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赟

在新課標背景下,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期間,需要加強與勞動教育等學科的融合。基于此,本文針對小學階段美術教學中勞動教育理念的有效滲透展開分析,結合其重要性和滲透現狀,分別從靈活運用教材內容、開展特色非遺美術課堂、強化師資隊伍建設、開展美勞融合實踐活動,以及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等方面,有效推動勞動教育理念與美術教學的深度融合,展現出更加顯著的育人功能與效果。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教育部多次下發有關美育和其他學科相融合的通知,強調學校需要給予美育融合高度支持,推動“立德育人”教育目標的有效達成。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有效滲透勞動教育理念,不僅可以充分展現美育、德育有機融合的實際成效,而且為小學階段素質教育工作的有序開展鋪設堅實的前進道路,使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得到更高水準的培育,促進其全面發展。
一、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合理滲透勞動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隨著現代教育教學改革的持續推進,小學美術教學逐漸完成從理論性和單一性向實踐性和綜合性等方向轉變,使其具有更高的教育成效。同時,在培養小學生美術教育核心素養的過程中,需要著重強調個體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以及文化理解等方面,促使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形成完善的美術核心素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想順利實現以上目標,必須將勞動實踐作為起點和基礎,使學生打破單一理論的束縛,達到更高的藝術造詣。
(一)強化綜合素養
在小學美術教學期間,教學工作者鼓勵學生適當參與勞動,一方面可以培養其形成良好的動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綜合素養顯著增長,為其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眾所周知,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美術藝術的美,無論是建筑、繪畫、雕塑還是工藝,都是凝聚諸多藝術者和工匠心血的重要成果。換言之,藝術作為獨特的教育學科,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給予學生課堂參與情況更多的關注,引導其主動參與其中,提升綜合素養。
(二)促進智力發展
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有效滲透勞動教育理念,不僅可以充分鍛煉學生的肢體協調能力,使其體力得到顯著強化,還能磨煉學生的思維意識,促進教學治理的高效發展。比如,在“變廢為寶”實踐活動中,學生除了要完成垃圾清理工作之外,還要從中找到合適的廢棄物,用來制作預先設想的手工藝品,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體力明顯增強,同時需要對手工藝品的制作材料和方法進行主動思考,從而實現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力的全面提升。學生還需要掌握手工藝品的實際制作流程,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合理安排時間和操作步驟,進而推動智力水平的提高。
(三)培養良好性情
對小學階段的美術教學而言,將勞動教育理念與其進行充分滲透、融合,可以使學生在課堂實踐環節順利完成自己的藝術創造成果,幫助其更加真實地體會到藝術勞動創作帶來的成就感和濃厚的喜悅感,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積極性,為學生良好品質的培育創造前提條件。比如,在完成扎染藝術創作的過程中,美術教師可以給予學生有效引導和啟發,使其保持足夠的耐心,完成小方巾的扎染流程,這一過程不僅能夠培育學生的審美感知和創意實踐等核心素養,還能提高學生的專注力和耐受力,促進其良好品格的培養、形成與發展。
二、小學美術教學中勞動教育理念滲透現狀
(一)教育理念存在較大的更新成長空間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傳統的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習慣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不僅導致學生的主體地位受到嚴重威脅,還造成學生被動接受知識,不利于個體主觀興趣的培養。換言之,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個性的發展產生明顯的抑制效果,影響了勞動教育理念的有效滲透,同時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以及未來的全面發展帶來一定的阻礙。究其根源,在于教師自身教育理念尚未得到更新,以至于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和感受美術課堂教學為其帶來的趣味性,同時還會因為相關因素的阻礙而造成學生知識固化嚴重,無法活學活用,對學生今后的成長與藝術核心素養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二)缺少對勞動教育理念的關注和重視
在新課改背景下,“立德樹人”成為現階段主要的教育目標,著重強調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發展,使學生在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能夠成為新時代青年。但是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生面臨不同學科的考試壓力,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上,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學習勞動教育理念相關知識,導致勞動教育被安置在次要地位,在缺少對勞動教育理念關注的情況下,小學美術教學中勞動教育理念的滲透則難上加難。
(三)相關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質量偏低
作為世界人口大國,我國小學數量較多,但是負責美術教育的教師稀少,導致部分地區師資配比與國家的具體要求出現明顯的不協調,這種情況間接導致小學主動降低對美術教師的招聘要求,一些本身不具備專業資格水平的教師參與到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這些教師缺少對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和身心發展階段特點的了解,不能結合學生個體差異而開展針對性的美術教學,更無法將勞動教育理念有效滲透到課堂教學,影響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小學美術教師隊伍力量薄弱、教學專業性和質量相對較低的情況下,不僅無法達到理想化的滲透融合教育目標,甚至有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
三、將勞動教育理念合理滲透到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有效路徑
第一,充分運用美術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在勞動中感受創造美、勤勞美、健康美、自然美、科學美。在學生接受系統教育的過程中,美術作為學校實施美育教學、培養美育理念的重要途徑,其實際教學工作內容全面覆蓋自然美、社會美和勞動美,使學生在課堂中更加直觀地體會和見證世界的豐富多彩。而教材是經過專業學者嚴謹挑選和編制的主要教育載體,其本身具有較強的科學性與嚴謹性,教師立足于教材內容開展教學活動,可以獲得更可靠的支持與保障。所以,為了有效推動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勞動教育理念的有效滲透與融合,美術教師必須從教材內容著手,幫助學生在正確的引導下逐漸在勞動中感受創造美、勤勞美、健康美、自然美和科學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直接地領悟勞動本身所具備的內涵,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優良品格的形成與發展。
例如,在《眼鏡的設計》這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釋放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小組互助的形式完成眼鏡設計,并提前標注好其所具備的功能和設計理念。在課堂教學期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折紙和剪裁的方式完成獨屬于自己的眼鏡作品,使其具有良好的實用性、獨特性和美觀性。創作期間,學生不僅需要掌握眼鏡的具體制作流程,還需要對其材質選擇進行思考,找到更適合的制作材料,順利完成自己的藝術創作。制作眼鏡的過程除了能夠促進學生審美感知和藝術表現等方面的提升,還有利于鼓勵學生積極開展創意實踐,培養其創新意識。
第二,積極開展富有地方特色的非遺文化特色美術課堂教學,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基地,融入勞動精神內涵,培養專注一事的大國工匠精神和守正創新精神。為了切實推動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勞動教育理念的有效滲透與融合,美術教師需要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為基礎,積極組織開展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非遺文化美術課堂教學,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基地,將勞動教育的精神內涵充分融入日常教學過程中,有利于培養學生專注一事的大國工匠精神與守正創新精神。小學美術教師要善于利用美術課堂教學的主體優勢,積極拓展全新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從勞動體驗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窗花花》課程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將有關剪紙的地域民族文化以視覺、聽覺等多重感官聯合作用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體會剪紙藝術的鬼斧神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能動性。與此同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彩色卡紙和剪刀等材料,讓學生借鑒大屏幕上投映的窗花制作方法,完成自己的窗花作品。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耐心引導,采用示范教學等方式,幫助學生熟練掌握窗花的制作程序,使其在創作過程中找到最佳的折紙與剪紙方法,爭取制作出更加美麗的窗花。制作窗花活動能夠引導學生更直觀地體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保護優秀傳統文化的隊伍中,從而促進非遺文化傳承基地的有效建設,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三,全面做好師資隊伍建設工作,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要想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充分滲透勞動教育理念,專業的師資團隊是不可或缺的,其不僅能夠確保教育內容與學生當前的認知發展階段高度契合,還能憑借自身的專業性實現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為勞動教育理念的滲透提供前提條件。因此,相關部門在招聘美術教師的過程中,需要對其展開全面考核,確保教師數量達到標準要求的同時,推動美術教師隊伍整體質量的提升。除此之外,還要盡可能避免美術課堂被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占用的情況發生,美術教師要不斷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堅持因材施教和與時俱進原則,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更適合開展美術勞動活動的氛圍,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
第四,積極開展特色美勞融合實踐活動,促使學生體驗勞動美。小學生正處于天性活潑、好動的年齡段,枯燥乏味的理論課程容易使其產生感官疲勞,所以,美術教師可以開展特色美勞融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勞動美,同時有效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促進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
以《墻》這節課為例,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的學生只見過混凝土磚墻,缺少對其他墻體材料的了解,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可以將提前準備好的泥土放置在小組成員的公共區域,引導其利用泥球和泥板完成墻體的制作。在學生制作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地提出啟發性的問題,為學生的制作流程提供輔助,讓泥土在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下呈現截然不同的形象特征,使學生更直觀地體會到勞動的具體表現魅力。
第五,合理利用信息技術,以作品展現突出勞動創造成果。隨著數字化技術的飛速發展與廣泛應用,為了幫助小學階段的學生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深刻理解勞動教育理念的真正價值,美術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方式,全方位展示學生的美術作品,一方面,使學生深刻體會勞動成果帶來的成就感與喜悅感,另一方面,借助網絡傳播的方式,促使學生在對比中改進不足之處,從而進一步提升美術造詣。
例如,在《指墨畫》課程結束后,在征得學生同意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利用電子設備對學生創作的指墨畫作品進行拍照,并上傳到互聯網,及時將瀏覽者的贊許和鼓勵傳達給創作學生,使其在多方肯定的支持下,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后續的美術小組活動,用作品來展現勞動成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和接受教育的關鍵階段,其個體自主意識相繼萌發,對未知的事物有著極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在美術課堂中有效滲透勞動教育理念,使學生在正確的教學目標和特色教育措施的指導下順利實現全面發展。換言之,在勞動教育理念的滲透下,小學美術教學要進行綜合性和實踐性的課程教學變革,對學生的未來發展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