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祺尉 安思遠



摘 要:陜南洋縣悠久的民間文化形成了社火表演的地域特征,通過造型社火和表演社火的傳承形式,鮮明地展示了陜南地域民俗文化和非遺傳承現狀。
關鍵詞:社火表演;表演形式;民俗文化;洋縣社火
陜南漢中洋縣社火,反映了古老先民對土地和火的崇拜,是由人類跳儺演進為驅鬼中帶有巫術的一種祭祀形式,逐步演變為跳舞娛神娛人的一個地方民俗活動。洋縣社火的產生與陜南地區的風土民情密切相關。陜南重鎮漢中位于中國腹心地區,它北通秦川,南接巴蜀,西連隴東,東達荊楚。古代發達的漢水、嘉陵江水系的水運交通和金牛道、褒斜道等發達的陸路交通,以及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讓漢中成為古代軍事、商貿、文化往來的交會地帶,繁榮帶動了社火文化的傳承發展。此外,漢中歷史悠久,是人類早期活動的古代文化分布區,也是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南北交融之地。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這片土地獨特的文化內涵,這種地域性文化積淀形成了陜南漢中洋縣社火獨特的美學表演特征。
一、通過神靈土地與火神的崇拜展示傳承淵源
洋縣古稱洋州,位于陜西省西南部,漢中盆地東緣,北依秦嶺,南靠巴山,東接佛坪、石泉縣,南鄰西鄉縣,西毗城固縣,北接留壩縣、太白縣。漢江由西向東橫貫其中,歷史文化悠久,古為“漢上明珠”,今稱“朱鹮故鄉”。
洋縣民間社火是從古至今春節期間流行的一種民眾自娛的文化活動,它起源于古老的土地崇拜和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為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社火與遠古時的圖騰崇拜、原始歌舞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商周時期,宮廷有逐鬼的祭祀儀式,稱之為“大儺”,就是帶有巫術性的舞蹈。
后來的社火形成應在元末明初時期。歷史上以農立國的中國,土地用以耕種,火用以燒熟食物和取暖,兩者都是人們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遠古時期人們憑原始思維認定火也有“靈”,將之視作具有特殊含義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崇尚火的觀念。從古老的土地崇拜和火神崇拜中產生出祭祀社與火的風俗,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這種祭祀儀式逐漸加入了娛樂的成分,最終形成規模宏大、內容繁復的民間娛樂活動。
洋縣社火與中國其他地區流傳的社火一樣,是中國儺文化的縮影,是人們在特定季節、特殊環境崇尚儺文化的衍生地域文化傳承。
洋縣社火完全保留了遠古人類較為原始的儺文化形式。儺文化起源于農耕社會小農的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歷史人物典故。秦巴山區,山高林密,漢水源頭,溝壑縱橫。百萬年來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大自然育化了人類。人類在遠古惡劣的生存環境中,千方百計尋求與大自然的溝通,在大巴山的深山老林,山民們企盼神靈降福于他們,尋求精神的慰藉。
二、古樸豪放的表現形式,新老傳遞的時代強音
洋縣社火從單一的祭祀表演衍生為游街表演,改革開放給民間社火藝術帶來了新的生機,在新形勢下,傳統的社火藝術得到發揚光大,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文化活動,至今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首先,按表演形式洋縣社火可分為造型社火和表演社火兩類,其中造型社火包括布社火、背社火、馬社火、車社火、芯子社火、山社火、面具社火等列隊游演形式,主要展示人物造型和工藝;表演社火包括地臺社火、高蹺社火等形式,主要在場院進行打斗表演。
社火以民間傳說和戲劇故事為題材,以一個或一組人物展現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即為一轉社火。有以歷史人物典故演化的三國英雄人物故事,如單刀赴會、斬蔡陽、古城會、空城計等;還有其他戲劇人物故事,如三對面、龍鳳呈祥、兄妹演武、九公主、穆柯寨、米糧川、大拜壽、吹鼓手招親、朱仙鎮、伐子都等。
其次,洋縣社火表演形式多樣,增加節慶渲染效果,以踩高蹺方陣、舞龍舞獅方陣、威風鑼鼓方陣、采蓮船、秧歌方陣、腰鼓方陣為主,如今又添加了現代元素的方陣,如漢服表演、快板說唱方陣。
最后,洋縣社火突出人物造型和服裝。人物要畫社火臉譜,穿社火服裝,持社火把杖。社火游演一般是探馬在前,社火會旗、火隊(炮隊)、旗隊、社火隊跟從其后,最后是鑼鼓隊。
洋縣懸臺社火又稱“洋縣高芯子社火”,是洋縣城鄉所特有的一種春節民俗活動,聲名遠揚。它源于商周時代,經過長期發展,至清代雍正年間從當地眾多的社火品種中脫穎而出,成為洋縣社火中最具影響力的一支。作為區域社火之一,洋縣社火集許多派系于一身,既吸收了西府寶雞血社火的一些元素,又有高蹺、旱船、舞獅、舞龍、秧歌等表演的地社火,還有以古戲為內容的臉譜化抬社火。
洋縣社火吸取各種民間社火精華,以戲劇角色站在高臺梁架上為主要表演形式,以人抬肩扛為主要運載方式,所用的梁架有12米左右,由數十人抬杠而行,顯得威武雄壯。懸臺社火臉譜采用夸張的藝術手法,化裝所用顏料為民間特制,不傷皮膚。游演之中,懸臺社火以比高下、換折子為尚,極盡火爆熱鬧之能事,引得萬人空巷,成為當地參與人數最多的一種民間藝術活動。
隨著時代進步,洋縣社火古老結合,新老傳承,演變為傳播新時代文化成果、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展演展示,例如社區文明建設、工農業科技文化發展成果展示,漢文化漢服即景歌舞展演,企事業團體精神風貌展示。
三、鮮明的地域民俗特征煥發時代光彩
社火展演活動在威風鑼鼓迎新春和鞭炮聲中開始,來自洋縣民間鎮村和部分機關單位組成的社火展演方陣百人鑼鼓方隊、快板方陣、扇子舞方隊、秧歌隊、腰鼓隊等相繼亮相。鼓樂震天、絲帶飛舞,將春節的喜慶表達得淋漓盡致。采蓮船、懸臺社火、芯子等眾多獨具民間藝術特色的地社火緊接而來,妙趣橫生,不時博得觀眾陣陣喝彩。一個個社火角色裝扮所采用的臉譜描繪、服裝道具和強大的陣容將民俗展演觀摩活動推向高潮。現場規模宏大,形式多樣,表演精彩,地域特色明顯,以歷史典故、英雄人物故事、深厚地域文化形成了一個個造型逼真、寓教于樂的表演內容。每一臺社火都源自一個精彩的故事或傳說,蘊含著對中華文化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認同。通過表演弘揚中華傳統道德文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現社會和諧美好、群眾安居樂業的現狀。
洋縣社火突出安全、簡約、喜慶、傳承的風格,以弘揚傳統文化藝術、宣傳時代風貌、傳播正能量為主題,以地域文化傳承為主要表演內容。如今洋縣活躍著洋州辦、紙坊辦、戚氏辦、磨子橋鎮、謝村鎮、馬暢鎮等幾十支民間社火表演團隊,旨在滿足群眾文化活動需求,豐富節慶文化活動內容,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活躍文旅市場環境。洋縣社火用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營造萬民同慶、合家歡樂、團結友愛的節日氛圍,展現新時代洋縣干部群眾的風采和奮發向上的時代風貌,受到專家學者和調研嘉賓的高度評價,贏得人民群眾的青睞。
四、結 語
洋縣社火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漢中民間社火規模最大、品種最多、觀賞性最好的大型群眾性文化展示展演活動,也是洋縣傳承至今的一項重要民俗慶典活動,深受群眾喜愛。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遠古時代保留下來的社火,融入和吸收了更多新的內容,表現形式也日漸完善,一些反映科技發展、富民強縣等時代精神的社火閃亮登場,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讓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具有很強的文化傳承性、觀賞性。總之,洋縣的傳統地社火和獨特的懸臺社火融合傳統戲劇、現代舞蹈、音樂、美術及雜技等諸多元素,正在逐步發展,是研究漢水上游民俗民間文化及非遺傳承的寶貴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