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生春
單元主題閱讀教學的實施,為傳統教學模式下常見的知識碎片化和教學內容孤立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這種方法尤為適用,因為其不僅能夠有效整合教學資源,減少重復性教學,而且能夠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科的整體認知,增強他們的閱讀理解和綜合運用語言能力。在“雙減”背景下,農村小學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的研究和實踐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探討農村小學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策略。
一、認真研讀教材,確定閱讀主題
教材是開展單元主題閱讀教學的重要基礎。這就要求教師深入理解教材內容、結構和教學目標,挖掘每個單元的核心主題和關鍵語文要素,構建以主題為核心的綜合性教學設計。確定閱讀主題的過程中,教師要考慮如何將不同篇章的內容、情感和價值觀有機整合,形成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和實際需要的教學內容。
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集合古詩《示兒》《題臨安邸》《乙亥雜詩》和現代文《少年中國說(節選)》、散文《小島》等篇目,構建了一個圍繞愛國情懷展開的教學體系。這些作品雖然時空背景、文體形式各異,但共同表達了深厚的愛國情感和對國家未來的深思熟慮。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在進行單元主題閱讀教學時,不僅要傳授文本知識,而且要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主題思想,從而引導學生感悟和提升。針對《示兒》《題臨安邸》和《乙亥雜詩》這三首古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每首詩的歷史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態度,從而感受到詩中所蘊含的濃厚愛國情懷。例如:《示兒》中陸游對國家統一的渴望,體現了一位老將軍對國家未來的關懷;《題臨安邸》反映了林升對社會現狀的不滿和對未來的憂慮;而《乙亥雜詩》則表現了龔自珍的激進思想和對社會改革的渴望。通過對這些古詩的深入解讀,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詩歌的語言美,而且能夠體會到作者的愛國情感,從而增強自身的國家觀念和歷史責任感。《少年中國說(節選)》和《小島》則以現代文的形式,進一步展現了愛國主義的主題。《少年中國說》中梁啟超的慷慨激昂,對青少年的寄語和對祖國的美好期待,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自豪感。《小島》則通過描述陸穎墨對戰士的欽佩和對祖國的熱愛,讓學生感受到普通人對國家的深情依賴和貢獻。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將這一單元的主題定位為“傾聽愛國的聲音”,不僅要引導學生準確理解每篇文章的文本含義,而且要引導他們深入探討文中表達的愛國思想,從而達到情感教育和價值引導的目的。在這樣的單元主題閱讀教學中,學生可以在深度閱讀中提升文學素養,同時通過感悟愛國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這正是“雙減”政策下提倡的素質教育的核心。
二、根據閱讀目標,設置閱讀任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也是進行教學活動設計的重要依據。因此,教師應結合課程標準、學情等因素,精心設計相應的學習目標。在此基礎上,細致地設計閱讀活動和任務,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提升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這一過程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情感體驗,而非單純追求信息的記憶和重復。
以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本單元以“生靈有情”為主題,通過《白鷺》《落花生》《桂花雨》和《珍珠鳥》四篇課文,展現了作者對生活中事物的深情描述。在設置閱讀任務時,教師首先需要引導學生理解每篇文章如何借助具體事物抒發感情,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感受每個故事情節中蘊含的深情。例如:在閱讀《白鷺》時,教師可以設計任務讓學生描述白鷺的美麗瞬間,并表達自己對這種美的感受;在《落花生》教學中,則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收獲節的場景,以及通過這一場景表達的生活哲理。接著,教師需要設計具體的閱讀和習作任務,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并實踐“借助具體事物抒發感情”的方法。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選擇一個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練習表達對這一事物的喜愛之情。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發揮個性和創意,用自己獨特的語言描述心愛之物,并表達真實的情感,而不是刻板地復述課文內容或進行抽象的道理講解。值得注意的是,教師還應注重引導學生在敘述中捕捉和表達事物的特征與感情之間的關聯,使他們在完成閱讀任務的同時,能夠體會到語言表達的魅力和深意。
三、利用信息技術,創建閱讀情境
信息技術的利用,可以幫助教師構建更加豐富多彩和生動的教學環境,通過視頻、音頻、圖像、互動軟件等多媒體手段,創設更加接近真實的閱讀情境,使學生能夠沉浸式體驗文本內容,從而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識。
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以“天地奧秘”為主題,包含《我們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火燒云》等三篇精讀課文,旨在引導學生探索自然界的神秘和美麗。在這一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多方面創設閱讀情境。可以通過展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視頻資料,如紀錄片、動畫或實拍景象等,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直接感受天空、海底世界和火燒云的壯麗景觀,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例如:通過播放海底世界的探索視頻,讓學生直觀地看到深海中的奇異景觀和豐富多彩的生物,這樣的視覺體驗會使課文內容更加生動,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記憶。接著,教師可以利用互動軟件或網絡平臺,組織學生進行線上探索活動。例如:讓學生通過網絡資源收集關于天空、海底、火燒云的更多信息,然后進行小組討論或線上展示,分享他們的發現和體會。這樣的互動學習不僅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可以培養他們的信息搜集和整合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最后,針對單元習作——介紹國寶大熊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如在線百科、專題網站等,了解大熊貓的相關信息。學生可以通過圖像、視頻、文章等多種形式,了解大熊貓的生活習性、生存環境等,然后根據習作要求,整合所學信息,撰寫一篇介紹大熊貓的文章。這一過程中,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同時,也在實踐中提升了整合信息、表達觀點的能力。這樣的教學設計,利用信息技術創建閱讀情境,不僅使得課堂更加生動有趣,而且極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這種教學方法既符合“雙減”政策的要求,又能有效提升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水平,引導學生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探索知識、發展自我。
四、開展閱讀評價,提高閱讀效果
一個有效的閱讀評價系統,應能夠全面反映學生的閱讀過程和成果,鼓勵學生的深度理解和批判性思維,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其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為此,教師需要采用多樣化評價方法,包括學生自我評價、同伴評價、教師評價,以及通過作業、討論、表演等多種形式進行評價。這些評價方式有助于鼓勵學生深入思考,提供正面反饋,促進學生持續進步。
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是習作單元,旨在培養學生寫作能力,主題為“字里行間眾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單元通過兩篇精讀課文《人物描寫一組》(包括《摔跤》《他像一棵挺脫的樹》《兩莖燈草》三篇文章片段)和《刷子李》,以及兩篇習作例文《我的朋友容容》《小守門員和他的觀眾們》,引導學生學習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并具體表現人物特點。開展單元閱讀評價時,教師首先需要關注學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課文中人物描寫的各種技巧。評價可以通過提問、討論和作業等形式進行,讓學生結合課文中的具體語句說明他們對人物特點的理解。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評估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把握程度以及他們對描寫技巧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此外,單元評價應當重點關注學生是否能夠將閱讀中學到的表達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基于此,教師可以布置寫作任務,讓學生嘗試描寫身邊的同學,具體表現其特點。寫作完成后,可以讓學生之間開展互評,找出文章中的優缺點。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寫作能力,而且能讓他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學過的描寫技巧。這樣全面而多元的評價系統,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描寫人物的技巧,而且能夠鼓勵他們在閱讀和寫作中發展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雙減”背景下農村小學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不僅可以整合資源,提高學習效率,而且可以降低學業壓力,實現優質均衡教育。但目前的農村小學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還存在教學方式單一、缺乏閱讀評價等問題。因此,作為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有必要采取多種措施來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主題閱讀,提高閱讀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柳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