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澎
摘 要:“佛系青年”已經成為信息時代中國網絡文化中的重要表征,其代表的價值觀在互聯網、短視頻等社交新媒體中快速傳播,受到青年人群廣泛的認同與追捧。網絡“佛系青年”的行為表征中可以窺探網絡青年群體復雜的思想狀況和多元訴求,其背后潛藏著物質社會快速發展的“過熱”與當代青年慢下來、靜下心的的哲學之思。面對此種,需要探究其生成邏輯,進行針對性引導教育,進而對癥下藥地般引導當代中國青年健康向上發展。
關鍵詞:佛系青年;青年群體;價值觀
The generative logic of youth's "Buddhist mentality" phenomen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HE Peng
(School of Marxism,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China)
Abstract: "Buddhist Yout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on of China's network cultur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ts values have been rapidly disseminated in new social media such as the Internet and short videos, and are widely recognized and pursued by young people. The behavior representation of "Buddhist Youth" on the Internet can reveal the complex ideological status and multiple demands of the youth group on the Internet, which hides the "overheating"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aterial society and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the contemporary youth to slow down and calm down. In the face of this, we need to explore its generation logic, carry out targeted guidance education, and then guide the healthy and upwar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youth.
Keywords: Buddhist youth,youth groups,value idea
自從歷史邁入新時期至今,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持續引領下我國社會青少年群體的價值觀日益得到培養與塑造,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培育了大批接續人與奮斗者,中國青年堅定的走在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之路上并不斷放飛個人理想。然而“佛系”文化的興起,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中國青年思維思考邏輯。“佛系”心態的青年以有緣即可、一切看淡、不犯錯誤、不擔責任、無所畏懼的生活方式與行為態度,體現出當代青年獨特的生活理念與價值主張,看似是豁達開朗、怡然自得的心境,實則是折射出當代青年人群所面臨的現實困境。信息時代青年亞文化現象層出不窮,這種獨特的“佛系”心態成為信息時代亞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其背后反映著信息化時代青年精神文明追求的缺位,以及當代中國青年面對物質生活之困境的迷惘。由此,立足于青年“佛系”心態現象的表征,去探究其生成邏輯是什么,如何進行針對性引導教育,進而對癥下藥地破除心態困境,幫助當代中國青年健康向上發展。
一、網絡“佛系青年”現象的表征解讀
(一)隨性自由的價值觀選擇
一個社會中最有代表性的群體便是青年群體了,青年群體最風華正茂、最芳華絕代、最英姿颯爽,有著崇高理想和遠大抱負,如同東方剛升起的太陽一般朝氣蓬勃。青年群體的精神狀態是未來社會精神面貌的“晴雨表”,它預示著一段時間內社會文化氛圍的走向。青年群體的價值觀念、社會心態即受著社會環境的影響,又對社會環境起著反饋作用,為什么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培育青年形成良好的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回答道:“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1】新時代偉大夢想的實現離不開志存高遠又腳踏實地的青年群體,以舍我其誰之氣魄,行胸懷天下之擔當,是新時代所倡導的。與主流倡導的青年形象不同,“佛系青年”心中秉持“我寧愿什么也不做也不愿犯錯”、“是我的終究是我的不是我的也要不來”等理念,網絡“佛系青年”將個人與社會、民族、國家相隔離開來,輕視個人目標,淡忘國家、民族理想,把該承擔的社會責任視而不見。在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上否定社會道德準則,模糊社會價值標準。【2】網絡“佛系青年”沉醉于價值迷亂的精神世界,并將其主張外化于行,價值標準和價值內容虛無是最突出的特點,假以“頓出紅塵”之姿態,實則放棄精神之追求。
(二)生人社會的世界觀表達
心態是內在情緒的外部表現,但網絡"佛系青年"所表達情緒的并不是完全意義上對人生的徹底絕望,并沒有真的達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剃度入佛階段。“佛系青年”以拿得起放得下,主張享受當下,幸福至上自居,并以此來逃避現實世界。究其背后其實是遁世主義的另一個消極善,即以冷寂和孤獨為主體形式的心靈宣泄。當今世界信息化、虛擬化的快速發展導致了社會與人逐漸被“符號化”,熟人社會進而發展為生人社會,世間一切皆可以用冷冰冰的“符號”所替代,久而久之人與人之間仿佛存在著隱性的情緒將彼此相隔開來。這種冷漠和孤寂的心靈感情進一步被“佛系”心態所放大,逐漸形成了對事物之冷清、對世界之冷淡、對人心之冷漠。個體與他人、個體與社會被孤僻的情緒牢籠所隔絕,這種情緒隔絕是個體在逃避社會特殊而普遍的聯系下所形成的感情失位,并以此為借口去尋找心靈的安寧之所在。而這也和佛教中的靜逸心態迥異,因為前者是以自我為核心的感情缺失,而后者則是要從佛陀的覺悟中提升品性。而從中也可以窺見,作為“佛系”心態的內在情緒價值追求,喪失了其原本所尋求的真情與心性歷練,其心境反而被無盡的冷寂與孤寂所圍困,逐漸的發展為缺乏意義內核的消極情緒。
(三)厭世主義的人生觀追求
意念與信仰是基于自身認知帶著熱愛情感而升華的堅定地心理行為并會在某些特殊時刻會轉換為現實行動。意念與信仰的形成,需要把個人情感與信仰客體進行結合,其中不僅發揮了非理性的情感作用還夾雜著對于客觀事物的理性思考。實現感性認識向著理性信仰的飛躍,以高度的認同與崇奉,樹立對崇高信念客體的敬仰與神圣,并以堅毅的意志形成維持信仰的強大意念品質,在堅定信仰中展現出脫凡的人格魅力。在這種狀態所形成的“佛系青年”,其崇高的科學信仰客體處于一種“失位”狀態,表現為在面對科學的價值目標和崇高的信仰目標上,其表面是不積極的隨性心態,其本質是不作為的意志沉淪,由此會導致青年缺失堅定信仰又無意念生成的心理超越性機制,從而無法找到堅定的階段性目標與人生目標。因而就會導致個人對信仰、意念的不作為,甚至失去信仰和意志,從而陷入意志頹廢主義、價值虛無主義的危境。
(四)“快節奏”與“緩一緩”
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3】現代生產力急速發展推動著社會生產、生活快速轉變,不僅引起了物質文明的快速發展,還對精神文明起了一系列明顯的影響,享樂主義與奢靡之風不斷在社會興起,物質追求是主要的,精神追求變得可有可無。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社會意識伴隨著社會存在的快速發展而發生變化,但社會意識本身卻有著相對獨立性,這意味著,在現代社會條件下,部分青年群體會存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精神生活缺乏充實,這時候就會陷入到一些錯誤的價值觀念之中,享樂主義便是其中之一。享樂主義的新主張與“佛系青年”的生活與行為方式十分契合,強調享受在前奮斗在后,注重物質的享受同時,欲以極小的付出換取極大地回報,對難以做到的或需要費神費力的事情他們選擇暫時逃避或者“緩一緩”,追求精神上的片刻愉悅。這種“快發展”與“緩一緩”表面上體現的是對消費主義的柔性抵抗,其實質是對現存問題的無聲逃避。問題、競爭和挑戰是客觀存在的,并不會隨著“佛系”心態的主觀意愿就消散干凈,“佛系”心態是青年個人面對現實的主動逃避,是以低級獲得感、滿足感掩飾自身內心不安虛偽的善。
二、網絡“佛系青年”現象的生成邏輯
(一)現代資產階級思潮自由泛濫導致部分青年價值觀混亂迷失
后現代主義思潮主張消解一切,要求擺脫現實羈絆,崇尚個性、自由與解放,強調事物“非確定性、非中心性、非整體性和非連續性”的“四非”多元化價值規范體系。后現代主義者把事物內在的連續性、歷史的連續性割裂開來,認為它們之間沒有連續性,整體性,中心性,因而存在不確定性。大肆宣揚人是絕對的單獨個體,個體相互之間沒有道德義務,不受任何外在或內在的制約,更不需要承擔任何的政治責任和社會歷史使命。在后現代主義視域中,只有這樣的人才是真正自由和自主的人,才能充分展示人生的價值和意義。【4】在后現代主義的思潮影響中,一些人甚至主張唯有自己的真實感受才是真理的唯一尺度,一切都由自己的想法去評判,個人利己主義日益膨脹和發展,權威便顯得日漸式微。當代青年生活在此種環境之中,不免會被不良思潮所左右,其行為也會隨之與社會要求有所出入,部分青年對遙遠未來的追求僅僅停留于有限時間內的目標,對人生奮斗目標閉口不談,對非利于己的事情絕口不提,奉行著“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關你屁事,關我屁事”兩大人生信條,在個人利己主義的道路上愈走愈遠。一切都由著自己的智慧和知覺去體驗、評判和反應,在權威標準缺失的情形下其結果自然也就無所謂對錯,只不過后果需要自負。【5】在此種社會思潮影響下,個人的感覺成為了評判對錯的標準,規則形同虛設,錯而不自知就成了常態,其必然的宿命便是陷入迷茫與困惑之中。在規定的標準缺位條件下,社會所倡導的價值觀便失去了參考意義,社會榜樣人物便成為了只有象征意義的吉祥物了。青年就會失去理想牽引,失去行動力,缺乏參與熱情,逐漸陷入唯心主義的泥潭之中。現實事物因我的評價才具有其存在合理的價值意義,其帶來的對一切事物抱著與世無爭的超然態度似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發展過程中需求與供給的不均衡關系致使青少年成長失衡
需求與供給需要達到均衡才能使市場趨于穩定狀態,人的需求亦是如此,人的發展伴隨著人的需要發展而不斷變化,人的需要伴隨著人的發展變化而不斷拓寬,青年的發展若缺乏了某些需求的供給則會出現成長波動。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求可以分為最基礎的,與生俱來的,并不同層次結構的五種需求。這五種需求包含了生理、安全、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實現,是指引和激勵個體發展的內在源泉,每個人通過對需求的追求程度不斷的完善自我。但在實現需求過程中并非是線性和一帆風順的,由于現實環境和自身條件的相互制約,加之個體的需求滿意程度各不相同,可能導致并不會完全實現某一需求和全部實現所有需求。這就會引起人的內心情緒波動,甚至影響到價值觀的選擇,如自身去實現高層次需求時需要消耗較大的成本或已經超出自身能力范疇,而他人卻能很輕松獲取。此時人的內心活動是復雜多樣的,尤其是在對比后存在著較大的心理落差,往往就會出現失落、失望、渴望、驚羨甚至妒忌等情緒變化,短期內情緒的變化可以通過自身暗示而調整過來,但長時間的情緒積累則會產生價值觀的轉變。當明知有些需求未能實現或實現的程度不夠時,就會停留在低層次的需求上,用低級物欲慰藉自身,物欲裹挾便是真實寫照。物欲裹挾是指沉迷于物質享受,將物作為衡量人的價值標準,將物質享受視為慰藉心靈的手段,忽略了自我精神向度的滿足的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狀態。【6】但是低層次需求滿足后也會持續提升對高層次需求的強度,想要和得到之間仿佛隔著不可跨越的橫溝,當自身面對高層次需求時,會產生情緒和心理上的淤積,長此以往這種失衡的狀態會產生妄自菲薄式的想法以及自我否定式的麻木不仁,從而進一步停留在低層次的滿足反復惡性循環,從表面上來看便是一副超然出世的“佛系”心態,實則是借口用于麻痹和隱藏自己的內心,這便是造就“佛系青年”產生的客觀原因。
(三)個性文化追求與主流文化倡導差異導致部分青年心理落差
一個健全的社會總是區分為主流文化與各種類型的亞文化,在價值文化多樣化的現代社會更是如此,佛系文化就屬于亞文化,受到主流文化的注意和批評。【7】社會正在快速轉變,其在加強自身主流話語過程中會出現對某些群體失范和過剩,而寬泛化的個性文化追求又是現代青年文化需求的特點,因此衍生出大量青年亞文化。從較大的社會變化與發展背景來看,近二十年的快速信息化、現代化發展所帶來的快節奏、功利主義以及價值文化多樣等,青年人群在面對豐富多樣的物質世界,精神心態上陷入困頓、迷失乃至虛無并不是無跡可尋的。所謂的“佛系”心態,當初只是部分失落青年在網絡上進行的自嘲式挖苦,信息智能的推波助瀾使得其快速在網絡上傳播,不少青年群體從中看到了“世界上另一個我”。不少青年朋友即刻形成共鳴,進而成為一種頗具影響力的青年次文化和社會文化現象。【8】青年時期人們會逐漸面對自身才能供給與社會生產需求之間存在差距的矛盾,其所追求的個性文化與社會主流所倡導的文化存在著差異矛盾,這時的人處于自我同一性與非我對立性角色混亂相沖突最嚴重的時期,這個過程中青年人群需要進行及時調整、轉變和解決,但在這個過程中的劇烈落差感會使其感到困擾和混亂。也正因此,青年時期更易產生價值錯亂以及心理落差,由此可見“佛系青年”背后蘊藏著多元化價值觀情境下青年的自我嘲諷、精神枯萎之癥狀。
三、網絡“佛系青年”現象的引導策略
“佛系青年”的流行背后折射出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生活,在快速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發展過程中青年群體所產生巨大的心態思想變化,反映了當代青年與先輩截然不同甚至說是截然相反的人生觀、價值觀。當代青年生活在信息和智能高速發展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人與人之間是用數字符號進行交往的,信息的傳播速度與效率極高,不免會收到各種社會亞文化的侵襲。當代青年大學生作為網絡一代,容易受到各種網絡亞文化的影響,他們既是組織者,又是參與者,在網絡世界中發布相關話題、制造文化內容、參與專業媒體的傳播活動。【9】社會亞文化源自于現實生活,由于搭上了數字智能時代的便車,在青年群體中大肆傳播,甚至發展出了網絡亞文化,這不僅擴大了亞文化的作用力與影響力,更削弱了主流文化與主流話語的權威。但是亞文化的存在不一定是反主流的,“佛系”心態能在青年群體中廣泛流行,其形成的原因、過程和發展都需要辯證的去對待,這也為把握新時代青年思想變化規律以及做好新時代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強化理想信念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熔鑄青年價值之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10】個人缺“鈣”,人的身心便會染上“軟骨病”,人群缺“鈣”,精神空虛癥便會充斥著整個社會群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起著凝魂聚力,可以熔鑄青年價值之魂的作用,是新時代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精神之“鈣”。青年是人一生成長中變化最復雜也是最重要的時期,加強對青年人生信條與價值觀的教育可以強根固本,為青年的身心健康發展提供保障作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價值信仰主張,幫助青年鑄就堅定的社會主義奮斗信仰,去治愈青年“佛系”心態之殤所帶來的信仰缺失與斗志虛無問題。
一是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崇共同理想。著力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與權威性,為培育青年身心健康發展提供保障之盾,其旨是在讓青年群體理順自身與群體、社會和國家的價值關系,彌補“佛系青年”所導致的價值失位、責任缺位,激發青年的責任情懷與對拼搏的信仰,增強青年對中國特色社會事業的自信心、同理心與責任心。
二是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精神力量。鑄就崇高的理想信念,解決精神弱化難題。理想信念是青年思想行動的“指南針”,在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要以科學的方式正確引導青年樹立理想信念,既不能將理想棄之敝屐,也不能將置之高閣。用階段性可實現的目標引導其充滿熱情和活力地面對機遇與挑戰,逐漸擺脫漠不關心的態度,讓理想之光照亮青年前方迷惘之路,讓理想信念看得見、摸得著,成為青年內心深處驅散迷茫的引路之光。
三是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道德風尚。中華民族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五千多年傳承下來的中國優秀傳統美德是我們的優秀的寶藏,這些優秀傳統美德使得中華兒女在面對日益變化的世界內心都蘊藏著銳意進取、心懷天下之心。在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路下營造良好文明之風,建設共有之精神家園,去激發青年隱藏的無盡精神力量。
(二)關注青年身心發展,以思政多元主體合力喚醒青年的自我意識
新時代青年的思想比較活躍,對待新生事物接受速度較快,有著較強的主體意識,頭腦中存在著新穎的觀念,充滿著跳躍性思維,對于新潮事物存在著好奇心強的心理特征, 但對待新潮事物同時也存在心性不夠成熟、思維邏輯不夠理智和閱歷知識不夠豐富等特征。當青年陷入“佛系”心態的迷霧中,會不自覺的把自己帶入到置身事外、遁出紅塵一般的心境。面對“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三大問題時陷入迷茫與困惑,還未入世便已覺出世。因此對青年群體的心理特征需要著重關注,走進他們的生活,對其思想動態、價值取向、行為活動和生活方式等進行深入了解,傾聽他們的心聲、看法和建議,重視其心理狀態的變化與發展。
青年群體以“佛系”心態進行自嘲,一方面用較為輕松的方式舒緩自身壓力,從而更輕松地適應社會。另一方面,利用“佛系”心態講述自身的訴求,祈盼得到社會的回應。不消多說,在這樣一個驟變的時代,當代青年的生存壓力與父輩們相比并不小,他們需要在快節奏、“內卷”嚴重的生存方式中找到適合自身的壓力舒緩方式。自嘲式認同之所以能在青年群體中快速流行,調侃自己為“佛性青年”,是因為這實際上也是用較為輕松寫意的方式釋放內外壓力,其背后是為了更好地面對壓力。一味地施壓而不釋壓,一樣會使得青年喪失奮斗志。因此,國家、社會和學校應當關注青年群體的身心發展,對青年群體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積極地向他們傳授有效調適心態的方法,針對不同的青年群體,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引導青年群體正確面對存在壓力時的心理問題,喚醒青年自我實現、自我發展的潛在意識。
(三)建多層次展示平臺,以多樣的平臺幫助個性青年進行自我實現
人的自我需要是可以促進人的自我發展的,而自我實現的需求作為需求的最高層次是需要借助各類多樣的平臺才能實現的,需要給他們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創造數量更多、質量更高并適合新時代年輕人的機遇,為新時代青年群體自我實現以及身心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現實基礎。
為此,一是以全國青少年成長計劃為導向,制定適合全國各個地方實情的青少年成長總體規劃,因材施教,針對不同需求的群體創造相對應的機遇。如開展并落實好教育部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等社會實踐項目。對已經有成熟實踐項目進一步完善,并把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相結合充分調動青年活動積極性,為廣大青年群體實現自己的才能、才華構建廣闊的人生平臺。
二要注重于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給年輕人創造良好的社會精神空間,讓主流文化去融合東亞文化中積極的一面,將“佛系青年”積極面保存下來,將其消極面去除,結合主流文化優勢面推陳出新,實現主流文化與青年亞文化的共同健康發展。具體來講, 策劃、宣傳和開展社會文化活動時要將新時代青年群體的心理特征和流行文化緊密結合,找到其背后的核心點、切入點。將青年視為活動的主體,以青年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社會文化活動,鼓勵、引導青年群體積極參與社會文化的實踐,并及時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行實時創新,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他們看待和對待“佛系”話語背后的亞文化,積極營建勇于進取的社會文化氛圍,以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各類多樣的社會平臺去幫助青年進行自我實現。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 208頁。
[2]劉波.“佛系青年”的信仰心態與文化治理策略[J].北京青年研究,2019,28(04):20-26.
[3]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頁。
[4]劉放桐等.新編現代西方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37.
[5]陶志歡.高校“佛系青年”現象的生成邏輯與引導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18,(05):100-103.
[6]李玲.青年“emo”現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探究[J].理論導刊,2023,(10):115-121.
[7]鄒詩鵬.作為亞文化以及社會情緒的“佛系”現象[J].探索與爭鳴,2018,(04):44-47.
[8]宋德孝.青年“佛系人生”的存在主義之殤[J].中國青年研究,2018,(03):41-45.
[9]馬瑤.“佛系”到“躺平”:犬儒網絡亞文化現象解讀與引導[J].西部學刊,2023,(05):73-77.
[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133頁、第17、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