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
義務教育是全面提高我國國民素質、促進國家發展的重要環節。因此,我們必須確保義務教育工作的全面普及,同時不斷優化義務教育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對此,我國不斷改進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要求,圍繞社會發展不斷創新教育理念,并在2022年提出了新的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標準。我們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對小學語文教學作出一定的調整,不斷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整體提高。
一、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教學思維轉變不及時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按照新課標的要求,轉變教學思維,調整教學方法,以不斷適應教育的新要求。然而,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一些教師仍然保留著傳統的教學思維,仍將教學重點放在生字詞的掌握以及課文背誦上,忽視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和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如今,互聯網+的普及,使得信息交流更加便利,也使教師有更多機會能夠接觸到先進的教學理念和優質的課程資源。于是,很多教師開始轉變自身的教學思維,從單純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逐步轉變為重視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培養的教學,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但由于時間關系或受到教學現狀的影響,一些教師教學思維轉變并不及時,影響了教學效率的提升。
(二)教學內容過于單調
教師的教學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更感興趣的內容,往往學習積極性更高。義務教育階段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有更加豐富的教學內容作基礎,以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開闊學生視野。語文學科不僅需要學生掌握教材內容,對于學生的課外閱讀理解能力以及寫作能力也有更高要求。然而,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仍然以教材作為主要教學內容,整個課堂教學環節沒有相應的拓展,使學生難以接觸到教材以外的語文知識。這樣的課堂,不利于學生想象力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不利于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
(三)教學方法難以吸引學生
教學方法的有效設計,是課堂教學環節更具吸引力的重要保障。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我們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然而,從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來看,一些教師的教學方法仍然缺乏創新,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有針對性地設計課堂教學方法。同時,語文學習內容很多,包括生字詞、閱讀、寫作等。不同內容的教學,也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習的多樣性。面對當前教學方法單一落后的語文教學現狀,教師要以小學生思維發散、想象豐富的特征為基礎,以學科特色為方向,設計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而有效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二、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一)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切實提高學生文化自信
語文學科教學中包含大量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我國勞動人民形成了各種優良的道德品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適時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增進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當然,僅僅依靠教材內容是不夠的,教師還要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引入與教學主題相關、符合小學生理解能力的課外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生文化自信。
以往,我們在古詩教學中過于重視古詩的背誦、默寫以及逐字逐句的翻譯,使得學生認為古詩學習難度較大,無法激發對古詩的學習興趣。而在課堂教學中,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占據了大量時間,導致教師無法有效拓展教學內容。對此,教師要充分重視古詩教學在提高學生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感受古詩語言的魅力,培養學生對于古詩語言的感悟能力。開展翻譯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詩中描繪的畫面進行充分想象,并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以代替傳統的句子翻譯講解。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極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且節省了課堂時間。這樣,教師就有機會引入課外古詩,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體驗,整體感知古詩詞的魅力,激發學生對于古詩的學習興趣,進而更好地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文化自信。
(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學以致用,學用相長。課堂上語文知識的學習,旨在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促使學生能夠對語文知識進行有效運用。講解完基礎知識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所學字詞和寫作方法進行造句練習,或直接仿照教材內的優美段落,進行片段寫作練習。另外,教師也要重視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高,讓學生能夠從書中了解更加廣闊的世界,開闊自己的視野;讓學生隨時記錄生活中的點滴,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實現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可以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參與率,以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比如,可以組織班內讀書交流活動:教師布置相應的課外閱讀任務,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閱讀。教師推薦閱讀書目,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然后將選擇相同書籍的學生編為一個小組,組織小組內的溝通交流,拓寬學生思路,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而對于寫作來說,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自評互評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寫作進行反思,并通過互評了解他人的寫作技巧,學會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這些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三)通過語文情境再現,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語文學科并不是單純的字詞學習,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與邏輯表達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根據文字描述的場景進行客觀的思考,通過動腦來準確地分析語言文字,以作出準確的表達。對此,教師可以為學生構建相關情境,讓學生能夠在更加立體的語言環境下進行思考。語文情境的構建,可以基于教材中的內容,促使學生對教材有更加深入的理解;還可以基于課外內容,以更加立體化的形式,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此時,教師需要重視文章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以教材中的課文《狼牙山五壯士》為例,教師可以圍繞課文創設的情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假如自己處在“身前是敵人、身后是懸崖”的環境中,面對沒有彈藥的情況,自己心里在想什么,進而身臨其境地感受五位壯士的愛國情懷,提高學生思維能力。而對于課外內容的情境構建,要盡可能具體生動。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將文字情境動態化,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思考,產生新的認知。總的來說,語文情境的構建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能夠讓學生擺脫課堂死板的束縛,打開思維,有效提高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是社會與時代在不斷發展與進步的進程中,依據現實需要而提出的具有現代性與時代性的要求和標準,對教師的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基于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堅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不斷鉆研與創新,形成更加科學、合理以及高效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創新,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實現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等核心素養的提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柳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