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文章探索古典音樂鋼琴表演的變革與創新,旨在為年輕的古典音樂鋼琴表演者更好地表演提供參考,同時推動中西方音樂融合和跨文化交流。方法:通過文獻分析法,明確古典音樂鋼琴表演變革創新的必要性,進而從多維度分析古典音樂鋼琴表演變革創新的實現,如可結合科技發展成果——人工智能、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等技術,以增強古典音樂鋼琴表演的吸引力和傳播效果,推動古典音樂鋼琴表演的多元化發展。結果:研究發現,使用現代舞臺設計和多媒體工具能使古典音樂鋼琴表演更具吸引力,有助于吸引年輕觀眾。創新的演出形式和內容的二度創作能有效促進古典音樂鋼琴表演的現代化傳播。結論:古典音樂作為一種“通用語言”,具有無可比擬的跨文化交流優勢。通過整合現代科技和創新的舞臺藝術設計,古典音樂的傳播效果和公眾接受度能夠得到有效提升。中國的古典音樂鋼琴表演者應當積極擁抱科技,改變傳統觀念,并借助多元化的傳播渠道,最終實現中華文化的全球傳播和中西方音樂的融合。這不僅有助于古典音樂的長遠發展,還是中國古典音樂鋼琴表演者的歷史使命。
關鍵詞:古典音樂;鋼琴表演;藝術設計;傳播模式;超級舞臺;跨文化交流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9-00-04
1 問題的提出
“古典音樂”一詞具有豐富的內涵,其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特指18世紀后半葉至19世紀初的歐洲音樂,音樂史上稱作“古典主義音樂”;廣義指作曲家通過藝術性構思與作曲過程創造出來的一種音樂樣態,也常被稱為“藝術音樂”或“嚴肅音樂”[1]45。如何通過踐行“超級舞臺”藝術設計理念和提高舞臺設計科技含量等方法來增強古典音樂鋼琴表演的吸引力,推出如好酒一般醉人的音樂,被納入古典音樂鋼琴表演藝術設計的研究范疇。針對如今“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境況,研究如何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將優美動聽的古典音樂分享給更多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古典音樂是全人類的藝術瑰寶,要會欣賞并從中汲取營養,以獲得豐富的藝術享受和精神啟迪。
2 現有觀點
20世紀現象學代表人物波蘭哲學家、美學家羅曼·茵加爾頓(Roman Ingarden)認為,藝術作品既不是實在客體,也不是觀念的對象,而是特殊“意向性對象”[2]。藝術作品包含不確定性,強調主體的再創造,為音樂表演確定實踐中的定位,積極參與二度創作提供了理論依據[3]。世界文化藝術管理學會創始人弗朗西斯·科爾伯特(Francois Colbert)教授指出,良性的藝術傳播要通過尋找“棲息點”、進行“認知探索”和形成“文化烙印”完成周期循環。藝術體驗的良性循環是藝術傳播的重要特征,有良性體驗的藝術才能持久傳播,古典音樂便是如此。現代法國辯證法之父亨利·列斐伏爾在其空間生產理論中提出空間三元辯證法,提供了一條連接空間和媒介的通道。音樂傳播是信息化、數字化的文化在社會環境中被交流與共享的系統過程,其本質是“信息化了的音樂文化”[4],“演出舞臺”不再是一個物理場所,而是一個可以無限大的“空間”。
古典音樂鋼琴表演者自我突破和表演模式創新非常必要。在此過程中,唯有運用現代科技充分挖掘古典音樂的精髓,將精華進行現代“提煉”、藝術轉化、具象顯示,才能實現大眾傳播。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當代中國古典音樂鋼琴表演者最終應通過對中西方古典音樂的交融性研究和藝術化傳播,才能推動實現西方優秀古典作品的大眾化傳播,同時為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作出貢獻。
3 古典音樂鋼琴表演的變革創新
3.1 古典音樂鋼琴表演變革創新的必要性
古典音樂經歷幾百年風雨,其發展從未中斷過,如今仍以一種潛在的精神力量陶冶人們的情操。毋庸置疑,近年來古典音樂遭受了正面挑戰——一是通俗易懂的流行音樂對其持續沖擊,古典音樂愛好者減少;二是古典音樂鋼琴表演人才培養信心受到打擊,長周期、高成本的投入與低收益間的不平衡動搖了家長培養孩子的信心,弱化了古典音樂學習者的信念。如果任其發展,不僅會造成未來中國古典音樂鋼琴表演人才的斷層,還會觸及文化選擇和音樂價值的重選,產生持續的消極影響。
長期以來,古典音樂鋼琴表演總給人票價高昂、現場呆板、表演枯燥等印象,增強古典音樂鋼琴表演的欣賞性一直是從業者持續探索的課題。對于學術圈外的一般欣賞者,其實無須對音樂進行過多的學術性解讀[1]48,觀眾與音樂所建立的聯系以理解為目標、融入為感知、共情為最優。古典音樂只有走進大眾生活,才能得到大眾的理解和欣賞,進而得到更好的傳播。如果拘泥于傳統,古典音樂必將被日新月異的社會淘汰。
古典音樂鋼琴表演的變革創新可從以下四個維度實施:一是表演者思維轉變;二是曲目二度創作;三是演奏形式變革;四是舞臺藝術設計和技術提升。
3.1.1 表演者思維的轉變
鋼琴表演者有其自身魅力,以技為型,以音為魂,用鋼琴傳遞情緒、描述心聲、突出意志、表達觀點、引起共鳴[5]。數十載艱苦的鋼琴訓練鑄就了表演者的藝術表現力,但因長期專注單一技能而較顯封閉,對外在變化不太敏感,對快速變化的市場和不斷迭代更新的新技術容易產生抗拒心理。因此,為使古典音樂鋼琴表演契合時代發展需求,鋼琴表演者須積極轉變思維,保持開放的心態,學習新技術和新技能,這對于提升表演吸引力和增強古典音樂的傳播力非常重要。進一步,如果能通過打造個人IP,發揮“高顏值、高學歷、高素養”三高優勢,再借助網絡多平臺展示,增強觀眾黏性,對古典音樂鋼琴表演的大眾化傳播極為有利。
3.1.2 古典音樂曲目的二度創作
在古典音樂領域,作曲家是原創主體,樂譜是展示訴求的載體,表演則是作品闡釋的結果[6]。根據現象學理論,表演者可對作品進行二度創作。通過對樂譜的二度詮釋,表演者以自己的風格呈現作品,能更好地展示自身魅力,進而感染觀眾。如理查德·克萊德曼將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融為一體;馬克西姆將古典旋律與流行元素結合演繹,創作出廣受世界各國音樂愛好者贊譽的《克羅地亞狂想曲》和《出埃及記》[7]76。表演者二度創作時,還可以在音樂理論、演奏技巧、表演類型、曲目節奏以及情感表現等方面進行創新,如加入民族或喜劇元素,增強古典音樂作品的親和力和趣味性[8]。
3.1.3 演出形式變革
利用在線問卷調查平臺——問卷星進行關于古典音樂會消費現狀和影響因素的調查,結果顯示,選擇“古典音樂太無聊,這使我困倦”和“古典音樂是過時的和特殊的興趣,我喜歡更現代化和流行的音樂或其他娛樂活動”兩個選項的人數比例達到29.56%。說明刻板單一的表演形式是觀眾不喜歡古典音樂的重要原因之一,推進表演形式變革或可解決這一問題。
一是增加線下互動環節。傳統古典音樂鋼琴表演通常采用單人側身面向聽眾的方式[9]。這種形式雖有利于塑造鋼琴表演者形象,卻不易實現臺上臺下的互動,更難引發臺下觀眾的共鳴、共情,難以滿足當前網生代觀眾的參與需求。現代技術的介入,可從聽、視、嗅三個維度為觀眾構建“真實”場景,如針對神話或戰爭主題的古典音樂打造仙境或戰場場景,增強觀眾參與感。同時可增加接彈、斗琴、大師答疑等環節,可在提升觀眾興趣的同時,釋放觀眾精神壓力,吸引年輕人積極參與,對普及傳播古典音樂大有益處。
二是轉換實景場所。5G技術的快速發展使音樂表演的全球化展示和線上同步協奏成為可能。中國擁有許多盡顯大自然神奇造化且歷史積淀深厚的景致,合理運用這些景致開展古典音樂鋼琴表演能給觀眾帶來全新體驗[10]156。
三是政府相關部門組織基層演出。由政府出面,組織各類專業或業余藝術團體到基層演出,不僅給音樂人才提供了鍛煉機會,還有利于古典音樂鋼琴表演的線下傳播[11]124。當前流行的Live music house(音樂現場演出室)樂隊表演模式為知名度不高的原創樂手及熱衷于個性文化的年輕受眾提供了一種音樂互動方式,他們在社區小舞臺、學校教室等小型場所演出,與大眾“零距離”接觸,讓古典音樂真正走進大眾生活。
3.1.4 舞臺藝術設計
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發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創新規劃》,提出構建舞臺表演綜合設計仿真系統等目標[12]1,科技和演藝整合創新已是大勢所趨。智能化舞臺正挑戰大眾的認知,開啟舞臺藝術新模式,發揮人工智能自主、推演能力,擺脫原舞臺的間離感,從“你演我看”轉換成觀眾沉浸式參與式“共情體驗”[13]。
國家大劇院的車臺、燈光、升降系統使現場舞臺表演與虛擬舞美無縫對接,使表演藝術、觀演環境、視覺特效、聲效環繞、運動呈現實現有機融合,打造了亦真亦假、如夢似幻的舞臺效果。例如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突破傳統鏡框式布局,表演空間由四層轉臺、三層軌道和精密的數字機械構成,創造出如水般流動的效果,讓文物“活”了起來,將觀眾帶到宋代的寫意山水之中,視覺藝術魅力堪稱驚艷[12]1。
傳統的舞臺設計復雜,效率不高。如幕布通常由大幕、二道幕、三道幕、前沿橫簾幕、紗幕和星空幕等組成,蝴蝶幕是傳統鋼琴表演背景首選,但缺點明顯。現代虛擬舞臺轉換快捷,LED背屏、全息投影、電腦燈等現代智能設備使表演者不再獨處舞臺中央,虛擬光影可以讓表演者完美嵌入任何場景中,令人目不暇接[14]。例如《“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打破時空界限,將虛擬與現實完美結合,實現多媒體技術交互融合的藝術升華;《偉大征程》聲光電網融合,運用VR和AR結合實體道具、階梯和旋轉舞臺設計,立體展示、渲染、烘托,在虛幻與現實、動態與靜態里自由轉換,增添別樣色彩和藝術感召力[10]156;2024年春節聯歡晚會上,AI技術大放光彩,AI李白現身吟詩作賦,功夫熊貓為八段錦助興。AI技術正重塑內容輸出,古典音樂鋼琴表演須跟上時代步伐,以勇于改變的姿態積極吸納AI技術,以實現古典音樂鋼琴表演的新突破。
3.2 古典音樂鋼琴表演借助現代傳播媒介創新傳播模式
經歷歲月洗禮,當前的古典音樂作品都是精品,與流行音樂相比,古典音樂擁有經久不衰、常聽常新的優美旋律[7]76。現代傳播的交互性、即時性、多元性特點,對古典音樂鋼琴表演的大眾化傳播提出新要求,表演者只有挖掘出其契合現代傳播模式的特質,才能在當前的音樂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并發揮長尾效應。
1954年,美國傳播學創始人威爾伯·L.施拉姆在《傳播是怎樣運行的》中第一次提出大眾傳播概念,認為“古典樂圈”重疊性以古典音樂的傳播最有效。2002年成立的美國室內樂四重奏樂團Salut Salon,以普及發揚高雅音樂為宗旨,以創意百出的跨界方式、輕松幽默的表演風格、激情四射的演奏形式、嘆為觀止的演奏手法詮釋古典音樂,獲得全球觀眾認可。樂團的視頻和音頻在全球各大主流媒體上傳播,樂團也收到著名電視臺的邀約[15]。這說明良好的表演形式加上合適的媒介傳播可使古典音樂鋼琴表演在市場飽和的環境下重獲新生。
如今舞臺已不單指某個實際場所,而是物質空間或虛擬空間無限大的“超級舞臺”。舉個例子,《聲入人心》這檔湖南衛視的音樂節目[16]之所以能夠大獲成功,是因為其運用了“跨界音樂”。它將歌劇、民歌、嚴肅音樂與通俗音樂揉在一起,創造模糊不同領域邊界的“跨界音樂”,使大眾感受到嚴肅音樂的魅力及深度。《聲入人心》的成功證明了古典音樂的大眾化傳播具有可行性,古典音樂仍具備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古典音樂鋼琴表演也可積極借鑒《聲入人心》的模式,在表演中、舞臺設計中融合其他音樂元素。當前,還可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古典音樂鋼琴表演的社交化傳播,發揮古典音樂潛在優勢,拓展古典音樂的傳播與發展空間。
3.3 古典音樂鋼琴表演變革創新促進中西方古典音樂融合和跨文化交流
歷史證明,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目標,為中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17]。西方古典音樂作品內涵豐富,是西方文明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是中西文化深度交流的重要法寶。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積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得到世界人民的認可。掌握中西方通用音樂“語言”的古典音樂鋼琴表演者,理應承擔起跨文化交流的使命,為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國老一輩音樂家們為此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賀綠汀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同西方理論創作技法結合,創作出既有中國民族風格又有西方色彩的系列鋼琴曲。同時,廣為流傳的民族經典曲目被優秀的作曲家們改編成耳熟能詳的鋼琴曲,如王建中的《梅花三弄》《百鳥朝鳳》,黎英海的《夕陽簫鼓》《陽關三疊》等,使從西方引進的“器樂之王”——鋼琴發出了“中國之聲”。
當代中國涌現出一大批優秀青年音樂家,如郎朗、王羽佳、王健、廖昌永、魏松以及吳碧霞等,他們的藝術水平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11]128。在表演形式上,音樂工作者們持續創新,如2024年春節聯歡晚會上交響樂團與中國樂器打鼓合奏,鋼琴與嗩吶合奏相得益彰,讓人耳目一新。古典音樂鋼琴表演者們積極創新變革表演形式、演奏技法等,必將推動中西方古典音樂融合和跨文化交流。
4 結語
古典音樂作為西方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共同的文化瑰寶。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古典音樂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古典音樂鋼琴表演亟須突破傳統表演范式,積極借助新的技術、新的表演模式以及新的傳播渠道,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生機,經久不衰。中國古典音樂鋼琴表演者們在深耕國內古典音樂推廣事業的同時,還要致力于國際音樂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希望文章提出的變革創新方式可為古典音樂鋼琴表演者們提供借鑒,最終推動古典音樂的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孫國忠.我們依然需要古典音樂[J].書城,2023(8):44-50.
[2] 黃瑩.茵加爾頓現象學理論對鋼琴表演藝術實踐的啟示[J].中國音樂學,2009(1):126-130.
[3] 張前.現代音樂美學研究對音樂表演藝術的啟示[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2005(1):36-41,35.
[4] 白少倫.基于列斐伏爾空間生產理論的古典音樂視聽傳播研究:以西安交響樂團線上音樂會為例[J]. 音樂天地,2023(9):30-35.
[5] 楊崇軍.鋼琴音樂舞臺運用與藝術場景塑造[J].藝術評鑒,2018(4):64-65.
[6] 呂曉莉.大學生流行音樂教育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7-26.
[7] 沈一郡.論古典音樂在當代中國的發展[J].藝術評鑒,2017(19):75-76.
[8] 劉蕓蕓.鋼琴伴奏與中國民族樂器演奏及其融合探討[J].藝術評鑒,2023(9):73-76.
[9] 陳靜.探析鋼琴表演藝術今后的發展方向[J].黃河之聲,2014(15):22.
[10] 呂威.論主題音樂會的文化藝術內涵[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22(3):153-157.
[11] 顧允玨.德國普及嚴肅音樂的文化政策及對我國的啟示[J].理論與現代化,2013(6):123-128.
[12] 李榮坤.數字化為舞臺藝術注入科技力量[J].中國文化報,2023-07-26(002).
[13] 郭文慶. AR增強現實技術對舞臺藝術發展的影響[J].名家名作,2021(6):158-159.
[14] 耿傳慶.淺析鋼琴表演在舞臺設計中的視覺藝術[J].黃河之聲,2018(21):33-34.
[15] 張靜.跨界組合“Salut Salon”的跨界行為分析[D].天津:天津音樂學院,2019.
[16] 楊靜一,肖艷.嚴肅音樂在大眾視域跨界傳播的可行性研究:從《聲入人心》節目談起[J]. 音樂傳播, 2019(Z1):189-191.
[17] 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我們的新時代[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2:63.
作者簡介:周思聰 (1996—),男,博士,研究方向:鋼琴表演、數字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