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紀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婚戀觀的形成和發展變得尤為復雜和多元化。這種現象在大學生群體中更為明顯,他們身處于社會變革和個人成長的交叉點,對于戀愛和婚姻的看法各不相同,形成了豐富而復雜的婚戀觀。然而,婚戀觀的多元性和復雜性并非完全積極,它也可能帶來心理壓力和困惑。尤其對于女性大學生來說,她們面臨的問題可能更為復雜,對戀愛和婚姻的理解和處理往往影響其心理健康,甚至影響個人成長和未來發展。因此,對大學生,特別是女大學生的婚戀觀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理論意義。
婚戀觀與心理健康
在心理學和社會學的多個理論中,婚戀觀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得到了廣泛關注?;閼儆^是個體對婚姻和戀愛的觀念和態度,它體現了個體的價值取向,包括對婚姻的目的、對配偶的選擇、對性別角色的認知等多個方面的理解。這種理解和態度的形成,往往受到社會環境的強烈影響,如家庭的教育方式、學校的教育政策、媒體的輿論導向等。而心理健康不僅是指沒有心理疾病的癥狀,更包括積極的心理品質,如自尊、自效感等。而恰好,建立穩定的戀愛關系和婚姻關系,是滿足個體社會需求和尊重需求的重要途徑,也是維持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因此,健康的婚戀觀對于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具有積極的作用。特別對于女性大學生在面臨更為復雜的婚戀問題和壓力時,需要更為細致入微和有針對性的引導和教育,這對于其心理健康的維護和個人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實證研究的方法與過程
一、研究設計:問卷調查與訪談
我們選擇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大二及大三)女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研究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定量研究采用問卷調查,定性研究采用深度訪談。問卷的構建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婚戀觀認知部分:這部分主要收集女大學生對婚戀的基本理解和看法,包括她們對婚姻的定義、對戀愛的理解、對理想伴侶的期望等方面的問題。例如,“您認為理想的婚姻應該是怎樣的?”“在您看來,戀愛的目的是什么?”“您理想的伴侶應該具備哪些品質?”
價值觀部分:這部分主要了解女大學生在婚戀中所重視的價值觀。例如,“在婚姻中,您認為忠誠度的重要性如何?”“您是否認為經濟基礎是穩定婚姻的關鍵?”“您是否認為婚前性行為可接受?”
家庭環境部分:這部分問卷主要了解她們的家庭背景對其婚戀觀的影響,例如:“您的父母的婚姻狀況是怎樣的?”“您從家庭中獲得的婚戀觀是什么?”“您是否認為家庭經濟狀況會影響您對理想伴侶的選擇?”
性別認同部分:這部分通過一些問題了解女大學生的性別角色認知,例如:“您如何看待男性和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您認為自己在未來婚姻中應扮演何種角色?”“您認為女性在婚戀中應注重家庭還是事業?”
每個部分的問題均設有5個選項,從“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參與者可根據自己的想法選擇相應的答案。這樣設計是為了更準確地反映出她們對各個問題的立場和觀念。
二、數據收集和處理
數據收集將跨度一個學期,以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問卷數據將通過在線平臺自動收集并儲存。訪談將會錄音并轉錄,以便后續分析。在數據整理階段,我們將運用統計軟件對問卷數據執行描述性統計和推論性統計,如頻數、均值、標準偏差等,并進行相關性和回歸分析,從而挖掘婚戀觀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聯。對于訪談數據,我們將運用定性內容分析法,通過對訪談記錄的細致閱讀和分類,尋找主題和模式。
三、研究的有效性與可靠性
為了保證研究的效度和信度,我們在構建問卷和訪談指南時借鑒了相關的理論和研究,以確保問題的相關性和精確性。在數據搜集過程中,我們將尊重參與者的隱私和自愿性,以降低非應答偏差。在數據整理階段,我們采用了多種統計方法,以增強結果的可信度。此外,所有的研究步驟都將遵循倫理規范,保障參與者的權益。
四、研究結果與分析
問卷調查共收到1000份有效反饋。數據分析揭示,女大學生的婚戀觀大致可以劃分為三類:積極健康的、過于理想化的以及過度重視物質條件的(如圖1)。
積極健康的婚戀觀者(占比31.4%)均認為婚戀關系應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的基礎上,不過分關注物質條件,對雙方的個人發展都有較高的期待。這一類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指標普遍較高,例如自尊感(平均分4.2/5)、自我效能感(平均分4.1/5)和生活滿意度(平均分4.3/5)。其中心理健康指標每項總分為5分,分數越高代表該項指標心理健康程度越好。
過度理想化的婚戀觀者(占比33.5%)持有過度浪漫化的婚戀觀,期待尋找完美的伴侶和過上理想化的生活。這一類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指標較低,例如自尊感(平均分3.0/5)、自我效能感(平均分2.8/5)和生活滿意度(平均分3.1/5)。
過度重視物質條件的婚戀觀者(占比35.1%)認為婚戀關系的建立和維持主要依賴于物質條件,如經濟狀況、社會地位等。這一類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指標最低,例如自尊感(平均分2.5/5)、自我效能感(平均分2.3/5)和生活滿意度(平均分2.7/5)。
訪談部分進一步印證了這些結果,并提供了更深入的見解。大部分女大學生都意識到婚戀觀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但在具體的婚戀關系中,仍然容易受到社會期待和壓力的影響,偏離自己的原始觀念。
大學生婚戀觀影響因素分析
通過對大學生婚姻現狀的研究結果分析,我們發現婚戀觀與心理健康存在密切關系。積極健康的婚戀觀者在自尊感、自我效能感以及生活滿意度等心理健康指標上的得分遠高于其他兩種類型。這表明婚戀觀的健康與否直接影響到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同時,剖析影響女大學生婚戀觀形成的因素如下:
社會環境:一個注重傳統價值觀的社會環境可能會強調婚姻的穩定性和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而一個更開放和平等的社會環境可能會鼓勵女性追求個人發展和職業成功。
家庭背景:父母的婚姻關系,他們對婚姻的態度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可能會影響子女的婚姻愛情觀。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可能會使女大學生對婚姻抱有積極樂觀的看法,而家庭沖突可能會使她們對待婚姻存在恐懼心理。
同伴關系:朋友和同學的戀愛觀和婚姻經歷,都會對女大學生的婚戀觀產生影響。例如,如果她們的朋友都在大學期間開始戀愛,她們可能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如果朋友群體中的主流觀點是重視經濟基礎或學歷相當的伴侶,那么她們也可能在未來的伴侶選擇中優先考慮這些因素。
媒體塑造:現代媒體,包括電視、電影、社交媒體、網絡文化等,所展現的戀愛和婚姻模式、所塑造的理想伴侶形象,甚至關于性別角色的描述,都可能被女大學生接受并影響她們的婚戀觀。例如,媒體中經常塑造的浪漫愛情可能讓她們對戀愛有過于理想化的期待,媒體中強調的女性經濟獨立可能讓她們在婚戀中更重視個人發展。
個人經驗:個人經歷,包括過去的戀愛經歷、學習和工作經歷,以及與性別、種族、階級等社會身份相關的經驗,都可能影響女大學生的婚戀觀。一個在戀愛中受到傷害的女大學生可能會對戀愛和婚姻更加謹慎,而一個成功克服困難并實現自我價值的女大學生可能會在婚戀中更重視個人的獨立自由。
而值得注意的是,社會性別角色的期待和社會經濟壓力這兩個因素對于過度理想化和過度重視物質條件的婚戀觀的形成起著較大作用。由此可見,建立健康婚戀觀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對這些影響因素給予足夠的關注??傊?,當前大學生尤其是女大學生的婚戀觀現狀存在一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出現與多種因素有關。要改善這種狀況,我們需要采取更具針對性的方法。
高校教師的引導策略
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高校教師面臨著如何有效引導學生,尤其是女學生樹立正確婚戀觀的挑戰。如上所述,過度理想化和過度重視物質條件的婚戀觀在女大學生中的占比較大,這種情況需要教師的有效干預。同時,這也為教師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機遇,即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來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婚戀觀,從而提升她們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如圖2):
增強教育的個性化: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社會和個人經驗,這些經驗在塑造他們的婚戀觀上發揮了關鍵作用。因此,教育者必須尊重這些差異,并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教育。
積極引導社會性別角色的理解:現代社會中,性別角色和期待常常對個體的自我認知產生深遠影響。教師應引導學生理解,不論男女,個人的價值并不僅取決于他們的性別角色,更取決于他們的品格、才能和對社會的貢獻。通過這種引導,學生可以建立更健全和公正的性別觀念,從而形成更健康的婚戀觀。
推動學校和家庭的合作:學校和家庭是塑造學生婚戀觀的兩個重要環境。家庭是學生最早接觸和學習社會規則的地方,學校則是他們進一步接觸社會和形成自我認知的重要場所。因此,教師應與家長緊密合作,共享關于學生婚戀觀教育的信息,共同為學生提供健康的教育信息和環境。
利用媒體作為教育工具: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接觸媒體的機會越來越多。他們通過媒體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其中包括對戀愛和婚姻的各種觀念和態度。教師可以利用這個現象,將媒體作為一個有效的教育工具,例如,篩選一些積極健康的婚戀節目用于教育,或者指導學生批判性地分析婚戀觀念,從而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婚戀觀。
總的來說,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婚戀觀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使他們明白健康的婚戀觀對于自身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對自己的婚戀觀進行自我反思,找出潛在的問題,并提供解決方案;定期開展婚戀觀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以此來不斷強化學生的正確婚戀觀。
研究結論與展望
通過本研究,我們深入了解了當代女大學生的婚戀觀,其多元性和復雜性以及這些情況對她們心理健康的影響。同時,我們也認識到,高校教師在面對這樣的婚戀觀現狀時,必須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幫助她們樹立積極健康的婚戀觀。本研究提供了一些初步的思考和理解,但也揭示了這個問題的復雜性和挑戰性。這也讓我們看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們需要通過更多的實踐和研究,探索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來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包括如何制定和實施更具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以及更全面地理解男大學生的婚戀觀。希望通過這些努力,我們能更好地促進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
作者簡介:
焦倩倩,1991年8月生,女,河北邢臺人,邯鄲學院文史學院講師,文學博士,研究方向:外國戲劇文學藝術、高等教育。