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梅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針對數學課程的考查不僅是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而且是對學科素養和生活聯系的評估。“全覆蓋式”課程無法應對知識的爆炸增長。為迎接新課改的挑戰,教師應著手大概念教學的研究。大概念重點關注如何讓學生“帶走知識”,即將大概念的思維方式和問題處理技巧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大概念具有概括性的原理和方法,但是單課時的教學模式無法實現概念的縱深發展。因此,教師應積極優化單元教學活動,為概念的積累提供支撐,也為核心素養的培育提供支架。
一、大概念對單元教學的影響
大概念驅動下的單元教學,有助于構建知識結構,促使學生梳理知識的橫縱關系,將學科概念、規律、事實間的邏輯思維整合到一起,解決實際問題,進而形成核心素養。大概念背景下的單元教學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有較高要求:教師要學會用專家思維設計教學活動,想辦法激活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在大情境中感受知識,加強知識的應用;學生要學會探究和互動,圍繞既定的目標,將教學內容、評價、任務組成完整的學習事件,通過這個學習事件提升核心素養。
二、大概念背景下小學數學分數單元教學策略
(一)預設學習結果
學習結果是單元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教師應該從學生角度出發,思考學生應該達成的學習結果,對結果進行預設。
第一步,教師認真解讀課程標準,其對“分數”的要求是了解分數的產生、特點和意義;感知分數產生的必要性;能夠借助語言、符號、圖形等形式表示分數;會進行同分母分數的加減運算,分別進行簡單分數混合運算等。由此可見,分數單元指向分數的認識、分數的表征、分數的運算、分數的意義四個大概念。其中,分數的意義是重中之重。
第二步,教師分析大概念指向的單元目標。分數的認識包括分數的產生、綜合與應用;分數的表征包括文字表征、符號表征、圖示表征、綜合與應用;分數的運算包括加減乘除、綜合與應用;分數的意義包括整體與部分的感知,綜合與應用。綜合與應用是大概念學習過程中必備的技能,教師以此為重點參考依據,設計單元目標:構建四個大概念的知識結構體系;能夠將大概念與生活聯系起來,加強大概念的應用。
(二)確定評價方式
評價是檢驗學生學習結果達成情況的主要方法,科學合理的評價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通過預設學習結果發現,大概念背景下分數單元教學更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應用情況,傳統結果性評價無法評價學生知識應用情況,很容易忽略學生的學習品質。如學生A是數學課代表,紙筆測試成績不是很突出,但是學生A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在學生A的帶領下,每次劃分小組、布置作業、調研任務等都能高效完成。學生B的考試成績也不理想,排名靠后,但是學生B的知識綜合應用能力較強,可以調取其他學科的學習經驗。通過一系列調研,教師將單元教學評價方式確定為表現性評價。
表現性評價對應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為班級學生準備學習檔案袋,單元正式開始前,向學生發放檔案袋。檔案袋中包括各種學習資料,如隨堂的測試卷、筆記、完成任務所需的材料、階段性學習報告等,覆蓋單元教學全過程,旨在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和進步情況。學生通過完成測試卷評價知識性學習結果;通過完成筆記記錄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方法,及時保留學習“證據”,發展學習思維;通過整理學習材料,總結學習方法,提升信息思維;通過完成學習報告演示學習結果,集中呈現核心素養的形成情況。
(三)梳理教學思路
第一,以單元知識為線索勾勒分數大單元。教師以分數的認識、分數的表征、分數的運算、分數的意義作為原點,對教材中同一內容或相關的知識進行梳理,整理知識之間的關系,發揮知識節點效應,塑造一個大的概念網絡,以此讓知識間的本質更加明顯。通過知識遷移,讓知識學習過程從零散的知識點走向完整的關系性理解。例如:文字表征、符號表征、圖示表征就是“分數的表征”大單元內容。
第二,以解決問題為線索進行分數單元教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建立大情境、大任務、大問題組織單元主題學習。例如:在“分數的運算”教學時,教師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出示兩個紅包,鼓勵學生動手拆紅包,學生代表上臺點擊紅包,系統顯示出“檢查習題:×3”。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解題思路,并用語言表達出來。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提出問題:“分母不變,用分子乘整數,能約分的要先約分。”最后,教師引出新知問題“分數乘法的其他運算法則”開啟教學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將注意力放在問題上,設置游戲情境,讓學生在學習中既貫通其他知識,又可以用數學思維方式深入理解生活,透徹地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練習關鍵能力,培養學科核心素養。
第三,以跨學科驅動為線索進行單元教學活動。學科教師可以進行合作,根據共同的學科大概念對教材進行重組,分析歸納單元知識的特點,明確新課改和學科核心素養要求,綜合評估學生的心理、年齡、性別等特點,開展綜合性教學活動。例如:學校組織“噪音研究”主題校園活動,活動涉及的學科知識有數學的統計學、科學的聲音研究、音樂的樂理研究、美術的宣傳海報研究等,通過跨學科知識的融合,驅動學生逐一完成任務,實現知識整合,深化對知識體系的認識。
(四)組織教學活動
以“分數的意義”大概念為例,組織教學活動。
第一,創設大情境,建構遞進性任務鏈。教師創設情境:學生是志愿者,現在將志愿者分成五個小組,每個小組四人,小組內部自己選擇組長,由組長帶領組員們進行志愿活動。活動正式開始前,工作人員向志愿者們提出培訓任務,完成考驗后可以執行真實的志愿任務。第一個問題:小組結束了一天的戰斗,準備吃飯的時候發現,只剩下三張餡餅了,那么三張一樣大的餡餅,志愿者小分隊們將如何分配呢?第一組小分隊提出,先分一張餅,每人分到四分之一,三張分完,每人就可以得到四分之三;第二組提出新的建議,三張餡餅放在一起,一起分成四份,每人是三個四分之一,加在一起就是四分之三了。教師繼續設置遞進問題。“志愿者們非常棒,現在可以執行任務了。第一個任務是給小區居民送物資,物資中有五十個蘋果、四十九瓶水、八千克大米,小區居民有五十八人,應該怎么分配呢?數值無法整除時,應該用什么代表它們的商呢?”教師根據志愿活動的大情境,幫助學生掌握了真假分數、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等內容。
第二,開展大單元活動,建立關聯性任務群。通過任務間的內在關聯,進行跨學科大單元活動,可以繼續延續志愿者的大背景,組織開展“生日主題”活動。志愿者們要為小區里的小朋友送生日祝福,先在“數學板塊”,小志愿者們完成蛋糕分配任務:有一塊生日蛋糕,要分給五個人吃,每個人要分配多少蛋糕呢?根據分時知識運用,可以算出是五分之一塊,將數字記錄下來。在“美術板塊”,小志愿者們需要制作賀卡,寫上生日祝福和日期,同時畫上可愛的簡筆畫。在“音樂板塊”,大家分組錄制生日祝福歌曲。通過完整的活動,讓學生將數學知識與其他知識聯系起來,共同解決實際問題,增進社會責任感。
三、大概念背景下小學數學分數單元教學反思
單元教學無法依靠單一課時完成,更不是通過幾個課時的知識串聯就能完成的學習任務。單元教學是動態發展的過程,教師需要持續性探索教學資源,不斷完善教學過程。一是留有足夠的調整空間:教師設計單元教學計劃時要考慮到其動態變化的特點,為新方法、新理念的引入打好基礎;二是及時進行反思和總結: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完成任務,實現知識內化和遷移。
綜上所述,大概念背景下的小學數學單元教學體現了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以學生為本的新課改發展需要,同時也是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和效率的主要途徑。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單元教學的大方向,通過預設學習結果、選擇評價方式、梳理教學思路、組織教學活動,進而實現核心素養的發展,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李? 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