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以辰 田野
浙江紅色法治人物文化擁有豐富的歷史積淀,承載著中華民族法治文化的珍貴遺產。其在加強紅色法治文化的弘揚、推動國家法治體系傳承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然而,在新時代背景下,浙江紅色法治人物文化的保護與利用面臨諸多挑戰,如管理體制不順、產權歸屬復雜、陳展模式老舊、宣傳力度不足等問題亟待解決。為此,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有效對策,包括提升文化底蘊、加強影響力、有序科學利用、創新管理模式、多元籌措資源等,旨在推動浙江紅色法治人物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為法治文化的繁榮做出積極貢獻。
百年前隨著中共一大的召開,黨的新征程拉開序幕,紅色法治建設也開啟了新篇章,一大批紅色法治人物懷著滿腔愛國熱情,四處找尋救國之道;拋家舍業,毅然投身革命洪流;建章立制,為中國法治事業和人民司法制度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紅色法治人物”主要包含五四運動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展法治探索的人物,如梁柏臺、何思敬、沈鈞儒等。浙江蘊涵著豐富的紅色法治人物文化資源,這些資源對浙江地區的紅色法治文化傳承與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綜上,浙江紅色法治人物文化保護及利用研究是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留下的珍貴法治文化資源的一種保護性發掘,也是目前發展和傳承紅色法治文化的重點之一。
浙江紅色法治人物代表與文化價值
浙江代表性紅色法治人物介紹與貢獻。沈鈞儒,中國民主同盟的創始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和民盟中央主席等職,被譽為“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幟”“愛國知識分子的光輝榜樣”。
梁柏臺,中國近代無產階級革命家,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重要領導人,人民政權第一位司法部部長、檢察長、中國勞動改造教育感化制度的創始人,第一部紅色憲法起草人,被譽為人民法制和人民司法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是依法執政、依法治國的先驅。
何思敬,是《共同綱領》和新中國首部憲法起草人之一,被譽為“紅色法學泰斗”。在法學的教學和研究中,何思敬一貫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法律觀,堅決摒棄把法單純歸結為法律的規范主義和注釋學派的研究方法,注重對實際法律關系的研究,為建立新中國的法學教育體系作出了貢獻。
紅色法治人物文化的傳承價值。加強紅色法治文化的弘揚,浙江紅色法治人物文化是通過長期的革命斗爭逐步演化形成的,該文化的形成是眾多無產階級法學家共同努力形成的,該文化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新時代法治建設和改革提供了重要支撐。浙江紅色法治人物文化作為優秀的紅色法治文化遺產,其中包含了豐富的法治文化與歷史資源,代表著中華優秀紅色法治文化,這些紅色法治文化能對人民群眾產生十分有利的影響。學習該文化可以加強人民群眾對紅色法治文化的熱愛,同時也能激勵江浙滬至全國范圍內的紅色法治人物文化保護事業的蓬勃發展。
推進國家法治體系傳承發展,探析和研究紅色法治人物文化的現狀,將極大地推進新時代法學理論創新和實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可參考思路。相關文化與精神在新時代的環境下繼續發展,例如從梁柏臺法治思想到馬錫五審判方式再到楓橋經驗。由此可見紅色法治人物文化對于相關治理體系和能力的引導與提升。這些制度與政策同樣為弘揚傳統紅色法治,守好紅色根脈打下了堅實基礎。
浙江紅色法治人物文化的現狀與問題
浙江紅色法治人物文化保護現狀。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的進一步發展,法治文化的繁榮發展越來越成為國家民主法治自信的源泉。目前是21世紀初葉,距蘇維埃政權紅色法治已過90余年。隨著時間的流逝,紅色法治人物文化的傳承保護與利用也日漸薄弱,情況不容樂觀。
首先有值得肯定之處,例如對沈鈞儒先生資源的傳承保護與利用。沈鈞儒故居在抗日戰爭時期被破壞,1998年政府在原址復建,并將祖居辟為“沈鈞儒紀念館”。紀念館通過塑像、實物陳列及圖片展覽的形式,較為全面地展現了沈鈞儒先生的一生。通過這些展陳,可對沈鈞儒先生有了較為詳細的了解。在實踐傳承方面,其與嘉興市多家中小學簽訂合作協議,通過“小小講解員”“小小研究員”等不同活動,讓沈鈞儒精神進入課堂,助力中小學生學習相關思想。目前,結合沈鈞儒先生逝世60周年紀念,沈鈞儒紀念館將對所涉展陳資料進行更新,并增加新媒體傳播手段。
但同樣存在著不足,被稱為“紅色律師”的陳志皋和被譽為法學、政治學領域的開拓者的潘念之,目前仍無相關政府和地方組織進行傳承與保護。例如,潘念之先生故居和其安眠地位于紹興市新昌縣,但因受重視程度并不高,導致其故居在2022年因失火燒毀。目前隨著新昌縣當地對其的關注,其故居的修復工作也于2023年提上日程,并積極規劃大型紀念館的籌建工作。
總體而言,浙江紅色法治人物文化保護現狀呈現出不協調不平衡的狀態。同為紅色法治人物,但各地市對紅色法治人物文化傳承保護政策各有不同,導致了不同地市之間紅色法治人物文化傳承保護與利用水平存在較大差異,人們無法較好地了解和學習紅色法治精神。
存在的問題與挑戰。管理體制不順,產權歸屬多頭,從源頭上來看,紅色法治人物文化資源管理主體眾多,包括地方政府、公共機構等單位。不同主體對紅色資源的認識和管理能力存在差異,因此產權歸屬問題時有發生混亂。目前政府機構承擔了大部分紅色法治人物文化資源的管理工作,這種行政化的管理體制導致了資源管理部門職責重疊、互相推諉,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從而導致管理效率低下。其次是市場化原因的不足,在紅色資源的管理中,市場調節機制的作用不夠充分。相關產業的發展過度依賴政府的計劃安排和財政支持,這導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優化利用受到了限制。
展陳模式老舊,宣傳力度不夠,傳統的紅色法治人物文化資源展陳模式大多采用文字和圖片的陳列形式,缺乏新穎性和交互性。這種單一的展陳形式難以引起觀眾的興趣,不能很好地傳達紅色法治人物背后的革命故事和精神內涵。并且觀眾在參觀紅色資源展陳時,往往只是以旁觀者的身份,缺乏情感共鳴和互動體驗。
在宣傳方面,相關資源投入主要局限在傳統媒體如電視、報紙等,缺乏多元化的宣傳渠道。然而,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觀眾獲取信息的途徑也多樣化,傳統宣傳方式已不能滿足觀眾的需求。
修繕保護受限,社會資源利用不足,浙江紅色法治人物資源保護主要由政府部門牽頭,社會力量未得到充分調動與發揮。由于各級政府在紅色資源保護的側重點存在不同,也導致了浙江不同地區間對紅色法治人物文化資源保護的投入存在差異。部分地區由于疏于對相關資源的發掘與保護,導致部分紅色法治人物文化資源未被針對性的利用及開發,整體環境亟待優化。
產業結構單一,轉型升級迫切,目前對于浙江紅色法治人物文化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的側重點在于黨史學習教育方面。雖然這些紅色法治人物文化資源的利用已經能滿足大部分教育需求,但千篇一律的利用方式將導致這些紅色法治人物文化資源存在雷同性,進一步導致人們的參觀和學習意愿降低。面對新一代的青年,在此基礎上挖掘不同產業表達及利用形式是重中之重。
浙江紅色法治人物文化的利用和保護對策
提升文化底蘊,加強影響力。紅色法治人物文化資源的保護需要超越單純的物質保護,更需要注重文化精神與內涵的傳承和弘揚。通過深入挖掘紅色法治人物文化資源所蘊含的思想精華和時代價值,可以將其轉化為文化軟實力,進一步加強對外影響力。同時,紅色法治人物文化資源處于廣泛的“大眾記憶”之中,它們所代表的精神和價值觀念也深深影響著中國人民。
同時可以培養當地居民或村民成為紅色法治人物文化宣傳員。當地人民并不知曉或是不重視當地的紅色法治人物資源,對其遺存物品也沒有保護觀念。志愿者需要擔負起文化傳播的使命,通過口述向村民介紹紅色法治人物的作為影響,讓他們對長期生活的家鄉人物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激發當地人民的文化認同以及對紅色法治人物的歸屬認同。
有序科學利用,提高協調力。除利用加增紅色文保單位、提升紅色文保等級等傳統手段保護資源的對策建議之外,借助新時代的傳播媒介對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搭建新型交互平臺,構建紅色法治人物研學活動,以此形成文旅交融模式。在此基礎上,深入開展校地融合工作,打造“校園紅色法治精神培養”模式。在先行試點的框架下,選取合適的中小學與周邊紅色法治人物場館對接,簽訂協議,制定相關優惠政策,以此定期進行紅色法治文化的宣傳培養,構筑在身邊的紅色法治文化新平臺。
此外還應以紅色法治人物文化為主題,結合新時代公益文創設計理念,開發一些文化創意產品,增加傳播力。可在抖音等視頻或社交平臺上線“紅色法治人物紀念館打卡計劃”活動,設立蓋章打卡地點,對游客發放《小圖冊》,若能集齊全部印章,可領取紅色法治人物IP的文創紀念品一份,讓更多的人體驗到紅色法治人物文化資源的創新利用。
創新管理模式,提升吸引力。可以參考外省相關政策規定,例如《四川省紅色法治文化遺存目錄編制管理工作規范(試行)》來制定《浙江省紅色法治人物文化編制管理工作規范》,通過相關政策的制定來進一步完善紅色法治人物文化資源的保護。紅色法治人物文化資源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陣地,也是發揮時代楷模示范引領作用的重要平臺。通過對不同年齡層次游客的分析,并結合每名紅色法治人物的人物特色制定不同的參觀游覽路線,增加游客的喜愛程度。
各地可以組織開展紅色法治教育主題活動,在青少年中營造出濃厚的紅色法治文化氛圍。發揮紅色法治引領法治自信,將更多紅色法治人物文化資源打造成中小學生法治教育基地,使得更多中小學生參與到紅色法治人物文化資源的傳承與保護中來,讓更多青少年接受到紅色法治文化教育,感悟愛國情懷。
多元籌措資源,增強參與力。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的保護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相關文化資源保護的需要,必須借助各方力量,提供更多元化的力量。例如,通過政府投入和社會捐贈相結合的方式籌措資金;通過開展志愿者活動、培訓等方式籌措資金;通過網絡傳媒等途徑籌措信息資源。借助以上途徑不僅可以減輕政府的負擔,還能夠動員更多的力量參與到紅色資源的保護中來。
同時僅僅依靠政府來保護紅色法治人物文化資源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更廣泛的參與才能夠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例如,在云南省保護西雙版納革命舊址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當地居民的主體作用,將紅色資源和旅游業相結合,實現了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在經濟效益的驅使下,相關人員不僅能對紅色法治人物文化資源進行保護宣傳,還會進一步擴大相關人物影響,吸引人們前來參觀,達到讓更多的人熟知的良性循環。
浙江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根據地之一,有著豐富的紅色法治人物文化資源,這些資源是我國法治文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保護及利用紅色法治人物文化資源是發揚法治文化的必要選擇,是對先輩進行法治建設精神的崇高傳承。在21世紀的今天,保護及利用浙江紅色法治人物文化資源,不僅體現了法治文化自信,更體現了重要的社會責任。目前浙江已經完成了一部分保護及利用紅色法治人物文化的任務,但是還存在一定的欠缺,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傳承紅色法治血脈,賡續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