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玲 徐玉蘭
在互聯網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新媒體的崛起顯著拓展了信息傳播的深度和廣度。文章旨在探討新媒體環境下延吉市少數民族城市的跨文化傳播。通過對延吉市的少數民族文化在新媒體平臺上的表達、傳播方式進行深入梳理,試圖理解新媒體如何促進并塑造了該城市多元文化的形象。
吉林省延吉市,作為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政府的所在地和少數民族朝鮮族的聚集地,承載著豐富的朝鮮族文化底蘊,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歷史傳承使延吉市成為文化多元典范,既保留了朝鮮族的傳統,又吸收中華民族精髓。這種文化交融不僅表現在日常生活,更深刻地體現在文旅產業的發展中。延吉市通過文化融合,更是創造出獨具魅力的文旅產品,游客在體驗朝鮮族文化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為延吉市的文旅產業帶來了顯著增長。自2023年以來,延吉市的文旅產業接待海內外游客2646.4萬人次,同比增長314%。據《2023年旅游大數據報告》顯示,這一成績成為“2023年熱門郡縣鄉鎮第2名”,以第4名的出色表現躋身全國熱門小眾目的地TOP10榜單。這一成績列居東三省首位,領跑東北文旅產業蓬勃發展。
這一成功背后,新媒體的積極運用功不可沒。通過新媒體平臺,延吉市將其豐富的朝鮮族傳統文化、民俗風情以及地方特色傳播至各地,在中國范圍內推動了多元文化的傳播和共享。這種跨文化傳播吸引了更多文化愛好者,為深入了解中國朝鮮族文化交流貢獻積極力量。
近年來,學者對少數民族跨文化傳播問題展開了研究。陳菁瑤以藏族電影為例,探究了藏族題材電影的主題思想和敘事方式的變化,指出這類電影構建多元開放的國家形象,具有獨特的跨文化傳播價值。陳達元研究“傣族民間敘事長詩《召樹屯》”的跨文化傳播,提供獨特傳播策略。齊跡分析新媒體環境下少數民族文化的跨文化傳播,呼吁抓住新媒體的機遇,更好地進行文化傳承。方世敏在2001年提出了民族旅游中的跨文化傳播問題,提出了在開發民族旅游時防范跨文化傳播負面效應的建議。
盡管已有學者對電影、紀錄片、文學作品等領域的少數民族跨文化傳播進行了研究,但對少數民族城市中的跨文化傳播尚未有深入探討。文章結合跨文化傳播理論和新媒體與文化傳播理論,通過案例研究和內容分析方法,深入挖掘延吉市少數民族城市在數字時代的傳播特征,對新媒體平臺上文化表達的分析,展示中國少數民族城市文化傳播在新媒體時代的獨特魅力。
總體而言,新媒體的運用為延吉市在中國范圍內的文化傳播開辟了新的道路。通過新媒體平臺,延吉市將多元文化傳遞到中國各地,為少數民族文化在國內的推廣樹立了成功的典范。這一成功既體現了延吉市對傳統文化的珍視,也為中國文化多元性的推廣提供了有力支持。
新媒體平臺上延吉市的跨文化傳播
跨文化傳播自20世紀40年代后期霍爾提出《無聲的語言》以來,經歷了數十年的演變,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逐漸發展成為獨立學科。在中國,文化研究學者孫春英為跨文化傳播提供了系統的理解,將其內涵分為三個主要方向。跨文化傳播涉及不同文化背景個體之間的交往和互動。這種跨文化交流中,人們在不同文化環境下生活,擁有天然的思維、生活方式和性格的多樣性。這一方向的研究強調“擁有差異歷史文化特色的群體進行的信息交流活動”,同時包括不同文化元素在全球范圍內的融合、變遷和傳播;跨文化傳播涉及信息的編碼和解碼,由來自不同語境的個體或群體進行傳播;由于參與傳播的雙方存在著不同的符號系統,跨文化傳播成為一種符號交換的過程。基于上述理論框架,選擇延吉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深入剖析在一個國家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傳播過程中所涌現的跨文化傳播現象。延吉市作為富有朝鮮族文化特色的城市,將為研究提供一個豐富而獨特的案例,有助于揭示中國國內少數民族地區跨文化傳播的特殊性和挑戰。
在當今數字化時代,延吉市作為2023年熱點旅游城市,通過各類數字平臺積極展開了跨文化傳播,將多元文化特色深入推廣,成功實現了文化傳播的全方位拓展。
多媒體呈現朝鮮族傳統文化。延吉市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通過圖像、視頻、音頻等多媒體手段,生動展示了其豐富的朝鮮族傳統文化特色。將傳統舞蹈、傳統服飾、美食文化等元素在平臺上全方位展示,成功打破了地域限制,使更多人能夠深切感受到延吉市的文化魅力。
“sailing舞蹈”,源自韓國民謠,最初為專業朝鮮舞蹈愛好者配樂之一。此后,許多舞蹈愛好者采用朝鮮族舞蹈配樂,引發延邊地區“sailing”舞蹈熱潮。游客身著朝鮮族傳統服飾“赤古里”,在社交媒體上發散“sailing”舞蹈,體驗朝鮮族地區民俗文化。在傳統服飾方面,延吉市通過新媒體平臺塑造“朝鮮族公主”的形象。這一創新舉措將服飾、妝容、寫真有機融合,吸引著游客們紛紛前往朝鮮族民俗園。以小紅書平臺為例,話題“朝鮮族公主”“延吉公主”瀏覽量高達629.9萬次與9444.1萬次,使得朝鮮族服飾打破了傳統印象,成功進入中國大眾的視野。
美食文化更是延吉市的熱門話題。延吉以“朝鮮族美食”“帶著1T胃吃遍延吉”等標簽迅速崛起,強勢進入新媒體領域。這一舉措吸引大量游客,紛紛感受東北風情與朝鮮族特色的融合。這種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全方位展示,使延吉市獨特文化深入人心,打破對邊陲小鎮的印象,在中國多彩的文化舞臺上贏得了更多的關注。
互動性傳播拉近文化距離。延吉市通過在線互動等多種方式,與廣大網友實現實時互動,進一步拉近地域文化的距離。這種互動性傳播促進了地域文化的共融與交流。Web3.0時代,去中心化的社交媒體使人人均可成為新聞的創作者。延吉市在年初吸引了各大平臺大小博主前去打卡,他們自發整理豐富旅游攻略,使游客可以根據網友的經驗整理出符合自己興趣和需求的獨特方案。
小紅書平臺上,“延吉攻略”話題瀏覽量達1.8億,包含各類攻略,從“最全保姆級攻略”到“延吉土著攻略”再到細化身份特征的“學生攻略”,這些內容廣泛分享。在評論區,游客們不僅分享自身經驗,還在各自評論下提出問題,得到來自不同地區的解答。2023年年初,圍繞延吉的“狗肉湯飯”話題引發巨大爭議。網友們熱烈討論,不僅解開疑問,也在討論中收獲延吉文化的深度理解。盡管這一負面消息引起了很大的關注,但網友對延吉的興趣并沒有減少,相反,網友對延吉的文化特色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
通過情感共鳴,延吉市與網友們共同形成了對延吉朝鮮族文化特點的集體認同,提升了文化影響力。這樣的互動性傳播不僅拉近了文化的距離,更是建立一種積極互動的文化生態,促進了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多語言傳播拓寬觀眾群體。新媒體平臺上,延吉市巧妙運用多語言傳播策略,通過中朝配音、字幕等多語言方式,讓更多不同語言背景的國內觀眾深入理解和欣賞朝鮮族文化,促進了觀眾的認知和接受。
延吉市以中國朝鮮族的特色文化為亮點,通過多語言傳播策略在新媒體平臺上展示了這一獨特文化。公交車的雙語播報、道路上的雙語路牌成為吸引游客的獨特景觀。這不僅僅是簡單的語言特點,更是一種文化融合的表現,為游客提供了更貼近本土化的體驗。
在宣傳家鄉文化時,延吉市的市民們與各大官媒也采用朝鮮語配音+中文字幕的策略,為觀眾展示了最具特色的雙語環境。這種多語言傳播方式不僅提升了文化傳播的深度,也更加貼近不同觀眾群體的語言習慣,使文化傳達更為全面。
通過多語言傳播,這種開放式的傳播方式有助于建立更廣泛的文化交流平臺,促進不同語言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為延吉市的朝鮮族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延吉市的跨文化傳播困境
隨著互聯網推動,新媒體發展進程加快,愈多用戶加入平臺分享的行列,成為城市形象的重要宣傳窗口。但隨著創作者數量的增加,延吉市也面臨著一系列跨文化傳播的困境。
用戶常以“小韓國”來定義延吉。盡管延吉市以中國朝鮮族特色文化為亮點,在新媒體平臺,一些用戶習慣以“小韓國”定義延吉。對延吉做宣傳時,以“不是韓國去不起,而是延吉更有性價比”來定義延吉市,這種定義雖有助于傳播,但也增加了網友對中國朝鮮族的刻板印象,使得更多被視為韓國文化的另一處地區,這種標簽化定義可能導致觀眾對延吉的真實面貌產生偏差,使文化傳播受到局限。
平臺出現同質化現象。隨著用戶加入分享隊伍,新媒體平臺上的內容也呈現同質化現象。相似攻略、體驗分享使延吉市在觀眾眼中失去獨特性,使觀眾對延吉的興趣減弱,難以找到真正獨特而吸引人的亮點,從而失去了解延吉市的熱情。
延吉自身官方賬號發展停滯。雖然新媒體平臺上有大量的個人創作者分享延吉的文化和信息,但延吉市自身的官方賬號在新媒體上的發展相對滯后。作為圖文攻略代表,小紅書缺乏官方號的入駐、這種官方賬號的停滯可導致對延吉文化的權威性傳播不足,觀眾在獲取信息時更多地依賴個人創作者,這可能帶來信息的片面性和不全面性。
延吉市的跨文化傳播方向
提升官方賬號活躍度。延吉市可以加強官方賬號在新媒體平臺上的活躍度,全面建立賬號,推動更全面的文化傳播。延邊文旅可制定更多有深度的文化欄目,包括介紹朝鮮族傳統節日、民俗活動、手工藝品等具體元素,深入挖掘和呈現延吉市獨有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官方賬號可以積極回應用戶的評論和提問,與網友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
鼓勵創作者多樣性,減少文化折扣發生。為了避免新媒體平臺上出現同質化現象,延吉市可以采取措施鼓勵創作者展現多樣性的文化元素。設立創作獎勵計劃,吸引更多創作者表達對延吉文化的獨立見解。此外,延吉市可建立文化創作交流平臺,定期組織座談會分享經驗,激發更多創意表達,展示更為多元的朝鮮族文化。
推動更多正面定義,提升更多意義協同。為更準確地定義延吉市,應當積極推動更多正面的文化定義。延吉市可引導用戶以更準確地角度來詮釋延吉,凸顯獨特性,提高觀眾對延吉的認知度,建立積極的文化形象。
除自身的努力,延吉市還可借助其他相關機構、明星等的力量,共同推動文化傳播。通過形成更多意義協同,延吉市的文化將更加深入人心,產生更大影響力。
伊尼斯在《傳播的偏向》中指出:“一種新媒介的出現將會導致該社會的顛覆性變化”。在眾多跨文化傳播議題中,國內多民族所形成的跨文化傳播現象成為不可忽視的主題之一。通過深入研究延吉市在新媒體環境下的跨文化傳播,揭示了其在文化傳播領域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通過對短視頻平臺的研究,可以了解到短視頻熱點文化在新媒體平臺上如何迅速傳播。這表明新媒體的特點為中國朝鮮族文化的傳播提供廣闊的空間。然需注意的是,這種跨文化傳播也面臨著文化差異、語言障礙等多重難題。另外,通過對延吉市的研究,深入剖析了新媒體平臺上的跨文化傳播實踐。延吉市充分利用短視頻、社交媒體等多媒體手段,生動展示豐富的朝鮮族傳統文化特色。通過互動性傳播,拉近了文化距離,使觀眾深入了解和欣賞朝鮮族文化。
通過以上內容的分析,新媒體平臺對延吉市形象的塑造具有強有力的效果。然在這一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困境,如用戶對延吉市定義的單一、平臺同質化等問題。為了應對這些困境,文章提出了一些建議。延吉市可以通過提升官方賬號活躍度推動更多正面定義,提高文化傳播的深度和廣度。需加強對多語言傳播的重視,以拓寬觀眾群體,使更深入理解和欣賞朝鮮族文化。延吉市在新媒體時代將迎來更為繁榮和多元的文化傳播。但是,文章僅粗略展示延吉市在各平臺的跨文化傳播過程,對不同賬號沒有加以細致分析,今后將在創作實踐中不斷完善,豐富新媒體視域下延吉市跨文化傳播的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