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云巧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意識四個方面。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目標是要培養學生運用學科內容應對各種復雜社會生活情境的問題和挑戰的關鍵能力。因此,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核心的教學已不再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的要求,教師應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引導學生開展深度學習,進行深入的探究與思考,繼而在學習過程中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使學生能夠基于理解重新構建知識體系,并內化為自身的遷移與運用的能力,真正促進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的生成。
一、深度學習的概念界定
相對于淺層學習來講,深度學習是指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在學習任務的驅動下,綜合運用閱讀、分析、交流、評價、創造等學習方式開展深度思考和探究,最終達到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相對于淺層學習,深度學習有以下幾個特征:
(一)關注學生的主體性
不同于以往教學中將學生置于知識被動接受者的地位,深度學習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通過創設有效的情境,明確學習的任務及目標,充分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積極思考的能力與習慣。
(二)關注教學內容的整合性
區別于淺層學習只呈現不同課時知識的教學過程,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關聯,并將教學資源進行有序地整合加以呈現,才能達到引發學生深度思考和探究的效果。因此,教師應充分考慮到教材、單元、課時之間的聯系,有效整合和串聯教學內容,為學生開展深度學習創造條件。
(三)關注教學評價的過程性
深度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學生綜合運用各種能力開展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全面考查學生的思考辨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創新應用能力,教師通過過程性評價記錄學生在核心素養方面的發展水平,從而真正發揮以評促學的作用,真正通過深度學習促進核心素養的生成。
二、高中思想政治課開展深度學習的意義
(一)開展深度學習,轉變學生學習方式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課是一門“學科邏輯與實踐邏輯、理論知識與生活關切相結合的活動型學科課程”,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理論性。傳統的思政課教學往往關注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將“會背誦、會答題、能得分”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標準,這就造成學生對該學科只是“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的刻板印象,也造成了學生對所學知識“入腦不入心”“會背不會用”的后果。深度學習區別于傳統的學習方式,通過給予學生較大的實踐和探索的空間,讓學生生成內驅力,主動思考探究問題,從而自主地建構知識體系,深入地理解知識,提升學習的效果。
(二)開展深度學習,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其注重對于能力與品格的提升,關注學生未來終身發展的需要。這就要求教學過程不僅需要培養學生認識、領會等低階思維能力,而且應提升學生應用、分析、評價、創造等高階思維能力。深度學習為高階思維的培養提供了有效路徑,在深度學習過程中,教師為學生獲取知識設置情境并搭建“腳手架”,幫助學生通過深度思考、自主探究將外部知識自主構建為自身知識體系,并能夠通過綜合運用所學內容應對復雜情境下的問題與挑戰,繼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指向核心素養培育的高中思想政治深度學習策略
(一)有效創設教學情境,注重情境真實性
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蘊含于學習的過程中,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深度學習需要學生全方位調動其身體、思維、情感等諸多要素,通過問題和任務的引領,與教學情境產生互動,在完成學習任務的探究和實踐中,構建知識體系,形成思維能力,達到情感和價值的生成。
因此,指向核心素養培育的深度學習其教學情境的構建需要達到真實性、典型性和生成性的標準。首先,核心素養的培育需要發展學生解決真實情境下復雜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設置的情境必須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將學生置于真實的體驗之中,打造一個能夠引發學生共鳴、激發學習興趣、提供真實任務的有效學習場域。其次,學生的核心素養培育是為了滿足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提高他們未來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教學情境的構建要有典型性。教師可以選擇有典型性的真實案例或時政熱點作為情境載體,幫助學生營造真實生動的情境,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從而促進深度學習的真實發生,幫助學生將典型情境中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遷移到未來生活所要面對的真實情境中。最后,教學情境的設置是為了服務于深度學習,以達成核心素養培育目標,因此教師所選情境應當與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相契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滿足學生發展需要,情境設置需要有良好的結構,能夠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并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自主探究達到對知識的理解和重新建構,從而生成自身的知識體系。
(二)合理設置學習任務,增強學習主動性
深度學習注重學生對知識的自我理解,要求學生結合已有認知和方法探索新知識。因此,在學習中要合理設置學習任務,運用任務引領學生開展自主探究與思考,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增強學習的有效性。
學習任務的設置要具有目標導向性,學習任務不同于教學任務,而是需要教師在研究課標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已有知識和認知水平將教學目標進行合理的轉化,一切學習任務的設置必須立足于學生自身發展的規律和特點,符合核心素養培育目標的要求。學習任務的設置還要遵循情境契合性原則,情境是教學任務的依托,教師所設置的學習任務必須要與教學情境高度契合,不能出現情境和任務“兩張皮”的現象。最后,學習任務的設置還要體現難度的漸進性,教師可以先運用具有趣味性的任務進行導入,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隨后結合學習要求逐漸增加任務難度,綜合運用單一性和綜合性任務、獨立完成和小組合作任務等形式,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從觀察、閱讀等淺表性學習到開展思考、探究、運用等深度學習,從而達到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提高學生思維水平,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教學目的。
(三)客觀全面開展評價,關注素養的生成性
指向核心素養培育目標的深度教學評價其目的是要衡量學生在思維水平、價值判斷、政治認同、社會參與等方面的能力增長情況,不能單純以分數結果為唯一評價標準,而是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學習成果上的增值。因此,在評價中應采取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以及增值性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
在過程性評價中,教師根據核心素養培養目標設置過程性評價任務,并根據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核心素養方面的表現對學生進行客觀評價。在評價前,教師要明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各方面表現所對應的標準和等級要求,在學習過程中由教師、學生、家長和其他主體對學生具體表現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觀察。利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同伴互評、家長評價、社會評價等方式對學生學前準備、學習過程、學習成果等階段表現展開客觀評價,以更好地觀察和測量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水平以及價值觀念的認同程度。
為了真實反映深度學習對于學生核心素養培育所發揮的作用,教師要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核心素養的發展程度進行科學的測量,也就是要進行增值性評價。教師可以通過問卷、測試等方式在教學初始階段對學生核心素養水平進行初次測量,之后組織學生開展深度學習,在此過程中通過過程性評價記錄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程度,在學習任務完成后,再通過測試測量學生核心素養生成情況,這樣不僅可以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進行真實測量,而且可以幫助教師根據評價結果反思和改進教學過程,達到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的良好效果。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