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穎
人際交往能力是人們綜合素質中的一項重要能力,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共同推進社會的進步。幼兒期是發展各種能力的關鍵時期,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人類的動作十之八九是習慣,則大部分習慣是在幼年養成的,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得不好,終身受其害。”可見,在這一時期培養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幼兒未來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幼兒園的兩大任務是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健康發展和為家長提供科學育兒指導。2021年10月頒布的《家庭教育促進法》,進一步明確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協同關系,強調了家園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未來社會需要我們的下一代具有較強的社會交往能力,然而今天的獨生子女在家里能說會道,到了外面卻膽小自卑、孤僻不合群,甚至以自我為中心、自私霸道,交往能力明顯較弱。本文在家園合作視域下,以人際交往良好習慣為切入點,通過實踐研究不斷探索幼兒人際交往中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策略。
一、在主題活動中融入家長資源,滿足幼兒人際交往發展需求
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現代社會對人的要求。幼兒的人際交往雖然簡單,但由于處于成長初期,其人際交往能力較弱,更需要成人給予細心的指導。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充分發揮家長資源優勢,不僅能引導幼兒建立正確的是非觀,而且能拓展幼兒人際交往的廣度,使幼兒體驗到積極參與活動的樂趣,從而共同促進幼兒良好人際交往能力在現實生活中的踐行。
例如:在開展中班“我的好朋友”主題活動中,教師將主題的由來、主題的目標以及主題發展脈絡通過新學期家長會的形式告知班級家長,讓家長在了解教育主題、幼兒的學習交往方式以及寓教于樂、寓教于生活之中的教育理念的基礎上,積極地參與進來。教師通過完成親子任務調查表、親子討論錄音分享、家園共同記錄幼兒日常交往精彩片段等方式,家園互相配合、共同引導幼兒關注身邊的伙伴,并在日常的交往中生發了一個個小主題,如“我的好朋友畫像”“可以和好朋友做什么”“交朋友的方法”“和好朋友吵架怎么辦”“我和好朋友的故事”等。從這一個個小主題出發,家長利用周末或休息時間,有意識地帶孩子與小伙伴一起游戲,關注孩子在與同伴交往中遇到的問題,并及時記錄,與教師進行交流。借助主題活動融入家長資源,既滿足了幼兒人際交往的需要,又形成了家園互助的合力,提升了溝通的積極性和有效性。
二、在項目課程中建立家園交流平臺,支持幼兒人際交往自主體驗
交流是家園合作的前提,教師與家長都要做到勤于溝通,善于交流。不僅是面對面的交流,而且可利用信息軟件及時地進行溝通,通過家園互動、親子互動、社區調查活動等促進家園聯系,從而達到家園統一,鞏固學習效果。
實踐體驗是培養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非常有效的途徑。2021年,本園申請并成功立項了天津市教育學會“十四五”課題《幼兒園項目活動設計的實踐研究》。項目課程貼近幼兒生活,內容主題從幼兒感興趣的問題中進行篩選。新學期初,小班的入園焦慮是整個園所的關注點,入園適應兩周之后,小班幼兒“獨自入園”又成了新的挑戰。在一次與大班幼兒的談話中,他們提出“每天早晨可以接小班弟弟妹妹入園”,由此“大帶小”的項目活動也正式啟動了。在討論項目計劃時,我們發現,大班幼兒需要提早入園,這樣才能做好為小班弟弟妹妹服務的準備,因此需要早起床、早到園的問題,就必須贏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怎樣告知家長呢?大班幼兒召開了一次集體會議,他們想到了發通知、家長會、計劃書宣傳等形式,最后經過討論和投票,選定了建立家園群的方式。該方式的優勢在于溝通方便,還可以定期分享活動情況。于是,“項目活動‘大帶小的交流平臺”正式建立,教師從幼兒人際交往角度分析此項目活動的意義,并將幼兒的計劃和項目活動進展情況,每天在平臺內進行告知和分享。
項目課程“大帶小”歷經了三個月的時間,在幼兒自主自發的活動中,大班幼兒相互交流、幫助、探討,主動和小班幼兒問好、幫弟弟妹妹拿被子以及邀請弟弟妹妹一起體驗班級區角游戲。可以說,有了任務的幼兒是興奮的、有責任感的,了解到項目活動開展意義、看到幼兒親身體驗人際交往的家長更是贊同和支持的。從活動第一天的十幾個幼兒參與,到后來的二十幾個,再到全班幼兒共同參與,就連以前每天遲到的幼兒也能因為要完成任務而早早到園了。從最初的“牽手接園”到“哄你不哭”,再到“接送禮儀”和“我來幫幫你”,每次活動后教師都進行了回顧、梳理、表征和記錄。在這樣“一對一”的傾聽記錄中,大班幼兒學會了主動交往、關心他人,有計劃地做事情;學會了分享合作、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積極與人溝通;學會了觀察與思考、遇到問題與同伴協商積極想辦法,與同伴友好相處。
持續的記錄以及在家園交流平臺中廣泛的宣傳,讓家長們能夠第一時間看到孩子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挑戰和突破,也逐步形成了家園合力支持幼兒人際交往項目活動的落地。家長在平臺紛紛反饋孩子在這個活動中的成長變化,他們不僅看到了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明顯發展,而且發現孩子在任務驅動下養成了良好的作息和行為習慣。
三、用成長檔案記錄家園同步教育,促進幼兒人際交往習慣養成
幼兒園與家庭是影響幼兒發展的兩大主要環境,各自都蘊涵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教育內容,雙方各自的特點決定了它們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發揮著互不相同且不可互替的作用,而兩個系統之間只有達成共識,采取同步措施,形成教育合力,才能達到促使幼兒朝著家園期望的共同方向——身心健全和諧發展的最終目的。
成長檔案是家園之間溝通交流的重要媒介,能幫助家長和教師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家、在園的表現和進步。幼兒園于2019年成為天津幼師附屬幼兒園教學成果獎重點培育項目《基于幼兒個性化成長檔案的幼兒園適宜性教育模式研究》的實踐單位。幾年來,教師深入學習探索成長檔案的使用方法,根據課程改革不斷深化成長檔案的內涵價值,并以此為契機,借助家園互動傳遞幼兒人際交往的困惑與策略,讓成長檔案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功效。
幼兒成長檔案的創建讓教師敢于放手,逐漸把視線從自己的“教”轉移到幼兒正在發生的主動學習上,發現一個個“能干的幼兒”。幼兒在寬松的時間和開放的空間里,自由觀察他們喜歡的事物、自主探索他們喜歡的空間、自主選擇游戲材料和伙伴。在自由自主的氛圍里,幼兒自然而然地與同伴交往,遇到矛盾和問題時,他們也能友善解決。在真實的游戲場景中,他們在經歷挫折和失敗時,能夠敢于面對并積極挑戰,收獲快樂和自信。教師通過觀察背景和線索有針對性地記錄幼兒的行為表現,更加客觀地分析幼兒行為背后的動機和需求。此外,不斷創新記錄方法,通過圖片、文字、二維碼讓成長檔案更加鮮活、更具可視性,更能體現幼兒的個性化發展。
“看到孩子成長檔案的時候,我激動得流眼淚。這里面記錄了很多我們不知道的故事、記錄著孩子成長的精彩瞬間、更記錄著老師們用心愛孩子的點點滴滴……”這是一位媽媽在看到幼兒成長檔案冊時的肺腑之言。幼兒成長檔案不但沒有成為教師的工作負擔,而且成為家園合作與教師日常研究工作不可或缺的有效媒介。幼兒成長檔案也已經成為幼兒最喜歡的一套專屬讀本。
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標志,也是他們未來適應社會和成長發展的關鍵。幼兒園與家庭如同一體兩翼,必須同步調、同方向。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微而復雜的任務。”幼兒人際交往中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一個長時間的連續過程,家長和教師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養,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借助家園合作,能夠讓人際交往中良好的行為習慣融入幼兒生活的每個環節,成為每個幼兒的自覺行為,從而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李? 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