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一村



徐州作為國家“一帶一路”重要的節點城市、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擁有著豐富的紅色遺產。文章利用GIS技術對徐州紅色遺產進行梳理、評價、分析,探索該地遺產長效保護與利用機制,提出改善優化的建議及發展策略,為淮海經濟區紅色遺產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填補空白。
本次研究對象為徐州市,系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作為國家“一帶一路”重要的節點城市,徐州地區擁有著豐富的紅色遺產資源,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在該地區留下了重要遺存。徐州處于“魯蘇皖紅色基地”中心地區,在中國革命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圖1)。
文章利用GIS技術梳理徐州地區不同時期的紅色建筑遺產類型,對其現狀進行分析,認為該地在遺產保護利用上存在以下問題:近現代遺產中建筑本體保存差;展示與利用不到位;資源分布廣泛,涉及主體多,整合難度較大。在此基礎上,針對性提出有層次、分重點保護利用與可持續發展的思路。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趨勢
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發布,提出“十四五”時期文物保護規劃方針,指出現階段是實現從文物資源大國向文物保護利用強國跨越的關鍵時期,在未來保護紅色文化遺產是傳承革命精神的時代要求,也是國家和人民的共識。
通過深入梳理中國紅色遺產保護與發展歷程,發現國內對紅色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研究處于起步階段,對于江蘇北部徐州這一飽有豐富紅色文化遺產地區的保護利用規劃研究較為匱乏。因此,通過GIS技術,擬對徐州紅色遺產進行梳理、評價、分析,探索該地區紅色遺產長效保護與利用機制,提出改善優化的建議及發展策略,為蘇北地區紅色遺產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填補空白。
研究方法與思路
GIS在紅色遺產發展傳播中的適用性。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技術具有數據存儲和分析能力,可以對相關地理分布數據進行采集描述、編輯運算、管理查詢。
20世紀90年代以來,GIS技術被應用于遺產保護規劃與利用中并逐漸得到推廣,為遺產保護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輔助,解決了諸多實際問題,但是在中國紅色遺產的保護規劃實踐工作中卻極少用到。文章將GIS技術引用至徐州地區紅色遺產中,為建筑保護資金的精準投入提供科學依據,也為遺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總體思路,文章將新方法、新技術落實到現階段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可持續發展實踐中,利用GIS技術,首先對徐州地區紅色遺產進行分類系統梳理,建立“歷史遺產基礎數據庫”,并由此對其保護發展進行評價。再綜合GIS數據考慮徐州地區文物點的屬性及分布,為紅色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創造條件。在中微觀層面,確定中微觀核心片區,協調各區域資源,發揮各地聯動效應,形成區域合作示范,創造對外傳播有利條件。
基于GIS的徐州紅色文化遺產資源評定
徐州地區紅色遺產概況與數據建庫。在徐州地區,主要分布有約80處紅色文化遺產,通過基礎資料匯編,將徐州市紅色文化遺產的級別類型等屬性信息和保存利用情況等現狀信息錄入表格中,再處理表格數據,錄入GIS,然后通過GIS軟件數據分析構建徐州紅色文化遺產屬性數據庫。通過GIS對數據處理,可以看到下圖中所展示的徐州地區紅色遺產總體分布(圖2)。
文物點保護類型,在類別上,徐州紅色文化遺產主要包含名人舊居(故居)和活動地、重要機構舊址、重大戰役及事件場址、紀念類場館、烈士陵園、墓碑、墓地等,其中紀念館和烈士陵園數量較多。現歸納成以下5類:墓葬陵園;戰役遺址;舊址建筑;石刻;紀念類場館。具體分布如下圖所示(圖3)。
保存與利用情況。根據國家文物局印發的《不可移動文物認定導則(試行)》,將徐州地區紅色文化遺產保護等級分為國家級、省級及市縣級。對徐州紅色遺產進行抽查,發現部分墻體磚塊脫落,局部墻體砌筑砂漿松散、粉化;部分木屋架桿件側面順紋風裂,腐朽、撓曲變形。因此,可根據建筑保存現狀分等級、分重點進行加固措施。
在對文物的展示利用上,目前存在問題如下:主題相對單一。在展現形式上以傳統平面靜態圖片形式的展陳為主;沒有深度開發。表現手段相對遲滯,與市場需求有差距;開發模式單一。缺少人文景觀及自然生態的融入,欠缺資源整合。
徐州紅色遺產GIS數據分析。空間密度分析,徐州文物點的空間分布主要分三個層級:區域最為集中,為第一層級;文物點數量居其次,為第二層級;部分文物點集中,為第三層級。
交通分析,從交通上來看,徐州擁有承東接西、溝通南北、雙向開放、梯度推進的戰略區位優勢,是國家綜合交通樞紐。鐵路方面與南京、鄭州、濟南、合肥4個省會城市構成“1小時城市圈”,近年來中心城市地位進一步提升,區域輻射帶動能力持續增強,強化帶動了淮海經濟區城市間的聯系協作。公路方面,高速公路總里程464公里,與淮海經濟區各市實現2小時通達。
在此基礎上,對徐州紅色文化遺產點進行交通可達性分析,可發現大部分遺產點位于30分鐘交通可達范圍內,路網便捷。
徐州紅色遺產資源評價。根據遺產空間可視化統計與分析,總結出徐州紅色文化遺產資源特點如下:
類型豐富,主題鮮明,具有豐富的歷史價值、情感價值及環境價值。徐州地區歷史文化資源較為豐富,尤其是在解放戰爭時期留下了大量珍貴的革命遺產。
分布呈“集聚簇群”特征,徐州地區紅色遺產點涉及國家級、省級、市縣級等,分布多集中在徐州市轄區,在大空間上呈中心集聚分布,形成重點片區。在豐縣、沛縣等縣區組團內,遺產點分布則較為散亂。基于此分布態勢,可對其進行集中開發,以重點片區帶動沿線產業(圖4)。
分布廣泛,跨區域多,涉及主體多,整合難度較大,徐州地區遺產資源分布廣泛,涉及徐州市區、銅山區、賈汪區及豐縣、沛縣、邳州、睢寧、新沂等區縣,幾乎覆蓋整個區域。產業合作開發程度相對較弱。
資源交通區位具有鮮明優勢,交通可達性強,通過對各縣區遺產點進行GIS交通可達性梳理,結果如下:路網結構較完善,對于文物點最密集的市區、賈汪區等地及組團內的各遺產點,多數可在短時間內抵達,交通可達性較強。作為高鐵京滬線七大中心高鐵樞紐站之一,今后可以和周邊省市協調資源,聯動發展。
本體保存差,活化率低,通過梳理基礎信息,發現徐州地區紅色遺產保存現狀參差不齊,重要建筑遺產如國家級、省級等保存較為完善(圖5),但是市縣級及一般文物點多散落各地,未得到足夠重視,修復難度大。在遺產活化上,多數文物展示利用不佳、維護資金不足,降低了其使用價值。通過GIS可挑選出亟待修復的文物點,為接下來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提供科學依據。
基于GIS的徐州紅色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策略
規劃框架保護與發展思路。綜合考慮徐州紅色遺產現狀,將可持續發展規劃策略分為宏觀、微觀兩個層面。
宏觀上規劃范圍為整個徐州地區。提出保護活化體系、可持續發展規劃、主題單元劃分,展示路線設計。微觀上范圍縮小至重點片區,以徐州市區、賈汪區為核心,輔以銅山區等周邊若干個文物集中點的區域,革命文物數量約占徐州革命文物總量的58%。邳州、豐縣、沛縣、新沂、睢寧為二級區域,革命文物數量約占徐州革命文物總量的42%。
保護與再利用體系。保存文物現狀,維持歷史原貌,本次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規劃堅持以保存文物現狀、維持歷史原貌為第一原則,根據GIS的分析結果,提出本體保護與利用方案,最大限度維持徐州紅色遺產原始風貌。
提升基礎設施,保護周邊環境,主要提升措施包括給排水工程、道路交通工程、電氣工程、停車場與服務設施工程。在環境上,優化遺產點附近交通體系,治理自然水系和周邊綠化,整治周邊建筑。
依托革命歷史價值,拓寬展示路線,文化上,將烈士墓碑、名人故居及革命舊址與愛國主義教育結合,創建革命教育基地;經濟上,基于建筑本體功能,營造民俗體驗類項目。
可持續發展規劃框架。組團開發,串聯發展——宏觀層面,通過整合文物點、交通條件、資源分布情況等,提出和推進分層級的組團式保護和發展模式,并結合項目基地周邊的淮北、宿遷、棗莊、菏澤、濟寧等區域性中心城市聯動發展。空間布局的整體結構為“一核、一組、多點連綿帶”,并劃分不同的主題片區,串聯重點展示路線(圖6)。
“一核”為“徐州遺產核心片區”,該片區內遺產文物保存好、數量多、級別高,主要為徐州市鼓樓區、云龍區、泉山區。
“一組”為“徐州遺產重點組團”,涵蓋了徐州市6個轄區。
“徐州文物連綿帶”范圍東到新沂,西到豐縣,包含近現代多個重要的革命文物點,有利于整合開發利用。
紅色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是紅色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和組成部分。將GIS技術落實到現階段紅色遺產可持續發展實踐中,對徐州地區不同歷史時期紅色文化遺產進行分類系統梳理,建立該地的歷史信息數據庫,并由此對其保護發展進行評價。再綜合GIS數據分析徐州地區文物點的保護級別、分布密度等,進而確定核心片區,協調各區域資源聯動發展,從宏觀和微觀層面對其進行可持續利用。
由于涉及遺產點數量較多,研究還處于數據庫的初步建立和局部分析中,未來希望積極利用新方法、新技術針對性制定出適合徐州紅色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的優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