓天航小說《母親與我們》為個案[J].昌吉學院學報,2011(2):38-41.
[7] 陳云,易國才.成長小說視角下的《天堂河》[J].語文建設,2014(30):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