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微博、微信等社交軟件已經成為人們常使用的網絡媒體,由于網絡信息發(fā)送的匿名性和管理的難控性,這些特性讓網絡謠言層出不窮。網絡謠言指的是通過網絡媒體形成,并以此為媒介傳播虛假、錯誤的信息。近年來,網絡謠言以其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快、多采用匿名形式等特點,成為影響社會心理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分析網絡謠言對于民眾的社會認知、社會情緒、社會意志的負面影響。
網絡謠言傳播的特點
一、傳播范圍廣
從傳統(tǒng)媒體時代過渡到網絡媒體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從聲音圖像轉變?yōu)樯缃幻襟w,促使謠言傳播范圍越來越廣泛。
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是聲音圖像,這種聲音圖像的傳播方式有局限性。由于人們生理條件的限制,謠言通常只集中于某個地區(qū),以信息源為中心點向外傳播,呈現出縱深的擴散狀態(tài)。進入互聯網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發(fā)生了變化。過去那種“一傳十,十傳百”的傳播方式被“核裂變式”的傳播方式所取代。在網絡媒體中,根據信息擴散模型,科學家假設該節(jié)點可以與社交媒體的任何其他節(jié)點交換信息,網絡謠言不僅通過熟人鏈條傳播,其間還包含陌生人,這些謠言的接收者將成為新的節(jié)點,并在社交媒體上繼續(xù)與其他陌生人節(jié)點交換信息。只要信息接收的渠道保持暢通,網絡謠言就會在社交平臺上產生“核裂變”般的幾何增長。
二、多采用匿名的形式
網絡傳播的匿名性是它開放性和自由性的源泉。弗洛伊德在人格結構理論中提到:人格分為三個層次——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處于人格的最后一層,它由人們的原始欲望構成的能量系統(tǒng),而且遵守滿足與快樂的原則。自我位于人格的第二層,調節(jié)著本我和超我的關系,遵守現實的原則。超我位于人格頂層,是社會規(guī)范、倫理道德與價值觀念的內在表現,遵守著道德準則,發(fā)揮著抑制本我沖動和對自我進行監(jiān)控的功效。網民在發(fā)表言論時,就沒有了后顧之憂,民眾可以逃避現實中道德與法律的約束而獲得快樂。所以一旦出現某個社會熱點,造謠者就會利用這個熱點在網絡的自由空間里發(fā)布謠言,釋放現實社會中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和不滿,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快感和滿足。
網絡謠言產生的社會心理學原因分析
社會心理實質上是網絡謠言產生的始作俑者,也是網絡謠言誕生的外部誘因和內部因素。
一、“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指的是當個體發(fā)現自己的想法和群體不一致時,會選擇沉默不語,當個體的想法和周圍的人一致時,個體就會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人是一種社會動物,本性是尋找周圍人的支持與接納,這是人的一種本能。沉默螺旋產生的原因包含兩條:“對于孤立的恐懼心理”“準感官統(tǒng)計”。第一種概括來說就是人們普遍會害怕孤立并因此修正自己的行為,這在心理學看來,是社會心理的強烈定勢。在謠言的誕生中,很大的一部分在于人們害怕自身的意見與大眾相悖,而被社會群體定義為異端,因此,不得不傳播對于群體有益,而不同于個人意見的話語,由此縱容網絡謠言盛行而不做改正。第二種準感官統(tǒng)計,指的是人們根據意見氛圍氣候的狀況,以此來判斷自身的意見是否符合群體氣候,并據此進行自身行為和思想上的修正。2008年,劉翔因傷退賽,大眾媒體進行批判指責,并給其送上了“劉跑跑”稱號。媒體運用輿論控制了大眾的心理狀態(tài),仿佛劉翔因為個人原因退賽是對國家尊嚴的褻瀆一樣,在網絡媒體的媒介中,逐漸形成了共同的意見氛圍:指責劉翔來換取自身被社會的承認與肯定。準感官統(tǒng)計實際上是網民在通過自身對于氣候的判斷下,判斷自身的意見和行為是否得到強化和削弱。
二、個別特殊群體存在的心理定勢
群體心理定勢指的是民眾對于某一個群體所具有的根深蒂固的想法。“中國人喜歡吃貓肉”“中國人會搶奪我們的生存空間”等各種關于中國人刻板印象的言論在網絡上盛行。西方媒體在刻意邊緣化中國的形象,意圖通過網絡的手段讓各國民眾對中國產生定勢化的思維。這種西方人對于中國的刻板印象讓華人吃盡了苦頭,許多華裔商鋪無緣無故受到砸打;華人在工作崗位上備受打壓和歧視。因為媒體主觀制造的網絡謠言,中國人在海外的生存空間受到大幅縮減。群體思維定勢實際上是對這一人種、文化群體的籠統(tǒng)的、固定的看法,是對于個別群體的個別特點進行較為初步的認知,將這種認知擴大到團體,使人形成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勢,進而以偏概全形成認知偏差。不正確的心理定勢形成不正確的網絡輿論,其衍生出了大量的群體刻板印象進而為個別群體的發(fā)展帶來局限,妨礙大眾的辨識觀念以及正確認知。
網絡謠言對社會心理的消極影響
社會心理包含了社會認知、社會情緒、社會意志,網絡謠言在傳播過程中會對民眾的社會心理產生危害。
一、對民眾社會認知的影響
社會認知指的是根據社會所給予的信息而對他人以及事物的定論,是個人對于社會存在的感應和認知。
從眾心理會使人們判斷信息真?zhèn)蔚哪芰ο陆怠P睦韺W家奧爾波特曾說:“我們服從于多數人的意志,當群眾鼓掌時,也與他們一起鼓掌;當群眾反對時,我們不會提出反對意見。”每個人都有從眾心理,所謂從眾心理,就是個體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感知、判斷和認知中,表現出一種符合輿論或大多數人的行為方式。
每個人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人們要想使自己在社會中得到良好的發(fā)展,獲得豐富的社會資源,有時候就要付出壓抑自身想法的代價。尤其體現在對于網絡信息的判斷能力上。大部分人們對于信息的辨別并不是基于理性,而是當網絡謠言以一種戾氣十足的語氣發(fā)布到網絡上時,強勢的語氣很容易占據上風,導致民眾產生強烈的言語壓力,導致弱勢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小,直到消失。當網絡謠言出現時,如果個體周圍的人相信謠言,那么個體很難堅持自己正確的想法,個體出于對安全的需要,會迫于壓力地選擇迎合群體,使其判斷信息真?zhèn)蔚哪芰ο陆怠?/p>
暈輪效應使民眾的認知產生錯誤。暈輪效應指的是人際感知中形成的具有以點概述或部分概括的主觀印象。暈輪效應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知覺的整體性,知覺的整體性是指一個物體的各個部分和屬性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在一起,知覺成為一個整體的特性,它雖然能夠提高人們知覺事物的速度,但是整體知覺會抑制個別成分的知覺。暈輪效應對于網絡謠言的影響尤其體現在網絡信息獲取的程度方面。在碎片化時代,民眾在網絡中獲取的信息不夠全面。因為網絡信息大多是以多篇文章或者多個視頻的方式在網絡中傳播,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讓民眾壓根沒有時間去看完所有的信息,民眾往往抓住某一個感興趣的片段就開始發(fā)揮主觀想象力,編造一些網絡謠言,再加上現在國人大多具有“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tài),又進一步增加了謠言傳播的可能性。
二、對民眾社會情緒的影響
社會情緒指的是人對客觀外界事物的主觀態(tài)度以及相應的情緒反應。
網絡群體極化。群體極化是指個體參與群體討論時,由于受到群體氛圍的影響,會出現支持極端化的決策的心理傾向。網絡群體極化是在網絡背景下誕生的畸形產物,網絡群體極化現象實際是對于網絡民主空間的破壞,較多的同質性想法聚集在一起,將自身意見融入成群體意見,使其支持的力量增大,從而完成個別網民的自我肯定。網絡群體極化現象披著名為“網絡匿名化”的外衣,盡情釋放負面的社會情緒,大量的帶有主觀負面情緒的想法誕生,進而通過造謠的手段進行對于個別事物的打擊,來滿足解壓的目的,于是網絡謠言應運而生,并鑄成無法挽回的錯誤。
在網絡平臺上,成群體的意見相同的網民常常會對某位明星進行抨擊,造成網絡霸凌的局面,使當事人蒙受莫須有的打擊與造謠。有些品德不端的民眾會在網絡上散布不屬實的言論讓他人深陷謠言的泥潭之中,給他人的心理造成極大的損害。遭受到言語誹謗的個體,他們在群體中會受到孤立,使自己歸屬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受害者的這種痛苦情緒如果無法通過有效的方式及時宣泄出來,經過不斷積累就會導致心理疾病。
三、對民眾社會意志的影響
社會意志指的是社會大眾共同期待某一事物而產生的共同的意志,是能體現共同社會利益的個人意志和社會意志的統(tǒng)一。
“塔西佗陷阱”使大眾的社會意志動搖。網絡謠言泛濫的重要原因是官方媒體的不作為或者大眾對于媒體的不信任。“塔西佗陷阱”指的是當一個政府部門或一個組織失去信譽時,無論其決策是優(yōu)秀還是失敗,都不會受到人們的支持和擁護,這是一種社會現象。在網絡謠言的傳播下,各種對于管理機構和機制的不滿趁機在社會蔓延,一些自我意識薄弱的人極容易將自我生活的失利歸咎為管理層,借助網絡的力量將負面情緒傾倒給他人,煽動社會情緒,將網絡當成集體的解壓閥。
2022年3月,東航MU5735航班在執(zhí)行昆明——廣州飛行任務時,在廣西梧州墜毀并失聯,中國上下網友都在密切關注實時救援狀況和事故原因。這場災難發(fā)生之時,個別網民趁機散播謠言,制造網絡輿論壓力。其中包括:“東航客機引發(fā)山火”“東航上百億巨虧壓縮飛機維修費用”以及“某公司7名董事在失事飛機上”等網絡謠言,這些謠言被認知層面不高的網民信以為真,并且對相關部門產生懷疑。
威特金還根據個體獨立程度為標準,將人們的性格分成了場獨立型和場依存型。場獨立型性格的人以內在標準及內在參照為準進行信息加工,而場依存型性格的人對外部環(huán)境十分敏感。對于場依存型的民眾來說,網絡謠言對其社會意志的危害更加嚴重。如果大眾從外界獲取的信息是錯誤的,他們仍據此作出判斷,就會使自己的做法錯上加錯。當有關MU5735的謠言在民眾之間互相傳播時,網絡上充斥著“出行不要坐飛機”等謠言,盡管一些主流媒體對此作出了回應,列出數據證明我國飛機失事率為二十萬分之一,但是人們在輿論環(huán)境的影響下,對于相關部門所提供的信息產生質疑,紛紛退票。
對于網絡謠言給民眾的社會心理造成的負面影響,媒體、政府、學校可以從自身出發(fā),采取有效的措施。從媒體角度,主流媒體面對一些重大的社會事件應該第一時間作出回應,通過網絡平臺和人們進行交流,避免事情逐步擴大。同時,主流媒體必須要堅持真實性原則,為人們提供真實的新聞。從學校角度,教師應該樹立起以身作則的榜樣,積極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高青少年的綜合素質。從政府角度,我國政府應該加大網絡謠言制造者和傳播者的處罰力度,通過頒布教育政策,讓各個學校設置網絡素質教育課程,普及網絡法律知識。
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網絡謠言成為危害人們社會心理的重要因素。謠言以網絡為媒介傳播迅速,網絡謠言以其傳播范圍廣、多采用匿名形式等特點對于大眾的社會認知、社會情緒、社會意志等方面造成了危害,但是政府、媒體、學校可以從自身出發(fā),各自采取力所能及的措施,就一定能將網絡謠言帶來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作者簡介:
魏傅平,山東藝術學院藝術管理學院藝術學理論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心理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