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璐
摘 要:數字強國成為國家的重要發展戰略。在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新形勢下,博物館在信息化環境中利用其自身的文化價值構建社會意識形態。博物館的文化具有貼近人、社會性、動態性、多樣性等特征,其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融共建。博物館的歷史資源、民族文化、教育實踐等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具有重要作用。信息化時代下信息交互融合文化多樣性、信息傳播培養文化環境、信息化管理建立社會認知圈,從而使博物館的文化價值實現多維度上的提升。充分利用信息化環境推動互動與分享,依靠信息化手段拓展交流空間,融合信息化平臺展示豐富體驗,拓展信息化空間促進文化傳播,探索文化價值體系構建路徑。
關鍵詞:信息化;博物館;文化;核心價值體系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9.021
文化具有的內在價值觀能引導民眾①。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典范價值,是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凝聚豐厚文化底蘊的有力文化支撐。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是社會系統行穩致遠、社會秩序和諧有序的重要途徑,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博物館作為文化發展的重要培育基地,其自身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對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數字強國成為國家的重要發展戰略。隨著信息普及化,它營造了一個虛擬的時空,使以往的不可能成為可能,不能及的成為可及②。在信息化時代發展的大趨勢下,博物館發展應迎合時代潮流和大局,以中國式現代化文明觀為指引,利用信息化環境、平臺、手段,依托豐富多彩的文物資源,顯中華民族文化之瑰麗,走出一條鮮明的有活力的文化之路,在全球文化的交流、交鋒中更加自信。
1 博物館的文化特征
博物館的文化“貼近人”。博物館藏品是靜態的展現,也是動態的蘊含。從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到人民共享文化成果,實現從文物價值向文化價值的轉變,從物質資源到人類文化精神的滲透。博物館文化都從人的角度來對待歷史文化遺產發展,推陳出新,古為今用,“努力站在時代的前沿,催生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催生社會嶄新的藝術、道德、觀念和行為”③。博物館文化的社會價值體現于人的發展中,表現為人們對社會體系、道德規范的認同等。博物館文化內涵貼近社會,貼近個人,從視覺等感受到意識形態發展,構建社會群體的共同認知,以藏品的利用為方式,以人的發展為目標,讓更多的人享受文化資源。
博物館的文化具有社會性。博物館以其獨有的文化資源和文化方式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以其獨立的文化形態和文化價值深植于現代社會之中④。在社會發展中,博物館的功能、戰略定位和價值都在不斷更新,在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中博物館亦在尋求新的發展模式和提升文化影響力,博物館文化的共享與弘揚成為發展的目標,博物館與社會和諧的關系成為探索的主題。
博物館文化呈現動態性。博物館內的文化不僅保留了城市文化發展的進程,也是城市發展的記憶,而且還參與了民眾生活的變遷,將人們共同關心的難題連同相關的各種解決途徑集中起來,再生動地加以展現,給人以啟迪。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形勢下,博物館是社會道德培養的重要基地,從物品到藏品,實現文化遺產的保護,再從藏品到展品,實現了文化遺產的傳承,博物館以這一“生態系統”的延續,參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進程⑤。2023國家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博物館的發展隨著時代變遷,呈現出守正與創新的文化動態發展特性。
博物館的文化體現多樣性。博物館的廣泛性涉及歷史、藝術、民俗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是一個發展體系;博物館事業和文化遺產保護事業漸趨融合;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融合保護與利用的趨勢。博物館涉及領域的廣泛性,成為其文化內涵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的重要因素,從古代到現代文明是博物館文化的重要脈絡,從自然科學到人文社會科學,博物館以豐富物證的形式展示著科學發展的推動與文明的進程。博物館文化展現著每一個歷史轉折時期的差異,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歷史文明的探源需要博物館物證的鏈接,也需要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其多樣性特點將一切資源囊括其中。
2 博物館的核心文化價值表現
博物館作為中華民族文明集聚地,蘊含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內涵,承擔著文化發展和文明進步的責任,在融入社會、世界的過程中,對凸顯民族特色、提煉民族精神起著推動作用,在構建全球化和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博物館以其民族聚集力、歷史穿透力、文明滲透力、藝術感染力守望著世代傳承的精神文明和悠久的文化根脈。博物館的這四大力量在價值體系的構建中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一是博物館豐富的歷史資源蘊含共同理想。理想信念是一個民族奮力前行的向導,共同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的文明,這是中國人民民族復興的文化基礎。博物館里的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元素,詮釋著人文精神和社會價值。博物館的展品古老而有歲月痕跡,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歷史軌跡。人們在對博物館文化的探索中,關注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感受文化環境,在歷史遺跡中感受彼時彼刻的發展環境,在歷史事件中啟迪經驗教訓。歷史自豪感與使命感的個體認知與社會發展融合,成為社會和諧發展的因素,成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文化動力,是堅定人們文化信仰和生活信念的支撐形態。共同的歷史經歷和民族心理具有強大的凝聚力,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提供了最直接的感受。
二是博物館文化特色升華民族精神。文化價值觀的凝聚和認同作用有助于自覺形成全體人民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博物館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特色。有多民族的文化形態,有不同階段的文化特征,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博物館豐富的歷史資源與人文環境,能激發群眾的社會責任感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博物館呈現著城市、社會、國家發展的脈絡和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發展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培育、積淀和創新。以史實和遺跡提供最直接的證據,呈現歷史和人民的偉大創造力,將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的文化智慧和文化信息直觀、形象地傳遞給群眾,使其感知到民族的偉大創造和艱苦奮斗的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更是理性對待當代社會發展中的復雜的文化環境的重要途徑。
三是博物館的主題性教育凈化社會文化環境。博物館的社會性和教育性功能在社會道德建設中尤為重要。博物館的文化力量包含著博大的知識體系和深邃的知識層次,蘊含著中華道德體系的文化元素,凝聚著博大精深的知識體系,成為整個民族與社會的價值取向和文明環境。博物館形象地反映了社會生產和意識形態領域的發展與變遷,是道德建設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推動力量,影響著人民生活的精神狀態及理想追求。在德育過程中,博物館起著完善自身的道德與人格作用,在教育實踐中,博物館積極地發揮實踐育人的功能。在道德建設中,博物館傳遞積極正能量,在社會課堂教育中,博物館發揮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將人們對文化遺產的直觀感受內化為自身性格和城市精神。
四是博物館文化的與時俱進豐富核心價值體系內涵。隨著博物館社會功能的轉變,博物館與社會發展、社會和諧的主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從綜合性博物館到主題性博物館,從民俗博物館到自然博物館,博物館在社會發展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文化的力量在各個領域得到發展。在經濟的發展中,博物館文化自覺與政治、經濟、生態發展融合,新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集攏于館內,豐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從社會生產形態領域、抽象領域到意識形態領域,內涵越來越豐富。女排精神、航天精神、莫高精神等是中華民族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博物館將這些精神文化以最直觀的形式保留,以最感人的形態深入人心,為構建廣泛感召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了最好的場所。
3 信息化時代對博物館的文化價值體系的影響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強調區域社會和生活發展的意義,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在它的影響下,將會形成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認同感,最終建立起民眾與傳統文化的情感聯系。博物館文化的目的是培育精神財富,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互融通,積極探索和建構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現實路徑,信息化時代對于博物館來說是有利的機遇,它使博物館的文化價值實現多維度上的提升。
一是信息交互融合文化多樣性,博物館文化凸顯文化自信。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迅猛發展的時代,不同文化頻繁交流,超越國界和空間的限制,文化交流與互鑒化解“文明沖突論”,成為新時代的文化特征。我國順應時代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凸顯中國式現代化的優勢,發揮媒體媒介作用,向世界闡釋中華文明。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包含的文化形態和價值匯聚于博物館中,使博物館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蘊含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氣”。信息化時代是比傳播速度和質量,通過媒體傳播、信息交流和博物館之間的聯盟發展,為文化的開放性、包容性提供更有利的渠道,有利于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國文化走向國際化。
二是信息傳播培養文化環境,博物館文化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文化是民族性的重要構成部分,文化價值觀是國家民族的身份⑥。中國夢的實現需要弘揚和繁榮文化,依靠信息傳播的特性,展現中華民族厚重的歷史、可歌可泣的人文故事、五彩絢爛的古代文明,從而培養社會道德的人文環境,對激發更多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有重要作用。在新時代一系列云游博物館陸續開展,人們既可以在歷史探秘中感知古老文明的發展,也可以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中回顧壯闊的百年歷程。展廳隨著網絡移動于手機、電腦等各種媒介上,實現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虛擬展覽將更多信息傳達給大眾,智慧云生活實現了信息傳播與速遞,讓人們有更多機會體驗到博物館特有的文化價值,增進社會共識,有助于弘揚正能量,凝聚民族精神。
三是信息化管理建立社會認知圈,博物館文化推動民族文脈的傳承。博物館文化兼具古今文化融合與發展的雙重性。博物館根植于現代社會,引領城市文化發展。通過對地域文化遺產的收集與整理、展示,呈現文化發展的脈絡和城市文化發展的根基。在這種價值的引導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貫穿始終,促進城市更新與長久發展。博物館文化體系在一定意義上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和發展,提高了群眾對文化的保護力度,傳承社會或社區的集體記憶,將保護理念傳播開來。借助信息化管理平臺,通過“云上交流”自媒體路徑展現城市文化發展現狀、文化體制改革、文化活動內容等信息,及時為群眾搭建文化活動平臺,建立城市居民文化傳承的認知圈與認同感。
4 信息化發展時代下博物館的社會主義文化價值體系構建路徑
一是利用信息化環境以虛擬形式呈現實物本體,推動分享互動。信息平臺的建立推動了信息資源共享,它通過新時代數字化的模態應用向社會提供虛擬、多維的信息平臺,以新型展覽方式實現快捷方便地學習參觀,人們可以全面了解博物館的藏品保護、動態更新、學術研究等,進而實現文物資源的共享、互動。虛擬博物館運用VR、MR等多媒體手段,營造身臨其境的展示效果,使知識信息豐富多彩。物與人的互動、與美的交融,使虛擬博物館既是品鑒平臺,也是文化共享的場所,契合了當今大眾對文化的精神需求,實現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的有效對接,使博物館實現了文化屬性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的結合。與傳統的實體博物館相比,虛擬博物館給予博物館一種全新的文化傳播方式,使文化信息傳送不受時空的限制,使博物館陳列實現有效地延伸與補充。正是時間上的自主性和空間上的任意性,數字化交互使實體博物館更大空間地“走出去”,幫助公眾更大范圍地“走進來”,充分發揮博物館的影響力和作用,推動了文化自信自強。
二是依靠信息化手段全方位闡釋文物藏品,拓展公眾文化交流空間。信息化手段的利用續存多樣化的信息量。在現代博物館的展覽理念中,“社區主義”的意識不斷增強,即反對傳統博物館總以收藏為主的精英主義,強調博物館關注的重點是社區中的人而不是藏品,博物館不是超然至上的寶庫,而是社區人民休閑與教育的場所⑦。博物館的主要功能不是收藏,而是分享,通過分享達到教育大眾的目的。傳統博物館展示手段單一,信息化時代下博物館借助多媒體媒介,通過數字化手段豐富文物藏品的展示方式,增加文物藏品展出時間,為公眾提供了更多鑒賞文物藏品的機會。一些不宜長期陳列的珍貴文物,可以通過信息化手段建立與公眾長時間交流的時空鏡像。博物館通過“互聯網+”可以實現信息的快速更新,使展覽形式新穎,根據公眾關注的內容和希望獲得的信息推送其感興趣的內容,互動性與參與性強,促進信息文化交流,以滿足公眾大眾化服務和“一對一”的個性化服務需求,使數字化博物館的價值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和展現。
三是融合信息化平臺展現博物館多樣化的體驗,發揮文化自覺作用。信息化平臺的利用續存多樣化的信息量。傳統博物館的陳列對于參觀者來說,因參觀的角度有限,很多如瓶口、底部等細節信息不能完全呈現。在數字博物館中,利用高新技術可以很清晰地展示出這些細節,并通過三維圖像的形式完美呈現給觀眾。利用互聯網及數字博物館,一方面可以建立起與觀眾互動的平臺與機制,觀眾可以對陳列展示進行瀏覽及鑒賞,又可以參加專題講座,還可以在網上留言互動,分享建議和意見,充分體現文化共賞和文化自覺;另一方面能充分利用巨大空間進行陳列展示,不僅要注重主題鮮明、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還要注重營造情景氣氛,使用圖形、圖像、視頻等多媒體手段,注重展現展品的深層價值,包括展品背后的故事、歷史意義、教育意義、創新意義及藝術價值,使觀眾能夠得到更為豐富的參觀體驗,使文化思想和文化知識在群眾交流互動中相互影響,潛移默化中發揮文化自覺的作用。
四是拓展信息化空間增加藏品展示的廣度,促進博物館文化的傳播力。信息化時代下的博物館發展空間既有固定的場所,又可以實現流動展覽,還可以進行網上展覽,上述都是博物館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可以使文物藏品走進大千世界、走進群眾的心中,這是一種文化滲透,可以促進社會公眾參與文化平臺建設,促進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發展。數字博物館不占用實體博物館的地理空間,數字博物館只是與計算機、互聯網構成數字存儲空間,在土地資源越來越稀少的狀態下,數字博物館節省地理空間的優勢是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數字博物館不需要依賴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能夠實時接待造訪者,而不存在傳統博物館開館、閉館等時間問題,民眾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在眾多的數字博物館中“參觀”,了解某個博物館的歷史文化,或欣賞某個博物館的珍貴藏品,提高了訪問量及傳播范圍,加深了人們對博物館的了解和熱愛,促進了博物館文化的影響和傳播,從而也贏得了社會對博物館的關注和支持。
5 結語
在信息化時代下,文化發展有了更多的渠道,文化自信體現了社會參與、社會認同的程度。博物館文化應走改革發展新思路,以其歷史傳承、藝術感染,體現文化的傳播廣度、傳承深度,促進文化自信。博物館文化在意識形態的發展和經濟建設的浪潮中,與時俱進,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在社會實踐中扮演者不同的文化角色。豐富多彩的文化與聚力凝心的民族文明的結合與發展,糅合了博物館文化的創新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堅守。
注釋
①塞繆爾·亨廷頓,勞倫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8:47.
②張立文.中國傳統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15.
③單霽翔.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關于廣義博物館的思考[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1:9.
④單霽翔.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關于廣義博物館的思考[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1:50.
⑤單霽翔.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關于廣義博物館的思考[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1:62.
⑥周和平.文化強國戰略[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3:116.
⑦劉英,張浩達.數字博物館的生命力:2007年北京數字博物館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