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艷芳
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于3月9日舉行民生主題記者會,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就教育問題回答了中外記者提問。本刊摘編如下:
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總書記站在現代化強國建設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理論創新。習近平總書記系統闡述了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現實意義和方法路徑,并進一步提出要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部署。這就要求教育系統在構建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深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迫切需要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同時,我們也都清楚,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創新是核心要素,基礎和先導靠教育,通過教育來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發展新質生產力,既需要牽引源頭創新的基礎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的拔尖人才,也需要服務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工程技術人才和大國工匠、能工巧匠;既需要科學家,還需要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以及大批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更需要一大批全面發展、投身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國高素質人才隊伍是發展的巨大優勢,我們常說人盡其才、行行出狀元,我們期望構建高質量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在實現“人人皆可成才”的現代化教育中,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實國家富強之基。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演進,拔尖創新人才是促進和提升國家核心競爭能力最重要的戰略資源,這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建成教育強國、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也需要我們在拔尖創新人才上、在人才自主培養能力上發力,這也是滿足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對人才需求的關鍵一招、破題之舉。
如何圍繞國家戰略需求,結合人才成長規律和教育發展規律,把這個“國之大者”轉化為教育的實際行動,確實考驗我們的研究和實踐能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要從發現、選拔、培養和評價全過程中來理解和推進。要在不同學段中實現全過程的人才培養,因此要從打牢基礎做起。這就要求我們堅持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夯實基礎教育基點,通過在基礎教育中推進探究實踐的科學教育,把科技工作者、科學家請進校園,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科學習慣,掌握科學方法。同時,通過實踐的教育和培養,來更好激發中小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
我們還要加強基礎教育階段與高等教育階段的有效銜接,進一步構建學段銜接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和培養體系。我們將發揮高等教育的龍頭作用,實施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將科技發展趨勢與社會發展需求相結合,來優化設置學科專業,更好地深化人才培養機制的改革和推進人才評價機制的優化,不斷激發人才發展創新的潛質,這是我們非常重要的任務。
在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中,我們將推動高校分類特色發展,建立分類評價機制。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現代化需要各方面人才,需要各領域拔尖創新人才,所以分類推進高等教育改革是應對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普及教育的必然要求。我們鼓勵高校各展其優勢特色,發揮其人才培養優勢,對基礎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圍繞國家經濟社會急需的人才,在基礎研究、工程技術等方面加強人才培養。同時,面向人民健康培養卓越醫師,加強哲學社會科學方面人才的培養。我們將推動更好的科教結合、產教融合,協同各方力量來推進發展。我們將圍繞國家重點布局,突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面向國家和區域發展的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特別是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等方面,通過多方協作來加大創新人才培養,在人才培養中不斷提高創新能力。我們會加大對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在學術生涯起步階段就開始長周期、高強度、穩定支持,允許試錯、寬容失敗,讓青年人才敢坐冷板凳、敢闖無人區,產生重要的原創性、顛覆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