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申 楊洋
摘 要: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浪潮下,保護和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變得日趨緊迫。同時,可持續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如何將綠色設計理念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產品設計中,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承并實現綠色發展,已成為當前研究的焦點。本文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出發,研究非遺文創產品的綠色設計策略,以期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非遺文創產品;綠色設計
一、引言
綠色設計是非遺文創產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非遺文創產品多元且發展迅猛,但商業化趨勢容易導致其文化價值被忽視,同質化問題嚴重,缺乏產品創新。將綠色設計理念引入非遺文創產品的開發中,不單能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提升產品的生態價值,還能為非遺文化的創新性傳承注入新的活力,符合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趨勢。總體來看,國內在非遺文創產品綠色設計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相較于國內,國外對此研究起步較早,研究成果相對豐富。國外的一些非遺文創產品成功將綠色設計理念融入到產品設計中并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本文將采用PEST分析模型,探討綠色設計在非遺文創產品中的應用,并結合案例提出非遺文創產品綠色設計策略,為推動非遺文創產品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二、綠色設計與非遺文創產品結合的可行性
(一)綠色設計的核心理念與原則。1.綠色設計的核心是可持續發展思想、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綠色設計是對傳統設計的補充和完善,傳統設計在原有設計目標的基礎上將環境屬性納入產品設計目標中,滿足了綠色性能要求,更具市場競爭力。2.綠色設計的原則,即減少環境污染、降低能耗、產品回收和零部件的再循環或再利用。國際公認綠色設計遵循5大基本原理:(1)生命周期原理;(2)3R原則;(3)PRED原理與可持續發展“拉格朗日點”;(4)黃金分割美學規則;(5)人體工學和“柯布-道格拉斯變體方程”。
(二)非遺文創產品的獨特魅力。非遺文創產品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根底,通過文化創意產業的手段開發出具有獨特文化價值和市場吸引力的商品或服務。
1.文化傳承。非遺的文創化將非遺轉化為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現代產品,在符合現代審美的同時實現了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賦予了傳統技藝新的生命,有助于保持文化的連續性和多樣性,讓更多人了解和欣賞傳統文化的魅力。
2.情感認同。非遺文創產品承載著來自地域、民族或群體的文化記憶。對消費者來說,購買和使用這些產品不僅是一種物質享受,更是一種情感上的寄托與共鳴。它們成為連接消費者與傳統文化的橋梁,讓人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溫暖和力量。
3.藝術價值與教育意義。每一件非遺文創產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它們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和升值潛力。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其通過具體的產品形式向公眾傳遞傳統文化的知識與智慧,消費者能夠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啟發,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
(三)綠色設計的非遺文創產品——以竹編手提籃為例
竹編藝術于2008年6月7日被國務院核定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寧海竹編于2015年6月被列入寧波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寧海前童古鎮竹編非遺文化繼承人楊維爐擯棄了前輩只做竹籃、陽帽、簸箕的思維模式,融入當下潮流元素,編制了許多如竹編手包、竹編熱水壺套、竹編戒指等別有風趣的竹編文創產品,吸引了不少年輕人。
(1)材料選擇:竹編手提籃原料為優質竹材,環保、可再生、生長速度快。用環保染料對竹子進行染色,既避免了有害物質的釋放,又保證了產品的安全性。為當地竹農帶來經濟收益,推動可持續發展。(2)設計理念:手工藝人在制作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產品的實用性、環保性,還要注意產品的多功能性。匠人們通過巧妙的設計將竹編手提籃變得更加輕便與耐用。在產品包裝上保持傳統美感,使其既可作為購物籃使用,又可擺放在家中作為裝飾品供人們欣賞。(3)環保性:手藝人在制作過程中遵循了綠色設計的原則。在產品包裝上采用了可降解、可回收利用的包裝材料,其環保性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
三、非遺文創產品綠色設計困境的PEST分析
(一)政治環境。1.政策法規的不確定性:某些地區關于綠色設計和非遺文創產品的政策法規不明確,政策變動帶來不確定性。非遺文創產品綠色設計在實際操作中面臨挑戰,不利于長期規劃。2.國際貿易壁壘:在國際市場上,不同國家對綠色設計產品的標準和要求不同,這可能會成為非遺文創產品綠色設計進入國際市場的難題。
(二)經濟環境。1.產品成本:生產成本的控制是決定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綠色設計需要采用更環保的材料和生產工藝,產品制造成本會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非遺文創產品的市場競爭力。2.市場需求的不穩定性:受經濟波動、消費者購買力等因素的影響,其市場需求也會發生變化。這可能造成傳統非遺文創產品綠色設計市場需求的不穩定性。
(三)社會環境。1.文化認知差異:不同社會群體對于非遺文創產品綠色設計的認知和理解可能存在差異,這可能會影響產品的接受度和市場推廣。2.消費者教育程度:消費者對綠色設計的認知參差不齊,這可能需要非遺文創產品綠色設計在市場推廣時進行更多的消費者教育。
(四)技術環境。(1)技術更新速度:綠色設計領域的技術和工藝不斷更新,這要求非遺文創產品綠色設計保持對最新技術的關注和應用。(2)技術實現的難度:某些綠色設計技術可能難以實現或成本較高,這會限制非遺文創產品綠色設計的創新和發展。
四、可持續發展視角下非遺文創產品綠色設計策略
(一)政策驅動。政府應出臺針對非遺文創產品綠色設計的專項扶持政策,如稅收減免、資金補貼等方式鼓勵企業與設計者對非遺文創產品進行綠色創新。同時,加強與國際組織的合作,借鑒國際綠色設計的先進理念和技術,提升中國非遺創意精品國際競爭力。
(二)法規引導。制定和完善相關法規,明確綠色標準、認證程序和監管機制,確保綠色設計的合規性和可持續性,推動行業的綠色標準化發展。
(三)市場導向。深入研究消費者對于綠色環保和非遺元素的偏好,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發產品,并通過市場調查,為產品制定合理的定價策略。加大教育和宣傳力度提高消費者對綠色設計的認知度和接受度。
(四)降低生產成本。優化生產工藝,對非遺文創產品進行生命周期評估,包括材料選擇、生產過程、使用階段和廢棄處理各個環節的環境影響與資源消耗,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五)加強社會參與,推動文化傳承。鼓勵社會各界參與非遺文創產品的綠色設計過程。積極與科研機構、高校等其他領域跨界合作引入新的設計理念。通過多方合作和共同參與提升產品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推動非遺文化傳承與可持續發展。
(六)技術創新與研發。關注綠色設計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發展趨勢,利用數字化和虛擬技術將非遺技藝、傳統工藝品等轉化為數字資產。積極研究和應用生物降解材料、節能技術等新材料、新技術。通過智能化和交互設計提升用戶體驗,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市場競爭力。
綜上所述,盡管非遺文創產品的綠色設計面臨諸多挑戰,隨著綠色設計理念的進一步普及和技術的不斷創新,相信非遺文創產品的綠色設計將取得更加顯著的成果,為促進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參考文獻:
[1]郭偉祥.用能產品綠色設計淺議[J].日用電器,2010,(10):21-24.
[2]葉軍.淺談藝術設計中的可持續性發展[J].設計藝術,2004,(02):71-72.
[3]賀克,馮偉一.可持續發展對綠色包裝設計的影響[J].美術大觀,2009,(08):122-123.
[4]周正.綠色旅游背景下的生態文明建設路徑研究[J].旅游與攝影,2023,(16):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