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潔

文章利用景觀基因理論對贛江流域180個國家級傳統村落景觀要素進行解析,識別和提取出外部空間基因、整體布局基因、建筑基因、歷史環境基因及文化基因。贛江流域傳統村落外部空間古樸秀美、多組團聚居、典型贛派或客家建筑風格、歷史環境底蘊深厚以及本土文化豐富獨特。
傳統村落是中華民族重要鄉土文化遺產之一,然而城市化和產業結構變革加速了村落衰敗甚至消亡,對其文化內涵和重要性缺乏理解亦加劇了景觀的破壞度,研究傳統村落景觀特征對于發掘以及延續其文化價值至關重要。贛江流域占地約8.35萬平方公里,大部分位于江西省境內,整體空間地貌異質性較強,南部海拔較高、以丘陵地形為主,中北部地勢平緩、以平原盆地為主。流域內部分偏遠地區因長期交通不便、經濟發展緩慢等因素,使得古村落風貌與文化保存良好、尚存至今。截至2022年9月,贛江流域共有180個中國傳統村落,主要分布在贛州、吉安和宜春地區(圖1)。目前研究傾向深入剖析村落文化景觀內涵,但對傳統村落景觀特征和基因體系的系統研究仍然不足。文章借助景觀基因視角分析贛江流域傳統村落景觀特征,旨在為深入挖掘其內在特質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景觀基因理論內涵及其特征識別機制
景觀基因理論內涵。景觀基因最初是劉沛林在20世紀末受生物學“基因”概念啟發提出,認為其是景觀遺傳和變異的基本單位。景觀基因作為區分各類型特征的基本單元,是識別村落文化景觀特征的鑰匙。景觀基因理論綜合多學科研究方法,以景觀基因為核心單元定量分析其景觀要素,構建指標體系并深入剖析傳統村落景觀特征,是探究傳統村落文化景觀內在特質與外在表達的新方法。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景觀基因理論的基礎研究及運行機制、傳統村落景觀基因要素及特征研究、傳統村落文化景觀基因研究3個方面。
景觀基因理論識別原則、方法及機制。景觀基因作為文化景觀的基本單位,通過微觀景觀基因的相互作用形成中觀的傳統村落景觀特征,從而構建宏觀的傳統村落景觀意象。結合景觀基因識別的內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和總體優勢性四個基本識別原則,另從元素、結構、圖案、含義、感知和跟蹤等方面構筑傳統村落景觀基因識別方法。其識別機制為將贛江流域傳統村落景觀意象細劃為獨立的景觀單元,提取景觀單元影響因子,結合其識別原則及方法生成并量化傳統村落景觀基因,從而分析景觀基因的共性與個性。
贛江流域傳統村落景觀特征
外部空間基因。外部空間主要指村落選址與環境,流域內傳統村落選址受地形地貌和風水因素影響,大致分平原型(海拔≤200米,地勢平坦,周邊有農田且靠近大型河流,占比28.9%,主要分布在吉安和宜春地區)、河谷盆地型(地勢平坦臨近主河道,四周有陡峭山脈作為天然屏障,占比16.7%,主要分布在贛州、吉安和宜春地區)、丘陵盆地型(中間地勢平坦,四周有山脈,防御性強,占比約41.1%,主要分布在吉安和贛州地區,少數位于撫州、新余等地)、丘陵型(海拔200-500米,地形較緩,山脈稀疏,占比約11.7%,主要分布在贛州和吉安地區)和山地型(海拔≥500米,山勢陡峭,交通不便,占比約1.7%,主要分布于撫州樂安和吉安新干兩地)5類。不同選址造成村落景觀格局各異,如平原型村落環境多為“田——村、塘——田——河流”型,河谷盆地型村落為“山——村、塘——田——河流——山”型,丘陵盆地型村落為“山——村、塘——田——山”型,丘陵和山地型村落為“山——村——山”型。
整體布局基因。整體布局包括村落平面布局和街巷布局,贛江流域傳統村落平面布局大致以集中團塊式(建筑布局緊密,規模較小,核心地段常見祠堂、水塘等文化空間)、組團式(空間布局呈現“小聚集、大分散”形態,每個團塊內建筑集聚,組團之間被道路、水系或叢林分割且相對獨立,常見于大型村落中)、帶狀式(空間狹窄呈長條帶狀布局,常見于山地丘陵地形或河流邊)3類為主,少量呈散點式(建筑分布呈零星散落狀,常見于用地受限制的丘陵山地之中)布局。街巷布局包括街巷結構、鋪裝和立面,其中街巷結構有網格狀(村落街巷整齊,通達性強,利于節約用地和擴建,但缺乏開放節點)、魚骨狀(村落主巷道明顯,且以主巷為軸向兩側或一側擴建,內部排水通風良好,但主巷交通負載大,通達性較弱)和樹枝狀(村落地形錯綜復雜,街巷順應地形布置,通達性較弱,常見于丘陵或山地地形)3種。街巷結構與平面布局密切相關,集中團塊式和組團式村落內部街巷多為網格狀,帶狀式村落多為魚骨狀,散點式村落多為樹枝狀。
建筑基因。贛江流域傳統村落建筑以民居為主,兼有公共、商業和防御建筑類型。民居風格以贛派和客家為主,贛派民居布局簡潔樸實、大多采用磚木結構,常見青磚灰瓦配馬頭墻,分布于贛撫平原和吉泰盆地。而客家民居有“廳屋組合式”和“圍屋”兩類,其中“圍屋”是典型代表,其空間布局規整、軸線分明,主要采用土木結構和青磚灰瓦,屋前常設水塘和禾坪,注重家族和客家文化,常見于贛南地區,目前流域內約有500座客家圍屋得以保存。公共建筑包括宗祠、宗教、文教和武教建筑等,商業建筑包括古商鋪、古街道、古碼頭和手工作坊等。防御建筑主要包括圍墻、隘門、兵器庫、封火墻和封護墻等,旨在保障聚落安全,另外客家圍屋亦具防御功能。
建筑樣式包含平面、屋臉、山墻、屋頂和氣窗樣式5方面,平面樣式分為無天井式、單進天井式、多進天井式、天井院落式和院落式。無天井式常見于普通民居,而天井式中軸線明顯,體現“中正”“平和”的哲學觀念,多進天井式強調等級次序,天井院落式中間形成小院落,院落式則在外圍設置庭院;村落外墻一般簡約樸素,但注重屋臉裝飾。常見屋臉樣式有門框式、門罩式、門斗式、門樓式和門廊式,其中門框式采用石制或木制、簡潔內斂,門罩式在此基礎上增加瓦片保護門和匾額,門斗式則內凹成過渡空間防御風雨,門廊式則雕刻精美柱體形成廊柱空間,門樓式采用石制“品”字形院門或建筑大門,呈現牌樓形式,盡顯主人財富地位;山墻樣式有一字墻、人字墻、魚背墻和馬頭墻,其中一字墻墻面完整無垛,防火性能較好,但材料消耗較大,觀感較單調。人字墻呈三角形山尖狀,簡潔實用且成本較低。魚背墻是人字墻的變形,墻兩端微微起翹似魚尾狀,普通民居多采用人字墻和魚尾墻。而馬頭墻常用白灰作搏風線,形態挺拔厚重,高于屋頂可防火隔斷,根據垛數不同分為兩垛、三垛、五垛、七垛和九垛,大型民居和祠堂等大型建筑常見多垛馬頭墻;屋頂樣式常見硬山頂、懸山頂和歇山頂,其中民居多用硬山頂或懸山頂,而歇山頂常見于宗祠、寺廟和戲臺等級較高的建筑中。因贛江流域傳統村落民居占比較大,前兩種屋頂樣式也更為常見。氣窗常見于規模較大的建筑和無天井民居中,通常位于一層半的位置,實現良好通風和采光,樣式各不相同,外觀形狀常為幾何形,內部圖案包括空窗、直欞、幾何紋樣、變體錢紋、動植物紋樣和文字紋樣等,藝術價值較高。
歷史環境基因。村落歷史環境一般指村落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包括建筑、街巷、農田、水系、植被和文化空間等。因前文對建筑、街巷已分析,現分析后四類景觀特征。
古時贛江流域傳統村落多以務農為生,農田肌理依地形不同主要呈現方塊型、胞型和條帶型三種形態,其中方塊型農田邊界規整,常見于平原地區;胞型農田常見于地形稍有起伏的地區,形似細胞、圓滑不規則;而條帶型農田常見于丘陵和山腳地區,呈狹長條帶狀、邊界不規則。此外,贛江流域村落常臨水而建,水網密布,外有河流、溪流、池塘等自然水體,內有水圳、古井、古橋、古碼頭和防洪堤等人造構筑物。大多傳統村落植被豐富,包括古樹名木、公共空間和庭院植物及各類農作物。古樟樹是最常見的古樹名木,常見于村落入口和廣場,見證著村落的發展變遷;公共空間植物包括道路、濱水、建筑外環境和山體的綠化,常使用鄉土樹種。庭院植物則種植觀賞性高、寓意好的各類植物,如樟樹、桂花等。農作植物主要有水稻、油菜、棉花和玉米,部分地區還種植一些中藥材、果樹和經濟樹種。贛江流域曾是一片紅色土地,部分傳統村落留存革命遺址、紀念場館和烈士故居等紅色文化遺址,如吉安陂下村、新余龍崗湘鄂贛指揮部遺址群、地下屋村熊雄故居等。此外,大多傳統村落耕讀之風曾盛行,設立過大型書院、私塾和私學,也有部分惜字塔、牌坊、旗桿石和匾額被保留至今,如白馬寨村的隱幡私塾、白梅村的半山學舍和惜字塔、防里村的歐陽氏祠、摩高村、新居村和介橋村尚保留著旗桿石。
文化基因。贛江流域傳統村落文化底蘊深厚,包括宗族、信仰、民俗、紅色和耕讀文化。宗族文化以姓氏人口和宗法血緣為主要特征,單姓氏村落人口相對穩定,如天寶古村、湖塘村和下屋村;多姓氏村落則以各姓氏祠堂為核心,如店上村。傳統村落內部宗法血緣緊密,通過祠堂、族譜、堂號、圖騰和祭祀禮儀等體現家族認同和凝聚力。村落蘊含獨特而豐富的信仰文化,如佛教、道教、地方信仰(如馬塘村的儺文化)等;民俗文化包括技藝民俗和藝術民俗,技藝民俗涵蓋多種手工技藝、特色飲食制作、服飾制作和傳統房屋建筑工藝。藝術民俗則包括人生禮儀、節氣節慶、戲曲舞蹈和傳統表演活動。其中戲曲舞蹈有舞龍舞獅、彩燈舞、采茶戲,傳統表演有南昌的舞獅、舞龍燈、吉安的燈彩、贛州的燈彩表演。土地革命時期紅軍在贛江流域留下了許多紅色標語和歷史遺跡,如龍崗、潭山、店上等村留存130余條標語,馬塘村的易氏祠堂目前留存的歷史遺跡僅有旗桿石和烈士名錄;贛江流域傳統村落耕讀文化主要通過鄉風、家訓和榮譽傳承,如防里村有“進士村”之稱,黃坑村以“一門三進士,父子兩翰林”聞名,還有天寶古村、龍崗村、富塘村等。
文章以贛江流域國家級傳統村落為研究對象,借助景觀基因理論總結其景觀特征。結果表明:贛江流域傳統村落景觀要呈現文化深厚多元、風景古樸秀美、整體布局聚居為主、贛派或客家建筑為主等特征。既反映出江南地區典型的文化形態,又展現出濃厚的地域特色,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當前正值國家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的時期,了解并挖掘傳統村落景觀特征對于加速打造地域性美麗鄉村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是傳統村落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