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過頭”為何就不餓了
人體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能量是由攝入的食物轉化而來。食物進入腸胃再經一系列轉化后成為多糖物質,一部分為人體提供能量,另一部分則以糖原的形式存儲于肌肉組織中。當體內血氧濃度低于一定數值時,大腦皮質就會釋放饑餓信號,如果未能及時攝入食物補充能量,身體便會分解肝糖原,促使血糖濃度回升至正常范圍,使大腦中樞產生進食完畢的錯覺,饑餓感也隨之消失。
頻頻點頭的鳥
走路時頻頻點頭是鳥類特有的姿勢,鴿形目的鴿子、雞形目的孔雀和鵪鶉等鳥類都具備這一特征。鳥類頸椎由13~25節骨頭組成,它們脖子的結構較人類的復雜得多。鳥類較長的頸椎使得其在行走時不能實現腦袋和身體“步調一致”,它們總是先伸腦袋后身子再跟過去,乍一看就像在頻頻點頭。
牛奶解辣“更勝一籌”
辣不是一種味道,準確地說它應該是一種痛覺,辣椒中的辣椒素是一種酰胺衍生物,是引起疼痛感的“罪魁禍首”。這種物質難溶于水,易溶于油脂、酒精等有機溶劑。當辣椒素與口腔中的一種受體蛋白質結合后,受體會刺激舌頭和口腔的觸覺神經引起痛覺。牛奶中富含脂肪,能促進辣椒素的溶解。此外,牛奶中豐富的酪蛋白能將辣椒素包裹,起到很好的解辣效果。
“吸油大戶”雞蛋
提到容易吸油的食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茄子。你一定想不到,雞蛋的吸油能力竟然超過了茄子,堪稱“吸油大戶”。打散的雞蛋在遇到多油和高溫時會發生膨脹,中間的氣孔能將油吸附其中。此外,雞蛋中的卵磷脂、蛋白質是良好的乳化劑,可更好地融合水、油,讓人吃起來不覺油膩。
(本刊綜合)
(欄目編輯" 方郁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