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玲
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不同的學生在社會經驗、家庭背景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差別。有關研究表明,在同一所校園中,學生的學習潛力、學習態度、基本知識水平、學習能力、學習興趣、生活經歷、學習傾向等方面,會因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因此如何站在學生視角,從其主體地位進行針對性的課程教學,對初中生的成才顯得尤為關鍵。
2023年,教育部辦公廳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著重指出,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顧及他們的差異,并滿足他們的需求。近年來不少初中數學課程的標準化改革也逐步得到項目式的實施,從而較好地實現了“全民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全民所需的數學和各種數學發展”的目的。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本文基于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的實踐心得,以課本為依據,分享平時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經驗,旨在為相關教師提供參考,力求讓各級別的初中生都能夠在原來的學習基礎上提高成績,獲得全面發展。
一、分層教學的概念及其特點
(一)分層教學的概念
分層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等因素為基礎,對其進行合理分層,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這種教學模式旨在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促進其潛能挖掘和個性成長。分層教學包括教學過程多層次、考試評價多層次、學生主體多層次、目標設定多層次等內容。
(二)數學分層教學的特點
其一,在分層教學中,學生被分層是隱蔽的,教師不會公開宣布學生所屬的層次,以避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更好地保護學生的隱私。因此,這種分層方式能夠避免學生產生自卑感,使其在不受影響的環境中學習。
其二,在數學分層教學中,教師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體差異,制定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這些目標既有共同的要求,也有對不同層次學生的特殊要求。這種分層教學方式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其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
其三,在數學分層教學中,教師會根據學生的層次設計不同難度的練習題,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這種分層教學方式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效率。
其四,在數學分層教學中,教師會根據學生的層次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會加強對其基礎知識的輔導;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會引導其進行更深入的學習。這種分層教學方式能夠更好地發揮教師的教學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由此可見,初中數學的分層教學是一種基于學生能力多樣性而采取的教學方法,需要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掌握每個學生的基礎知識、接受能力、個性差異,分清學生層次等細節,再據此因材施教,以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能力水平的范圍內得到充分發展和提高。
二、初中數學分層作業實施原則
(一)多樣性原則
多樣性原則要求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充分考慮學生的不同需求和特點,采用多種形式的作業,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推動教育教學全面發展。比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不同形式的作業,除了傳統的練習題之外,還可以采用探究性作業、項目式作業、小組合作作業等多種形式。此外,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也可以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需求,設計不同難度、不同內容的作業,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設計一些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作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價值。除了傳統的評分之外,教師還可以采用口頭表達、作品展示、小組互評等多種方式進行評價,為后續的教學提供參考依據。
(二)層次性原則
層次性原則在方法上可以逐步拓展作業難度和深度,因此教,師除了要指導學生學習之外,還要科學地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注意學生的課堂反饋,以此來指導后續的教學。考慮到初中數學課程知識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必須反復學習與鞏固,才能逐步掌握每一個知識點。以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為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能力來確定作業難度,逐步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此外,積極落實層次性教學原則還能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使他們在學習上更具有主動性。同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三)針對性原則
針對性原則指的是針對學生的學習特征和存在的問題來制定作業要求和內容,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業水平。比如,在了解學生學習特點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制定針對性的教學計劃,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同時,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和需求有所不同,教師需要針對他們的特點進行差異化教學。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和作業布置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而在教學評價上,教師則可以針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結合其平時的學習情況和進步空間給予其針對性的評語,由此激勵他們在后續的學習中投入更多熱情。
三、基于分層教學的初中數學有效教學策略
現如今,分層教學方法已經在初中數學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是依然有待進一步改進。由此,本文基于平時的數學教學經驗,對當前的分層教學提出幾點建議。
(一)做好學生基礎知識的劃分
初中學生正處于數學學習的關鍵階段,是數學思維形成的重要時期。然而由于個體差異,不同的初中生在數學基礎、學習能力和興趣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差異。比如,一些學生可能已經具備較好的數學基礎和思維能力,而另一些學生可能還需要加強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采用傳統的“一刀切”教學方式,將很難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師應評估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層次,不僅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特點,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也能因材施教,提高教學質量。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會嘗試性地按照學生的數學成績、知識技能、學習興趣、學習態度等因素,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
A層:學生的數學知識基礎扎實,能夠熟練掌握初中數學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智力素質高,學習能力強,對數學學習有濃厚興趣。這一層次的學生能夠獨立完成難度較大的數學題目,具備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進行更深入的探究,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B層:學生的數學知識基礎較為扎實,能夠較好地理解和應用初中數學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智力素質良好,學習能力較強。這一層次的學生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給予一定的指導,幫助他們解決一些難題,提高解題技巧。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進行一些拓展性的練習,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C層:學生的數學知識基礎較為薄弱,需要重點加強基礎概念、定理和公式的學習。這一層次的學生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重點關注,通過基礎訓練和個性化輔導來提高他們的數學水平。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進行一些基礎練習,幫助他們鞏固基礎知識,提高解題技巧。
分層前,教師需要讓學生明白分層的原因,分層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層次上取得進步。同時,教師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避免學生因分層而產生負面情緒。以上分層方法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其學習效果。同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實踐能力,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二)加強教學內容差異化處理
教育的發展是以教學目標為導向的,在初中數學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并以此指導他們學習,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在“雙減”背景下,課程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要求,需要教師將“分層次”的教學理念融入初中數學教學設計中。
分組完畢后,由教師來決定如何安排作業,對于C層學生,只需要完成基本數學知識點的練習即可;對于B層學生,在完成基礎練習的同時,增加一些強化訓練;而對于A層學生,則需要在B層學生的基礎上進行更多拓展。比如,在基礎內容上,這是要求A、B、C三個層級的學生都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識點,包括數學概念、公式、定理等,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講解這些基礎知識點,并通過大量的例題和練習來加深學生的理解。而針對B層學生,教師則可以在基礎內容之上進一步深化知識點,增加一些復雜的數學問題和分析方法。比如,要求他們掌握這些進階內容,并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較為復雜的數學問題。至于A層學生,為了進一步拓展其知識面,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內容,如基于大單元教學法,提取單元后續內容,以思考題的方式提前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在現有學習基礎上初步掌握一些具有實際意義的復雜問題,為后續攻克重難點奠定基礎。
以“二次函數圖像”的教學為例,對于C層學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自主探究二次函數的性質,通過觀察發現函數圖像的開口方向、對稱軸等特征;對于B層學生,教師可以給出具體的函數,與學生一起分析圖像的特點,幫助他們理解圖像的變化規律;對于A層學生,教師可以先給出一些具體的函數圖像,讓學生觀察并總結規律,再引導他們應用到具體的函數分析中。
(三)豐富作業布置方案
數學知識的學習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不同學生在知識掌握程度上存在差異。而作業是教學內容最直觀的體現,也是評價一名學生知識點吸收程度的關鍵。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該考慮這種差異,可以按照上文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分層方法設計不同的作業內容。
比如,在“一元二次方程”這一節教學中,C層作業可以設計為簡單的方程求解;B層作業可以要求學生對方程進行變形,或者在給定的情境下求解方程;A層作業則可以是建立一些實際問題的數學模型,如結合生活中的例子設計一些復雜的方程求解問題。
對于相同的作業,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呈現,使學生的理解效率最大化?;A較差的學生可以選擇完成基礎題,中等水平的學生可以選擇完成基礎題和部分進階題,而優秀的學生則可以選擇完成全部作業,并嘗試解決一些拓展題。
例如,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這一節教學,教師可以設計以下作業:基礎題為判斷兩個三角形是否全等,并說明理由;進階題為已知一個三角形和一部分條件,需要找到與它全等的三角形;拓展題需要結合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建筑設計中兩個三角形是否全等的問題。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適當的訓練與提高。
考慮到初中數學作業形式多樣,包括計算、推理、觀察等類型,教師也可以按照難易程度,將作業布置按照簡單的計算題和基礎推理題、涉及知識點較多的綜合題,以及開放性的探究題進行劃分。
以“一次函數的圖像和性質”為例,對于A層學生,教師可以安排簡單的描點作圖任務;對于B層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自行探究一次函數圖像與k、b值的關系;對于C層學生,教師可以布置一些探究性的題目,如“一次函數圖像與哪些類型的函數圖像有交點?這些交點的位置與k、b值有何關系?”
而在后續的作業評價中,教師也不能將一些作業完成度較低的學生“一棒子打死”,而是要善于挖掘學生的閃光點,發現其當前的作業與之前相比進步的地方,通過鼓勵式教育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從而讓全體學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進步、發現自己的缺點并及時改正。因此,教師可以借助相關信息設備或輔助教學工具,如PPT、線上優課等,提高作業布置的合理性以及作業評價的及時性,進而幫助全體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發現內在潛能,建立起數學學習的自信。
四、結語
基于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的應用研究表明,分層教學對促進學生發展、提高教學質量有明顯的好處,將學生分成不同的水平,根據他們的需要因材施教,給他們帶來個性化的學習體驗。本文結合平時的教學經驗,分享了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分層教學策略,需要注意的是,要想真正落實分層教學,需要教師有深厚的學科知識、教學能力和評價能力,同時需要學校提供相應的支持。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還要進一步探索如何更好地實施分層教學,以及分層教學對學生學習成就感、自信心和學習動機等方面的影響,從而為教育教學者提供重要指導,促進學生個體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升。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