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鳳燕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高中物理教學也不例外。課程思政在本質上是踐行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通過將德育知識巧妙地融入到物理課程教學中,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然而,當前國內中學物理課程思政教育仍停留在理論探討層面,如何在課堂實踐中做好思政滲透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結合高中物理教學實踐,探討如何有效滲透思政元素,以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一、重視物理教材的研究
在高中物理課堂上,教師想要在物理課上融入思政元素,應先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研究教材內容中的物理知識和思政元素,尋找他們的共同點和關聯性,只有充分了解教材的內容,教師才能夠挑選出合適的部分,為自己的課堂所用。同樣的一個物理知識,教師可以發現新的視角,通過新的視角來解讀教材內容,通過新的視角發現其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再將這一思政元素與物理內容進行有機融合。思政元素“隱蔽”在物理教材中,需要教師去尋找和發現兩者間的契合點。發現了兩者的共性之后,還要讓學生容易接受,因此教師還要為自己的課堂教學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把學生帶到情境中,讓他們感同身受,提高德育的教學效果。
物理教材作為傳播物理知識的重要載體,其研究價值不容忽視。我們應深入挖掘物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將立德樹人理念貫穿于教學過程中,為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科學素養的工科人才貢獻力量。
例如:在學習磁場這一內容時,老師首先要通過分析,給學生講解關于磁場的物理知識。磁場是看不見的,卻客觀存在,老師在講解磁場的概念定義時,可以把概念放在具體的實例中。老師可以利用有形磁鐵,向學生展示磁鐵的磁性,感受磁鐵帶來的磁場,另外還可以展示鐵屑被磁鐵吸引的畫面。通過這一具體案例,讓學生感受到磁鐵的磁性,從而理解磁感線,理解磁場這個抽象的概念。在這個課程里,老師可以幫助學生初步認識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思想。
二、向學生講述物理學家的故事
物理學家除了取得優秀的研究成果外,還展現出極大的個人魅力。物理課堂上,在合適的時機,教師可以介紹物理學家的生平,用他們的經歷來教導鼓勵學生追求真理。有很多令人感動的物理學家的故事值得講給學生聽,比如:居里夫人為了發現放射性的元素,放棄個人的利益,放棄富裕的生活和優越的條件,投身于物理研究工作中。比如:當年鄧稼先在美國學到了先進的知識,卻放棄了美國優越的生活條件,回到祖國,幫助祖國發展核事業,經過長期的努力,最終取得了巨大成就。錢學森是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航天科技事業的奠基人。青年時期,錢學森遠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學習,成為國際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當他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后,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優越生活,克服重重困難,回到祖國的懷抱。他帶領的團隊為我國航天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中國導彈和衛星事業的奠基人”。
這些物理學家都有著豐富精彩的成長經歷和感人故事,他們為了科研放棄了很多東西,他們對于科學真理的追求令人感動。當教師在物理課上向學生講述這些動人的故事時,可以讓學生感受到這些物理學家為物理界作出的巨大貢獻,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很好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同學們,這些物理學家的故事告訴我們,他們都把個人的理想融入國家事業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我們要學習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立志為祖國的科技事業而努力奮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讓我們銘記這些物理學家的豐功偉績,傳承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拼搏!
三、重視物理實驗
對于物理這門課程來說,物理實驗是十分重要的。通過進行各式各樣的物理實驗,學生能夠親自去驗證物理原理和物理規律。在過去的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對于物理實驗缺乏重視,更多的時候是形式大于實踐。大部分的物理實驗,是教師操作示范給學生看,這樣的教學方式是不可取的。學生看到的物理實驗,跟學生親自做了物理實驗,這樣的教學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實驗要學生自己做,真實記錄,讓他們感受其中的物理學知識,了解到基本的實驗規則,了解到各類物理實驗的科學方法,讓他們在動手實踐中掌握真正的物理知識才更有意義。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可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科學觀,樹立正確的探究精神。例如:在做測量金屬的電阻率這一物理實驗時,教師首先應當引導學生學習電阻率的計算公式。同時,教師應告知學生科學處理實驗的方法。另外,也要提及實驗誤差出現的原因。當學生真正進行實驗時,記錄計算出的數據和實際的數值會出現偏差,這個時候教師應當鼓勵學生,讓他們查找原因認真完成實驗記錄,通過真實的數據,維護科學的探究精神,保證實驗教學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四、設置物理學習小組,互幫互助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效率很高的學習方法。教師要在班里設立不同的學習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內對學到的物理知識進行討論和研究。在學習小組中,每個人的角色是不同的,分工也是不同的。面對不一樣的物理問題,學生為了解決問題,設定方案,各自承擔應有的責任,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既有自己思考的部分,也有合作探討的部分。通過這樣的學習形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之間的凝聚力,促進學生之間團結友愛的精神,還可以讓他們通過思想的碰撞,探究出更廣闊的物理視野。真理是越辯越明的,通過這樣的學習小組,可以擴展學生們的想象力,擴寬他們的知識結構,讓他們學會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物理問題。
設定這樣的學習小組時,教師要考慮到學生實際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用科學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分組。除此之外,設計的物理探究活動要生動有趣,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提高對物理這門學科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可以讓他們投身到探究活動中,增加彼此之間的交流。優秀的探究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識,還可以提升物理課堂的教學效率,更可以優化學生的德育,讓他們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都沉浸在物理學的魅力中。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行星的運動》教學為例,探索思政教育理念融入物理課堂教學的具體方案。
(1)教學內容設計。教師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物理案例,如開普勒定律的發現,引導學生了解科學家在探索行星運動規律過程中的艱辛歷程,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2)教學方法。小組討論,教師采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歸納等方法,自己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
(3)課堂氛圍。教師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發言,使學生在愉悅的情感狀態下學習物理。
總而言之,對于高中物理教學來說,物理知識很重要,思想的習得同樣也很重要。物理教師要重視學科知識,更要投入精力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高中物理教師應當仔細研究物理教材,從中找出物理知識和思政知識的交叉點,在這些契合的地方設計自己的教學方案,創造出合適的物理場景。同時,多跟學生講述物理學家的故事,重視物理實驗的真實性和有效性,成立物理學習小組輔助教學……通過多種多樣的途徑,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的課堂效率,而且可以在課堂中成功對學生進行德育知識的滲透,引導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通過本文的探討,希望能為高中物理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侯金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