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
預收費是一種常見的商業模式,廣泛應用于服務業。近年來,部分養老機構出于迅速回籠資金、增加客戶黏性等目的,采取了預收費模式運營。
“養老機構在預收大額費用后,出現資金鏈斷裂或者倒閉的情況,對老人的傷害實在太大了。”在河北省廊坊市一家養老機構養老的趙樹國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對老人而言,捂好錢袋子太重要了。
為了規范養老機構預收費行為,從源頭加強治理,民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公安部等七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加強養老機構預收費監管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旨在規范養老機構預收費,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
意見自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到底什么是養老機構預收費?
意見明確,養老機構預收費是指養老機構提前向老年人或者其代理人收取一定額度費用,并承諾在一定時間內,按照服務協議約定提供相應養老服務的行為。養老機構預收的費用主要包括養老服務費、押金和會員費。
在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副司長李邦華看來,預收費在一定程度上,讓老年人及家屬享受了優惠的價格,還節省了逐月交費的時間成本。
“但我們也發現,一些養老機構預收大額費用后,出現了不按合同履行義務、資金管理使用不規范、資金鏈斷裂破產倒閉等情況,導致風險積聚。甚至有一些不法分子,打著‘養老服務的名義,宣稱‘高利息、高回報,通過預收費等形式實施非法集資,騙老年人的養老錢,嚴重侵害了老年人財產權益,破壞了養老服務市場秩序和發展環境。”
對此,李邦華表示,意見的頒布和實施,可以規范養老機構預收費行為,強化全鏈條監管,有利于降低資金安全風險,能更好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促進養老服務業健康有序發展。
意見共有4個部分14項,主要內容包括:界定了預收費的內涵,將養老服務費、押金和會員費全口徑納入監管;明確了收取要求,限定了養老服務費最長收取時限和押金最高預收額度,列出了會員費收取的“負面清單”情形等;強調了使用用途,防止養老機構成為斂財平臺;強化了多元監管,提出了預收資金分類管理、風險隱患分類處置要求等。
那么,養老機構要預收費,接下來該如何收?
在規范預收費行為方面,意見鼓勵養老機構采用當月收取費用的方式,向老年人提供服務。
意見明確要求養老機構應當在服務場所、門戶網站等顯著位置公示預收費項目、標準等信息,并向負責監管的民政部門報送。養老服務費預收的周期最長不得超過12個月,對單個老年人收取的押金最多不得超過該老年人月床位費的12倍。
同時,養老機構應當充分保障老年人及其代理人知情權,真實、準確說明預收費收取、使用等相關信息,告知可能存在的風險,并在服務協議中明確預收費的項目、標準、管理方式、退費條件及方式、違約責任等。
意見發布后,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
記者采訪發現,對于預收費的變化,就養老機構方面而言,目前作出明確回應的并不多。
有養老機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鼓勵按月收取養老費用對養老機構來說是好事,可以減少機構在財務管理方面的壓力。
記者聯系了河北燕達、北京愛晚等養老機構,想就意見發布對行業和機構的影響進行采訪,但是都被婉拒。
業內人士指出,預收費對于養老機構很重要,可以快速回籠資金。例如記者此前曾采訪過一位高知、高薪、高齡的“三高老人”,老人子女一次性向一家相對高端的養老機構躉交了4年費用,近100萬元。
意見的出臺,觸動著養老機構經營者的神經。
據《廣州日報》報道,廣州市某養老院負責人表示,新規實施后,對民營養老院的影響比較大,或將帶來廣州養老院行業的“洗牌”。“尤其是一些在近幾年投入比較大的養老院,原本想借著優越的條件,接收更多有高端消費需求的老人入住,收取更高的押金,但如今新規對養老院預收費的標準進行了明確規定,這批前期投入較大的養老院或將面臨現金流緊張的局面。”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厚德康養家園,工作人員正在陪老人散步。圖/CFP
北京市金臺律師事務所律師賈思懿告訴記者,與很多商業機構的預收費一樣,養老機構預收費也存在不少法律風險。“近年來,老人因養老機構不退還押金和費用的糾紛案例時有發生。很多時候甚至要對簿公堂,但即便如此,不少老人的押金依然不能退回。所以意見的出臺很及時,很有針對性。”
在退費方面,意見要求,對符合服務協議約定退費條件的預收費用,養老機構應當按照約定及時退費,不得拒絕、拖延。
事實上,對于眾多選擇機構養老的老年人來說,養老機構如何收好錢并用好錢,對老年人養老質量至關重要。
李邦華表示,意見明確了三條“安全底線”:一是嚴禁養老機構超過床位供給能力“一床多賣”;二是嚴格限定養老機構預收費使用用途,不允許打著養老幌子集資挪作他用,將預收費異化為斂財手段;三是明確不得以承諾還本付息、給予其他投資回報等方式,誘導老年人及家屬交費,這是典型的非法集資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