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食物保鮮必不可少。無論是跨越千里到達每家每戶餐桌上的蔬菜瓜果,還是日常囤積的各類食材,不斷迭代升級的食物保鮮技術使食物得以儲存,并輸送到世界各地。從古至今,人類對食物保鮮都進行了哪些嘗試呢?
古人保鮮食物的智慧
微生物是造成食品腐敗的要素之一,抑制微生物繁殖是實現食物長時間保鮮的關鍵。低溫環境能有效抑制食物中微生物的繁殖,在沒有冰箱的古代,古人都有哪些儲存食物的妙招呢?
周朝時期,古人將冬季鑿取的冰塊儲存于地窖中,通過墊上稻草、蘆席,蓋上稻糠等隔溫材料,創造低溫環境來存儲食物。但那時的冰較為珍貴,尋常人家多在地窖中放一桶水,利用水的比熱容效應對蔬果進行儲存。
先秦時期出現了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發冷氣幫助在室內降溫的盛冰容器——冰鑒。
湖北省曾侯乙楚墓出土的青銅冰鑒,不僅是當時一種重要的祭祀禮器,也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冰箱”。唐朝末年,人們開始利用硝石溶于水會吸熱的原理進行人工制冰,并逐漸發展為澆銅池制冰、淡鹽水制冰。隨著制冰技術的精進,低溫保鮮的方法得以普及。
除了低溫儲存,古人還想到了很多防止食物腐壞、延長食物保質期的辦法。干制法通過去除食物中的水分抑制細菌生長,古人利用這種方法制作出肉干、果干等美食。隔離法通過將食物放入陶罐、活竹等容器中,并加入大量鹽、糖或酒精等隔絕空氣和細菌等外界因素,達到防腐的效果,通過這種方法,古人制作了腌肉、果醬、罐頭等美食。古人還嘗試往食物中添加酸、堿,皮蛋就是將新鮮鴨蛋放入火堿中制作而成。
這些看似簡單卻很實用的食物存儲方法,也是古人從生活中萃取智慧的體現。
現代保鮮“黑科技”
如今,更多的美食走出原產地進入千家萬戶,離不開各種新型保鮮“黑科技”的助力。
智能恒溫保鮮技術通過控制生物磁場,深層調節食材細胞內營養分子的運動狀態,使營養分子緊密排列,在細胞外層形成一道保護層的同時讓營養分子保持低速運動狀態,降低代謝損耗,最大限度地延長食品的保鮮時間。
氣調保鮮技術按照食品特性,將二氧化碳、氧氣、氮氣混合后形成的保鮮氣體添加到食物的密閉包裝中,置換出原有的空氣,延長食物的保鮮期。
活性包裝膜技術通過在保鮮膜中加入活性組分或給保鮮膜附上涂層,通過活性組分調節食品內部的包裝環境,使保鮮膜的保鮮能力得到提升。
新鮮的蔬果在倉儲環節也離不開保鮮技術的加持。由母庫、子庫、制冷設備、氣調設備、防霉設備和智能管控設備組成的相溫庫,可實現對食物的控溫、控濕、控氧以及防腐,是新一屆保鮮界的“全能選手”。
除此之外,日本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成功延長了甜瓜的保存時間,為食物保鮮提供了新思路。
(欄目編輯" 方郁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